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尹旭:書法之所以能成為藝術,是因為它有「法」,有法度,有規矩

2024-04-11國風

尹旭,1942年4月12日出生,號天白(亦作筆名),山東省鄒平縣人。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現為寧夏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美學專業研究員。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寧夏書協顧問,中國書協 書法 培訓中心教授,中華美學學會會員,寧夏作協會員。中國書協 「德藝雙馨」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及其他

文/尹旭

近兩年來,中國書壇的形勢可謂空前之好。全國書協、各省市書協以及許多地區書協紛紛成立;全國書展、省市地區書展,直至某些基層單位的書展層出不窮;這一切無不兆示著中國書法藝術的空前繁榮和光輝的未來。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發揚光大中國的書法藝術傳統,把古老的書法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的時代,已經為期不遠了!

但是,無論從各種書展反映出來的情況看,還是從一些雜誌反映出來的情況看,我們的書壇上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值得我們註意的問題和傾向。其中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書法藝術的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問題。書法藝術的向前發展,歸根結蒂在於不斷創新。但怎樣創新?魯迅先生說過:「新的藝術,沒有一種是無根無蒂、突然發生的,總承受著先前的遺產。」(【致魏猛克信】)書法藝術,也只能在先前的遺產的基礎上創新。

只有真正地掌握了優秀的傳統,才談得上創新,才可能有真正的創新。而在大量的書法作品中,真正在深厚的傳統基礎上創作出有新意的優秀作品還是很少,看上去合乎傳統的作品也不多,最多的則是那些拋開傳統、不守法度、被某些同誌稱為「無法無天派」的作品。所以,我認為,目前在書壇上,是需要大大地強調繼承傳統的重大意義的。背離傳統而求創新,正好比自己拔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球一樣,是萬萬辦不到的。

離開傳統,何以談不上創新?其實道理很簡單。書法之所以能成為藝術,就是因為它有「法」,有法度,有規矩。如果中國的書法在自己的長期發展過程中不形成那麽多十分嚴密的、被歷來的書法家所公認的法度,那它也就不成其為書法了。這些法度或規矩,對中國的文字來講,已不僅僅是書寫的規則,而是使它成為藝術了。

沒有它,也就不會有中國的書法藝術。這些規則又是在歷代書法家的長期實踐中被發現和總結出來的。所以,我們要學習書法,要進行書法藝術的創作,就必須掌握這些規則。這就要求我們去了解和研究前人留下的豐富理論遺產,去臨摹歷代書法家的碑帖範本。而對一般的書法作者來說,後者是更為重要的。不這樣老老實實地去下一番苦功夫,而奢求創新,實屬徒勞無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前人曾總結了「無往不收,無垂不縮」的經驗,這是書寫橫畫和豎畫的基本規則。

不遵循這樣的規則,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好的橫畫和豎畫的。要想創出此外的新法,也不可能。當然,這條經驗也只是概括了橫畫和豎畫的主要寫法,至於各種類別的橫和豎,在寫法上也是小有區別的。但僅僅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前人的經驗和過去的傳統的重要性,丟掉它們是不行的。所以,要創新,就必須深入了解並掌握前人總結出來的關於書法藝術的從用筆、到結構、到布局、到意境的各種規則。

顏真卿【多寶塔碑】(局部)

當然,從理論上通曉了書法的各種法度,並不等於在實踐上也繼承了古代的書法傳統了,更不等於就能創新。要創作出書法作品,還必須會「寫」。書法藝術是寫出來的,書法藝術的創新也必須透過寫才能表現在作品上。而寫,也就是熟練地運用毛筆的過程。所以,要想在書法藝術上創新,還必須掌握好、使用好毛筆。對此,是有著很高的技巧要求的。獲得這種技巧的唯一途徑就是勤學苦練。一個體操運動員,一個雜技演員,一個舞蹈演員,要練好一個動作,是頗要付出一些辛勤的血汗的。

而書法是要讓柔軟的筆毫在不停的執行中,把作者的人格和感情體現在各種不同長短、不同粗細、不同曲直、不同形態的點畫之中,並使它們達到結體、布局、韻味的完美統一,從而創造出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的藝術品來。這又談何容易呢?且不說書法藝術的創作,即拿臨寫來說,要掌握帖中每一個字的結構或一種筆畫的特點,不是也要經過一番努力嗎?大凡認真臨摹過碑帖的人,對此是會有深刻體會的。所以,掌握技巧,把字寫好,絕非短時間內可以成功的。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褚遂良臨【蘭亭序】(局部)

其實,即使具備了上面兩個條件,也還談不上創新問題。我們傳統的書法理論歷來非常重視「書格」。實際上,「書格」就是「人格」在書法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特色。如王書的剛健遒勁、顏書的端莊凝重、蘇書的瀟灑飄逸、趙書的流麗嫵媚等等,無不反映出作者的精神特色和感情風貌。事實上,只有當書法成了人的表現時,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藝術品。蘇東坡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中國畫家叢書」【文同·蘇軾】)這是很有見地的。這裏的「識」「見」「學」,顯然是指寫字技巧之外的精神方面的因素,無疑是屬於人的思想、學術的修養方面的。

當然,有高尚情操的人,不一定就是有成就的書家,這裏面還有其他因素,但這卻是一個真正的書法家應具備的重要條件。否則,其書法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是不會受到人們的肯定和贊揚的,是不會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的。

除上述幾點,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能創新的書法家,是還需要一些其他條件。但我認為以上這三點卻是更為重要和具有普遍意義的。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說學習書法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想成為書法家就更難了。從中國書法史來看,大書法家能有幾人?屈指可數,真可謂寥若晨星。而這些有成就的書家,又哪一個沒有一段孜孜不倦的學書史呢?鐘繇的「畫地為書」、張芝的「池水盡墨」、懷素的「盤板皆穿」、智永的「四十年不下樓」……這不都是盡人皆知的書苑佳話嗎?就連米芾這個放浪不羈的書家,對於書法也堪稱是嘔心瀝血的了。他說:「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

這是他的經驗之談。也只有有了這樣深厚的根底,才可能創出新意。王羲之見鵝掌撥水而頓悟,張長史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有所得,魯公有感於屋漏,藏真有會於夏雲等,不付出相當的血汗,大概不會有這樣的「靈感突來」的。

蘇軾【黃州寒食帖】

我們講這些,絕不是要把書法愛好者們嚇住,而是想讓那些急於創新的同誌知道真正的創新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而少走彎路。其實,對書法傳統、對古代書法家們有較多了解的同誌,多數是不會走急於創新的捷徑的。而急於創新的,往往是那些學了不長時間,或者剛剛入門、甚至連門還沒有入、對書法藝術缺乏真正了解的同誌。他們創新的最多見的形式,就是一些無筆法、無結構、無章法、無意趣的「行書」或「草書」。這些同誌有不少是想「一步登天"的。這樣的「創新」之路,當然是一條走不通的邪路。蘇東坡早就嚴厲地批評過這種「一步登天」的學書法:「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文同·蘇軾】)其實,只要稍具法眼的識者,就會一眼看出這種「創新」的實質:只不過說明還沒有「入門」罷了!

那末,這種「創新」風氣的流行原因何在呢?問題是復雜的,須作具體的分析。但簡略說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由於多年對書法藝術提倡不夠,所以書法隊伍中的相當一部份人,還是剛剛起步的,這是原因之一。許多同誌看到書壇的新氣象,急於把字寫好,這是原因之二。有不少同誌在學習過程中,自己摸索,得不到正確的「師教」,這是原因之三。有些同誌不了解書法藝術的客觀規律,認為可以「一步登天」,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而帶有更普遍的傾向,尤需引起足夠重視的卻是下面兩方面的原因:首先,由於多年來,特別是內亂的十年來,書法藝術不被重視,人們對書法作品的鑒賞水平普遍比較低,再加上書法藝術的美醜不像其他藝術那樣容易辨別,於是就造成了相當多的質素很低、甚至還沒入門的作品居然也能到處展出或被刊載。所以,以不顧傳統的「創新」而出名的「書法家」也是有的。這些都對我們的學書風氣起著不好的作用。

其次,就是有些人把書法藝術當成了一種追名逐利的手段。他們不是老老實實地學書法,而是千方百計地追求「書法家」的桂冠,或則為登報拉扯鉆營,或則為展出東奔西忙。更有甚者,竟把自己的作品編訂成冊,到處「贈送」或「兜售」。針對以上情況,我認為,廣泛介紹我們的書法傳統和理論,有計劃地、盡可能多地對書法愛好者進行培養,批判各種不良風氣,保證出版或展覽的書法作品的質素等,這些工作是需要我們盡快去做好的。只有這樣,我們的書法才會有真正的創新,才會得到空前的繁榮。

總而言之,對我們的書法藝術來講,有繼承才會有創新。以繼承求創新,則創新存;以無法無天求創新,則創新亡。清代書法家王文治的一首論書絕句很好地道出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天姿淩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一掃二王非妄語,只應釀蜜不留花。」(【米芾米友仁】冊)可見,要創新,要「一掃二王」,是必須「把每一朵花裏的蜜都采來」的。女書家周慧珺同誌,是當今書苑中在廣泛繼承的基礎上創出新意的有成績的後起之秀。就讓我們用她的一段心得體會來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吧:「中國的書法藝術遺產豐富,我們要推陳出新,超過前人,這種願望誌向不可沒有,但是認真研究、努力繼承更是當務之急。」

歡迎點贊+關註!

轉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