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清藝博:禮運東方——山東古代文明精粹之三(1)

2024-03-16國風

銅環

國家一級文物

嶽石文化,約公元前1900-前1600年

青銅

長徑7.4cm,短徑6.6cm,環體寬0.4cm,厚0.1cm

泗水縣尹家城出土

山東大學博物館

由韭葉狀銅條彎成,接頭處略寬,不閉合銜接。嶽石文化,是繼龍山文化之後分布於海岱地區的一支考古學文化。在嶽石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些銅質裝飾品和銅質小工具,是中國東方進入早期青銅時代的證據。

銅刀

嶽石文化,公元前1900-前1600年

青銅 (Bronze)

長5.6 cm

泗水縣尹家城出土

山東大學博物館

輕度銹蝕,平面近鈍角三角形,雙面刃,末端為錐形,短柄。

銅車䡇

國家二級文物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青銅

高5.9cm,寬7.3cm,厚7.2cm

蘇埠屯商代墓出土

青州市博物館

䡇是在車轅前端用以持車衡的器物,通常套在車轅前端,為盔形或獸頭形,添加紋飾,兼有裝飾的作用。此䡇為盔形,器身飾瘦長人面,濃眉圓目,高鼻梁,蒜頭鼻,齜牙狀,雙耳平展,犄角為特殊折線形。

獸首銅車具

國家三級文物

商,約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青銅

通長27.5cm,直徑1.5cm

1984 年出土於沂源縣東安古城遺址

沂源博物館

空心細圓柱形,頂端飾一面飾獸首,另一面向上延長,為片狀。柱體周身滿飾菱形方格紋。當為古代馬車的配件之一。

獸面紋銅鼎

國家一級文物

商,約公元前 1600-前1046年

青銅

通高20.4cm,口徑16.5cm

1989年洪緒鎮金莊村出土

滕州市博物館

折沿,立耳,袋形腹,柱狀足。袋腹部一分為三,均以雷紋為地,飾獸面紋。

亞醜鉞

國家一級文物

商,約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青銅

長32.7 cm,寬34.5cm

1966 年青州蘇埠屯1號墓出土

山東博物館National Grade-One

方內,弧刃,雙穿,兩肩有棱,鉞身透雕人面紋,人面五官微突出,雙目圓睜,嘴角上揚,作齜牙狀。因其口部兩側對稱地銘有「亞醜」二字,故得名「亞醜鉞」。此鉞出土於青州蘇埠屯1號墓,該墓建在高地上,南北長15米,東西寬10.7米,深8.25米,4條墓道,墓內用木板構築成「亞「字形槨室,殉人和人牲達到驚人的48人。而對比河南安陽著名的殷墟婦好墓,僅僅只有5.6 x 4米,深7.5米,且無墓道,殉人16人。【尚書•禹貢】: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商代時,在今濰坊和淄博之間的青州地帶,當存在一個重要的與東方之象征「青州」有關的方國。

舉爵

國家二級文物

商,約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青銅

通高19.5cm,流口徑16.5cm,腹徑6cm

1957年長清小屯出土

山東博物館

前有流,後有尾,圓口長流,流口間立蘑菇狀兩柱,深腹圓底,尖尾上翹。三棱形足外撇。

國家一級文物

商,約公元前 1600-前1046年

青銅

通長31cm,通寬6cm,鈴徑4.3 cm

1979年官橋鎮前掌大村征集

滕州市博物館

劍首作圓球形鏤孔鈴,鈴內建活動小球,劍柄扁平,上並排2個條形穿孔,劍身較短,有脊,末端為錐形。滕州前掌大遺址是黃淮地區一處非常重要的商周方國遺址,墓葬中的隨葬品豐富精美,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和玉器。這把短劍明顯帶有北方遊牧草原的特色,說明當時的魯西南地區與外界亦存在交流與溝通。

青釉豆

國家三級文物

商,約公元前 1600-前1046年

早期青瓷

高7.8cm,口徑12.4cm

1966 年青州蘇埠屯遺址出土

山東博物館

直口,短頸,折腹,腹下急收,喇叭形圈足。灰白色胎,器內外施青釉,釉層不均,頸部飾數道凹弦紋。青瓷豆是商代的典型器,是日用器皿。原始青瓷與成熟青瓷並無本質差異,因此可稱之為青瓷或早期青瓷,為了解中國瓷器的起源和歷史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