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佛教經典中那麽多佛菩薩名,是憑空虛構,還是有歷史人物原型?

2024-04-16國風

據統計,佛教【乾隆大藏經】中一共出現了1.63萬佛和菩薩的名字。如此浩如煙海的佛教尊神,究竟是憑空虛構,還是有歷史原型人物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佛教中如來、菩薩、佛這三個詞,究竟是什麽意思?

先說如來這個詞,【十號經】說:「以八聖道正見所證,名為如來;如過去正等正覺,調伏息心得至涅槃,故名如來。」什麽意思呢?就是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見到佛性,進而滅盡無始無明,證得過去佛一樣的清凈大般涅槃,就是如來。這樣說,還是很難懂,簡而言之,就是修大乘三十七道品最終滅盡無始無明的人。

【瓔珞經】講述的成佛五十二階位是如何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證得的

佛這個字,經常與如來二字換用,我們可以說佛=如來,也沒有什麽問題,佛就是覺者的意思,在佛教中指的是覺證到如來境界的人,也就是滅盡了無始無明的人。

菩薩是什麽意思呢?【商天子經】中說:「於菩提分住持入故,故名菩薩。」所謂的菩提分,就是大乘三十七菩提分,住持入是什麽意思呢?簡單的說就是至少修到了最低成果,也就是說,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見到佛性的人。綜合前面如來的概念,我們可以這麽說,菩薩是修大乘三十七菩提分有所成果,但是還沒滅盡無始無明的人。菩薩透過修大乘三十七道品、方便般若和大悲心(即度眾生修大乘三十七道品,數量達到一個佛土的眾生數量,這是大乘區別於小乘的地方),最終可以成佛。

修大乘三十七道品從見佛性到成佛的過程

我們弄明白了佛教中佛菩薩的意思,再回到我們開始的問題:佛經中那麽多佛、菩薩,以及他們的故事,是虛構的呢?還是歷史上確有其人?對於這個問題,英國研究印度村落體制的學者,巴登-鮑威爾認為,佛教經典中的佛菩薩名字,並非虛構,而是來自於以下三個來源:

1、 來自其他宗教的神祗或者被佛教同化的一些民間信仰的尊神,如阿彌陀佛就來自於瑣羅亞斯德教的太陽神;地藏菩薩的原型是古印度民間信仰中的土地神。

2、 來自於那爛陀寺等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證得較高果位的早期學員。英國歷史考古學家卡寧厄姆在離那爛陀寺二十公裏之外的一棵古樹下,出土了那爛陀寺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證得佛性的學生名單,裏面很多人名與【佛說佛名經】中的名字相似,且順序一致。佛教的【大善權經】規定,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證得無生忍的人,最快七天成佛。因此,一些學者認為,佛教的經典裏很多佛,在過去世,曾是某某比丘,如釋迦牟尼佛,過去曾是「信大方廣比丘」,而阿彌陀佛過去世曾是法藏比丘。很可能,就是早期大乘佛教中那些修大乘三十七道品,獲得優異成績、並證得神通者,作為某佛的過去世。然後根據該學員在證得某一果位時的公開發誓,來書寫其聖號功德。按照【善權經】的這種佛教教義,這些成績優異,現世有著一定神通的學員圓寂之後,成佛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3、 來自於某某小部落過去最有威望的首領。佛經中的一些佛,過去世都曾為某國國王或者太子。如燃燈佛,過去曾是勒那識只太子。也就是說,大乘佛教為同化一些部落、民間宗教,將他們崇拜的英雄或者神與佛教已經證得一定大乘果位的學員,結合成一個人,這樣成為的神。

佛說佛名經

全世界宗教傳教都是用的這種伎倆,如基督教到中國雲南傳教的時候,雲南當時普遍崇拜諸葛亮,於是基督教傳教士就說,諸葛亮是基督的化身,這樣就可以盡快將一些沒有明確教義的宗教或者民間信仰吞並,達到傳教的目的。佛教傳到中國之後,民間大面積信仰關公,於是佛教徒就說關公是佛教的伽藍聖眾菩薩,這樣一來,大量信仰關公的民眾,就融入到佛教中來了。

一、大小乘共同崇拜的佛、菩薩

1、過去七佛

我們先看最著名的過去七佛。過去七佛即:婆屍佛(Vipaśyin)、屍棄佛(Śikhin)、毗舍浮佛(Viśvabhu)、拘留孫佛(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迦葉佛(Kaśyapa)、釋迦牟尼佛(Śākyamuni),據考證,這七佛,是釋迦牟尼出家之前,釋迦族人信仰的民間宗教的七代教主,大約與釋迦族是同族人,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將他們也都寫成佛,最早記載於【長阿含經·大本經】裏,是大小乘共同崇拜的尊神。

2、縱三世佛

縱三世佛即:過去燃燈佛、閑雜釋迦牟尼佛、未來彌勒佛。首先說燃燈佛,【增一阿含經】卷十三、【四分律】卷三十一等,均述及燃燈佛之本緣,但所說略有差異。燃燈佛的大致經歷是:燃燈古佛本是波塞奇國王的太子,名叫勒那識只(即寶髻),出家學道而成佛。時比丘阿梨蜜羅日日燃燈供養彼佛,佛乃為比丘授記,告知當來成佛,名「定光如來」。這是燃燈佛過去世,從能作光佛受記之因緣。

釋迦牟尼過去世曾是虔誠敬佛的善慧童子,當時他曾重金買下一枝稀罕的五莖蓮花,供養給燃燈佛。由於蓮花是佛教中的聖花(【妙法蓮花經】即以蓮花來象征佛教教義的純潔高雅),五莖蓮花更是聖花中之珍品。因此,這個供養使燃燈如來深為高興,燃燈佛在歡悅之余,給這位佛子(釋迦的前身)授記,預言他將成佛,授釋迦牟尼佛。【佛本生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做過王子,做過窮人,做過大象,做過鴿子,這些都是古印度一些民間圖騰,包括後來說釋迦牟尼曾經投胎為鹿也是當時民間的一種圖騰崇拜,至於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曾割肉餵鷹、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這些都是當時的一些民間傳說。

本生經

至於未來佛,是彌勒佛。最早記載彌勒菩薩的佛經,當屬【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之第三,後世稱為【阿含彌勒經】。之後的大乘佛經【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等記載,彌勒原出身於婆羅門家庭,後成為釋迦牟尼佛弟子,先於佛入滅,上生於兜率天內院,經四千歲(據稱相當於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後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廣傳佛法。彌勒信仰的原型是典型的「佛教弟子+其他宗教神祗+部落首領」的形式。彌勒是佛說小乘時期,佛的弟子,後來又結合了古波斯的密特拉信仰、婆羅門教吠陀思想瑜伽行派的大宗師彌勒的形象,和中國五代時的契此和尚,即布袋和尚,綜合而成。彌勒信仰在【彌勒下生經】中也形成凈土的形式,即彌勒凈土,往生過去的人是過去修八正道,即佛性。

二、純大乘佛教崇拜的佛、菩薩、護法。

1、著名的八大菩薩和西方三聖

大乘佛教著名的八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其中尤以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四大菩薩最為著名,是整個東方的崇拜主尊。小乘學者認為,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原型是小乘中佛的四大弟子: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其中觀音菩薩,根據十六國時代曇無讖譯的【悲華經】中記載,阿彌陀佛成道前曾為轉輪王,轉輪聖王生有千子,長子名不拘,二子名尼摩。自小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後來,寶藏如來給大太子授法號「觀世音」。二子被授記為「大勢至」。父子三人皆修成正果合稱「西方三聖」。

印度早期的觀音三尊像,多為釋迦信仰系統中,釋迦、觀音與彌勒的組合。大概以釋迦佛為中尊、彌勒和觀音為二脅侍菩薩的犍陀羅三尊形式,大量的犍陀羅美術作品反應了這一點,釋迦信仰的三尊佛模式持續時間長,有至少有6個世紀,而且在印度本土流行範圍極廣,直到公元6世紀左右,才廣泛地被西方三聖的形象取代。有學者猜測並探討了觀音菩薩的起源,提出了觀音菩薩可能與古代的某些神祇有淵源,如伊朗祆教的太陽之神、古代波斯的女性水神Anahita以及古代希臘的阿波羅神和印度濕婆神等觀點。這些雖然只是猜測,但是也並非完全沒有根據。而觀音信仰傳入中國之後,就結合了中國的楚莊王的公主妙善和南陳皇後沈婺華的一些民間傳說和歷史內容,觀音菩薩的形象,也由原來的男性形象,逐步轉成女性形象。

早期健陀羅藝術中的釋迦、觀音、彌勒三尊組合像

地藏菩薩,梵名 Ksitigarbha,中譯乞叉底蘗婆、地藏、持地等。佛教說:地藏是在釋迦去世後,彌勒出世前,在這輪回世界中,廣救一切眾生的菩薩。我們看地藏菩薩的梵名 Ksitigarbha。Ksiti 的意義是「住處」、「土」、「國土」,在文法上為「女性」,是由 Ksi﹢ti﹦Ksiti 而成。garbha 如用在復合字的末尾時,意思是「胎藏」、「孕育」、「具有」、「帶有」、「藏有」、「含有」、「富於」。Ksiti﹢garbha﹦Ksitigarbha,這兩個梵字成為一個復合字後,意思便是:「藏有土地」、「含藏土地」、「地中之藏」。無疑地,地藏是厚土和大地的神格化,地藏原是印度民間的整個土地的神,而不是管理局部土地的堅牢地神。地藏信仰傳到中國之後,就結合了新羅王子金喬覺的故事。地藏和觀音的原型如此,其他菩薩也大致是一樣的。

地藏菩薩像

2、佛經中部常見的佛名和凈土

英國研究印度村落體制的學者,巴登-鮑威爾認為,佛經中有些不太常見的佛和菩薩的名字,來自於早期大乘佛教徒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證得較高果位,成績最為突出,甚至有著特異功能的一批學員有著某種程度的重合。大乘佛教中的妙喜凈土、西方極樂凈土、彌勒凈土等一些著名的凈土及所有的凈土,大乘佛經說,眾生往生這些凈土,都是過去修大乘三十七道品的,修成了還要回來度眾,而不是過去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