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港娛:封王彼時,張劉郭三人加起來,都不及黎明紅?

2024-08-31娛樂

言辭一向充滿趣味。

即使是對同一件事,由於立場、偏好、素養、認知和思維能力等因素的差異,也可能產生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例如,關於四大天王的討論眾說紛紜。

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張、劉、郭三人聯手,都比不上黎明的紅火程度。

其實早在各個評論區就已見過類似的觀點,偶然間看到一位博主公開討論這一話題,並且態度堅決,言語中充滿了自信,仿佛不容置疑。

那麽,真實的情況究竟是什麽呢?

首先,我想簡要談談我對四大天王的認識。

從認知和印象的順序來看,劉德華和郭富城位列前兩位,而張學友和黎明則幾乎在稍後的同一時期被見到。

即使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那個「神仙打架」的時代,四大天王依然堪稱「實力強勁」,若再誇張一些,以聲勢和娛樂效果而言,甚至可以說他們「獨占鰲頭」。

因此我個人認為,他們都非常受歡迎。

然而,要確切界定誰「更紅」一些,這實際上是相當困難的。

再回頭看看前文提到的那位博主,他關於「黎明最紅」的原話是這樣表達的:「1992年,‘四大天王’這個稱號誕生時,黎明已經紅得發紫,甚至達到了一個非常誇張的程度。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三個人加起來,都不及黎明紅。」

他還進一步補充道,如果按照受歡迎程度排序,黎明排在第一,劉德華第二,郭富城第三,張學友第四。而若從綜合實力來看,黎明和劉德華輪流占據前兩位,張學友位列第三,郭富城則排在第四。

尊重每個人的個人見解。

然而,如果要在公眾場合談論這些問題,必須依靠事實和邏輯來表達。

至於這十年間乃至今日,誰的聲勢更盛,大家心中早已有了評判標準,無需贅述。本文將重點關註當時封王前後的情況,列舉一些例子,回顧那段往事。

請大家準備好你們的小板凳。

首先省略掉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部份。

此時,無論是劉德華還是張學友,都處於「築基」階段。細細考察他們的地位,會發現兩人實際上都在「二線」之間徘徊等待。而郭富城和黎明則尚未進入主流視野。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局面迎來了轉機。

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和陳慧嫻四位巨星相繼結束,使香港樂壇瞬間陷入「真空」狀態。

在當時,張學友以清新的形象驅散了陰霾,劉德華則憑借搶灘登陸的風采以及黎明的突然崛起,三人都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從最初的「兩大家族」到後來的「三國大戰」,從「雙子星」到「三劍客」,昔日的港媒大肆運用文字技巧,不斷引發歌迷的熱情。

與此同時,這場戰爭也是一場無數人付出生命代價,才成就一個將領功業的殘酷搏殺。

忽略那些早已漸行漸遠的前輩歌手,包括曾與張學友齊名的呂方、張學友的師弟李克勤,以及王傑、黃凱芹、杜德偉和張立基等人,這些曾經風光無限的歌手在競爭中紛紛落敗,甚至消失在公眾視野中。

當三人在香港熱鬧非凡時,郭富城卻在遠離喧囂的地方突然引起了轟動。

最初,他僅僅是拍攝了一則廣告。

然而,不久後就有台灣的經紀公司直接找到無線電視台點名要人,說是要為郭富城制作唱片。

郭富城幾乎從未離開過香港,這次忐忑不安地來到台灣。面對陌生的語言,他既聽不懂別人說什麽,也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表達。在摩托車川流不息的街頭,他甚至連過馬路都感到膽怯,不得不依靠經紀人劉瑋慈牽著他才能順利過街。

唱歌更讓人瞠目結舌,他需要先逐字逐句地練習,每個字都要仔細琢磨,然後才會逐漸將整首歌完整地唱出來。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郭富城。

連續推出三張專輯,每張在全亞洲的銷量都超過了百萬張。

歌曲、舞步、發型,還有他那張臉,短短時間內便席卷了整個華人世界。

另外還有一件事,自1991年起,台灣媒體開始統計每年明星肖像印刷品的銷量,並制作成榜單,而郭富城連續七年穩居榜首。

擁有五本寫真集,銷量突破百萬。

確實非常紅。

眾人皆知。

四大天王的名號是在1992年首次出現的。

根據可靠的資料顯示,這個稱號首次出現是在當年第五屆「太陽計劃」上,由香港電台的張文新提出。當時,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四人同台演出,現場還懸掛著寫有「四大天王」字樣的橫幅。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當前的狀況來反推,究竟誰是「最紅」的人。

我們先來看看,他們為何被封為王者?

先來看劉德華,撇開他事業的起伏不談,在1990年和1991年,他連續兩年摘得十大勁歌金曲的「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已然奠定了他作為「樂壇巨星」的基礎,只需一個契機來最終確認這一地位。

1991年,張學友榮獲金曲金獎,並摘得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他憑借【每天愛你多一些】首次斬獲叱咤樂壇至尊歌曲大獎,事業達到巔峰。

盡管大獎此刻與黎明無緣,但他憑借電視劇【人在邊緣】人氣急劇上升,並借勢讓其專輯【是愛是緣】大受歡迎。作為新人,他一舉拿下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和IFPI香港全年銷量最佳大碟獎。

然而,1992年時,郭富城重返舞台。

他怎能一回到港就立刻與張、劉、黎三位先聲奪人的人物齊頭並進呢?

對許多人而言,這可能依然是一個謎。

1992年,他與多個公司簽訂了一份內容復雜的合約。

在香港,他與無線電視及華星娛樂有限公司分別簽署了藝員和歌星的合約;與此同時,他還與台灣的福隆公司和年代公司簽訂了拍攝影片、舉辦演唱會以及發行唱片的協定。年代公司則將他在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唱片發行權,分別轉讓給了香港的華星公司和台灣的飛碟公司。

顯然,當時的郭富城確實涉世未深,對其中的「厲害」完全一無所知。

然而,拋開這些因素不談,郭富城回港的舉動無疑是一顆巨型「炸彈」。

精選專輯【請把我的情感帶回家】一經推出,便在整個香港掀起了狂熱的風潮。用當時媒體的話來說,這張收錄舊歌的專輯剛一發售,就立刻賣出了二三十萬張。你能想象這是何等的盛況嗎?

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壯舉——在粵語區的香港,一張普通話專輯,且是老歌,創造了震撼人心的紀錄。即使多年之後,仍無人能夠超越。

隨後發行的首張粵語專輯【跳不完·愛不完·唱不完】同樣取得了六白金的銷量成績,這個作為歌手首秀的成就,至今仍無人超越。

這無疑正是「富城」的威嚴所在。

即使已經詳細描述到這個地步。

我個人認為,如果只把視線集中在香港,考慮他們的綜合影響力,這四個人當然也可以被視為勢均力敵。

所謂「其中一個人的知名度遠超另外三人之和」,完全是荒謬的說法。

如果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那麽首先,這個人的唱片銷量必將遙遙領先;其次,各大音樂頒獎典禮必然會忽略資歷問題,給予他盛大的榮譽;再者,無論是誰,恐怕也會羞於提出「四大天王」這種概念了。

因此,當我們回顧那一年時,真相便顯而易見。

1992年,劉德華第三次榮獲十大勁歌金曲的「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張學友則第二次摘得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並蟬聯金曲金獎。而「新秀」黎明與郭富城在這一年卻與所有大獎失之交臂。

然而,有誰敢說自己比另外三個人加在一起還要更紅呢?

事實上,無論是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還是黎明,在公眾面前談論事業或相互比較時,他們都表現得非常謙虛,態度極為低調,從不誇下海口。

支持者們真的需要認真學習一下。

四人最後一次同台出現在頒獎典禮上是在1998年。

時間過得真快。

紅色象征著美好的事物。

然而,是否真的要紅到「比所有其他人加在一起還更紅」呢?

謹言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