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這三種「福氣」,普通人最好別去享受,避免不幸

2024-04-01國風

有句名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一些看起來很幸福的事情,若是你不知道其中的奧妙,一旦招惹了,就很可能變成禍害。

人生在世,要學會趨利避害,更要懂得「走一步看十步」的道理,別等結果出現了,才恍然大悟。那時候,已經太晚了,也許連挽回的余地都沒有了。

任何時候,都要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凡事都看到其對立面。

當你身上冒出以下幾種「福氣」的時候,不要急著去享受,而是要冷靜思考,該扔就扔。

01

接受別人的「朝拜」,這是不自量力的開始。

我們常常說:「男兒膝下有黃金。」

一個人的膝蓋,是不能隨便落地的。落地了,就是跪拜的開始,意味著在舉行重大的儀式,在敬重非常特別的人。

通常,我們會拜天、拜地、拜爹娘。在進入寺廟的時候,會跪拜神仙和佛像等。對於和尚,也是點頭微笑,雙手合十。

另外,人在遇到緊急情況,需要求助於人,也會跪下來,希望對方行行好。這是跪拜有「大恩大德的人」。

反過來看,若是你被人「跪拜」,就要慎重了。看看你自己,是否屬於「神仙、佛像、大慈大悲的人、父母、天地」,若不是的話,你就顯得狂妄自大了。

弘一法師,上半生教書育人,留學求學,後半生遁入佛門,教人慈悲。

他在當老師的時候,會遇到不聽話的學生,他 不會責罵,而是把學生留下來,朝著學生鞠躬,表示歉意——自己的課講得不好,導致學生走神了。

出家之後,他有一次在來湛山寺講律,當地的名流都來聽課。

時任青島市長沈鴻烈慕名拜訪,希望弘一法師能參與宴席,但是弘一法師拒絕了,說是「無緣」。

為什麽弘一法師要拒絕各種「朝拜」,不願意被人追捧得太高,這是「謙卑」的體現。

正如魯迅先生說的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人活著的時候,除了自己的兒女可以跪拜,其他人的,最好不要跪拜。這樣的行為,普通人是承受不了的,不符合人生發展的規律。

清朝政治家張廷玉說過 :「盛滿易為災,謙沖恒受福。」

遇到要跪拜你的人,就遠遠地躲開,人家非要跪拜不可,那麽你也下跪,與人平等。

02

被人追捧為「大師」,這是非常虛偽的表現。

很多人,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自稱是「大師」,名揚千裏。

看起來,名氣大了,走到哪裏都吃得開。但是要懂得 「人怕出名、豬怕壯」 的道理。

孫悟空,為了一個「齊天大聖」的稱號,惹怒了天庭,因此被壓在山下幾百年之久。

後來他陪同唐僧取經,遇到誰,都自稱是「東土和尚」,到天庭搬救兵,頂多是說「俺老孫」。從而,他的人生,順起來了。

孔子,被人追捧為「聖人」,也是他過世之後的事情了。

他的弟子子貢說 :「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

在閑聊的時候,我的一位愛攝影的朋友,說了一句無厘頭的話 :「別喊我大師,大師們,要麽掛在墻上,要麽躺在床上。」

也就是說,稱得上大師的人,多半是已經作古的大人物,被歷代皇帝封賞了名號,接受後人的祭祀;或者是即將要蓋棺論定的人,確實是做出了巨大貢獻,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深以為然。

好的人生,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留下功過是非,給後人評價。千萬不要在活著的時候,為了「出名」而奮鬥。

那些為了出名的人,稍有不慎,就遺臭萬年了。反而是一輩子默默奉獻的人,到了後來,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03

有人主動滿足你的「欲望」,這是遇到了一個陷阱。

【道德經】裏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你想要的東西,別人主動送給你,這是為什麽?人家是為了好玩嗎?人家是單純要取悅你嗎?肯定背後有深層次的原因。

送禮的人,絞盡腦汁,送出你最喜歡的禮物,這是為了討好你之後,有求於你。

請你吃飯的人,專門為你安排了菜譜,這是要和你喝幾杯,拉攏關系,之後便於辦事,或者讓你同流合汙。

你好色,人家也幫助你完成「夢想」,這就要吃大虧了。「萬惡淫為首」的古訓,不得不知。

你要錢,人家就送給你一筆錢。除了父母之外,你要是得了不義之財,那就是拿到了燙手的山芋。人家指不定是要控制你的人生了。 「橫財」和「橫禍」,就是一字之差,一墻之隔。

不管你有什麽欲望,都要克制;不管你有什麽期待,都要自己的實作。當能力支持不了野心的時候,就放棄你的野心。

要認識到,自己就是普通人,沒有什麽特別的。有了生活的希望就行了,欲望就扔了吧。別人激發你的欲望,那麽這個人就是「敵人」。

04

弘一法師說過:「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遇到讓你幸福的事情,不要急著去享受,而是要緩一緩,權衡利弊,避免後悔。

遇到無福消受的事情,應該往後退一步,要習慣「敢於不敢」,一輩子都清貧、普通,也沒有關系,畢竟生活是踏實的。

萬一遇到了災禍,也不要自暴自棄,要及時扔掉不切實際的東西,讓自己回歸到普通人的角色。

每個人都需要福氣,但更要把握福氣,簡單從容過一生。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