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三年斫一琴,千年傳妙音

2024-10-14娛樂
琴棋書畫,作為四藝之首的琴,自古以來就有「士無故不撤琴瑟」的說法。作為一種古老的絲弦樂器,一直以來都在中國文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你是否知道,這看似簡單構造的古琴,卻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而且制作的周期也很漫長,從選材到成品至少三年的時間。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琴制作傳承人孫福萬的工作室,聽他講述制作古琴背後的故事。
今年57歲的孫福萬,從小就跟隨長輩學習樂器制作,到他這一輩兒已經傳承了第四代。「小時候家裏沒什麽好玩的,一放學就喜歡看長輩做樂器,像二胡、阮到古琴家裏都能做。」孫福萬說,久而久之,他也喜歡上了制作樂器的技藝,而且對古琴的制作情有獨鐘。「古琴歷史悠久,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也是最能代表我們傳統文化的樂器!」孫福萬說,古琴的琴體上圓下平,象征了天圓地方;十三個琴徽,象征包含閏月在內的十三個月;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了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嶽山琴弦又象征了高山流水。可以說,一床琴上有天地,無不蘊含著古人對宇宙、對世界的哲思。
在孫福萬工作室的墻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古琴,都是他這幾年手工制作的。「這些古琴造型看起來大同小異,但形制卻各不相同,有伏羲式、仲尼式、蕉葉式、混沌式,等等。」孫福萬說,掛在墻上的古琴又分為聖人造琴、帝王造琴和文人造琴,每一個形制的古琴,體現的內容,表達的聲音也都不一樣。雖然現代工藝技術早已可以讓古琴量產,但是孫福萬一直遵循著祖輩傳下來的制作工藝,手工斫琴。「做出的琴想要達到古人說的輕、松、脆、滑,選擇好的木料是第一步。」孫福萬說,以前常說高山流水知音難覓,想要找到一塊合適的木料,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於古琴制作不能使用新伐木材,他經常要全國各地尋找合適的老料子。「做古琴最好的就是那種上百年的老杉木,而這種老料只有在福建、湖北、湖南這些地區的祠堂、廟宇才有,我就經常到這些地方去找,遇到翻建的就花高價買回來屯著。」孫福萬說,這些木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用一塊就少一塊。在他眼裏,每一塊木料都是有生命的,好的料子音色很松透,斫琴師要不斷挖掘木材的聲音潛質,才能做出真正的好琴。
有了好木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制作就更為復雜,由於涉及多個工種,斫琴師既要掌握木工、漆工的工匠技藝,還要具有調音、雕刻和書畫等美學修養,如此才能制作出精美絕倫的古琴。「從選料到形制、裹布、刮灰、定徽、點螺、髹漆、上弦差不多有上百道工序,每一道都傾註著斫琴者對木性、聲音、技術的理解與運用。」孫福萬說,僅是上灰胎這一道工藝,就需要三道工序,首先將鹿角打磨成粗、中、細三種顆粒,然後和著生漆分批依次從粗到細,一層層塗抹在琴體上。每層灰胎的薄厚與均勻都將影響琴面的穩定性和琴本身音質的完美度,從第一遍灰胎到灰胎成型制作周期要半年甚至更久,非常考驗耐性。「說是斫琴其實是在斫心,完整制作一床古琴,需要兩年半到三年的時間,這個過程更像是一種修行,只有把對古琴的熱愛全部融入到制作中才能成就一床好琴。」孫福萬說。
在繼承祖傳經驗的基礎上,孫福萬堅持創新,又研制成功無琴箱古琴。他制作的古琴音域寬廣、韻味悠長,廣受古琴愛好者的好評,他創立的樂炁坊也獲評青島市級非遺工坊。如今孫福萬的古琴不僅被國內古琴愛好者收藏,還遠銷歐洲、日韓,被國外藏家收藏。他相信,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蘇,古琴會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歡。
「未來我想把古琴的制作和演奏結合起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歡它,共同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孫福萬說。
(大眾新聞記者 鮑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