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敘利亞玻璃吹制,火焰中的舞蹈

2024-10-17國風

本報特約記者 高文偉
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一處簡陋的作坊裏,64歲的匠人穆罕默德·哈拉克正在忙碌地吹制各種造型的玻璃制品,如燈具、器皿、裝飾品等,很多作品的造型帶有海洋元素,體現了敘利亞獨特的文化和審美。哈拉克9歲就開始在祖父和父親的作坊裏學習玻璃器皿制作,他見證過敘利亞玻璃吹制工藝的黃金時代,也目睹了這個行業在機器生產沖擊下逐漸萎縮。
玻璃吹制工藝是敘利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是一種利用廢舊玻璃碎片制作玻璃制品的手工技藝。吹制玻璃的技藝始於公元前1世紀,腓尼基人發明了吹制玻璃的技術,後來透過羅馬人傳到了歐洲。中世紀的大馬士革是繁榮的手工業中心,不同區域劃定給特定行業,其中就有玻璃制作區。過去,這種技藝只在特定的家族中傳承,父傳子、子傳孫。如今,相關技能在作坊中廣泛傳播。

用敘利亞傳統玻璃工藝制作的葡萄形狀吊燈


敘利亞玻璃吹制包括幾個核心環節:挑料、吹泡、成型、退火和冷卻。挑料是玻璃吹制的第一步,工人使用挑料桿在熔爐中蘸取適量的玻璃液,接著將蘸取的玻璃液吹成燈泡狀的小球,並固定在滾軸上保持形態,再透過吹氣和轉動鐵管,使玻璃料泡不斷脹大,逐漸貼合模具。這一步驟需要高超的技藝和多年經驗。成型後,玻璃制品需要進行退火處理。這是為了提高其強度和熱穩定性。退火後的制成品需要進行冷卻成型。整個過程都離不開火,吹制技藝就像在火焰中跳舞。
十多年前,大馬士革和阿勒頗地區有15家玻璃吹制作坊,不少工匠以此為生。來自歐洲的遊客常常光顧哈拉克的作坊,他一天能掙幾十美元。但近年來,機器生產和戰爭給玻璃吹制行業帶來致命打擊,許多工匠迫於生計而轉行。玻璃吹制需要極大耐心,操作過程也很耗體力,收益又不理想,很多年輕人不願學。多重因素導致玻璃吹制行業在敘利亞面臨消亡的危險。2023年,敘利亞傳統玻璃吹制藝術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盡管面臨諸多困難,但仍有一些像哈拉克一樣的工匠堅守著這門技藝。在哈拉克的作坊裏,有一對母女學徒正在認真學習玻璃吹制技術,她們是16歲的亞斯明·達爾維什和42歲的母親巴斯瑪·馬茲祖布。母女倆以前從事縫紉工作,參觀了玻璃吹制作坊後迷上了這項工藝,尤其喜歡哈拉克制作的一串葡萄制品。她們在吹制玻璃物件中找到了快樂和激情,立誌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敘利亞相關機構也在采取多種措施,希望這項瀕臨消亡的工藝重現輝煌。例如,保障原材料供應,制定發展計劃,為這項工藝的從業者提供多方支持。一些國際平台也為敘利亞玻璃吹制工藝品的展示和推廣提供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