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當咱厝木偶、南音遇見新加坡現代舞……

2024-03-15國風

LAO MIN NAN

節目影片

3月10日晚上,晉江市戲劇中心刮起了一陣「南洋風」。新加坡舞團聚舞坊帶著他們的

【南洋舞起——在晉江】

系列舞劇來到了晉江,帶領觀眾夢回南洋。已成立三十年的新加坡聚舞坊,是一支聚集多類別舞蹈於一體的舞蹈團體,以傳承本土華人文化為藝術使命,足跡遍布中國、泰國、美國等地。

憶向南洋

【南洋舞起——在晉江】分為【憶向南洋】和【琴棋書畫】兩個部份。舞劇

【憶向南洋】

回溯了新加坡土生華人的移民背景,講述了早期新加坡華人先輩漂洋過海到南洋,與當地土著通婚,傳承華人傳統習俗和土著文化的故事。

在建設新加坡的華人隊伍中,中國的婦女常常戴著紅頭巾投身建築行業。於是,在第一個舞段,聚舞坊便用紅頭巾的形象,來表現當初先輩下南洋的艱辛。

隨著【憶向南洋】劇情的推進,下南洋的中國小夥在寫給家人的僑批中,講述了他在新加坡工作受到了老板的賞識,老板決定將女兒許配給他。接下來便進入了第二個舞段

【婚禮的籌備】

,介紹了許多南洋特色婚禮習俗。

繡珠鞋

是娘惹少女尋到一個好歸宿的象征,聚舞坊便將這一特色習俗用意象化的方式呈現給觀眾。新加坡聚舞坊當代藝團藝術總監蔡適吉覺得,舞蹈是用身體語言來表達南洋文化的內涵,這種唯美詩意的方式可以幫助觀眾更沈浸式地感受南洋文化的魅力。

在新加坡,土生華人群體被稱作

「峇峇娘惹」

。他們是古代中國移民和東南亞土著馬來人所生的後代,大部份原籍是中國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男性稱為峇峇 ( Baba) ,女性稱為娘惹 ( Nyonya) 。以娘惹文化為代表的土生華人文化,並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移民文化,它自成一派,糅合了中國傳統文化、馬來文化和英國殖民文化,是不同種族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接受、和諧共生的範例。

曾經,梧林有許多人前往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地區謀生,一棟棟古厝洋樓訴說著一段段塵封的華僑往事。早在一年前,聚舞坊團隊受邀來到梧林,他們為華僑愛國愛鄉之情而感動,回到新加坡之後,梳理了在梧林的所見所聞,編排出了舞劇【憶向南洋】。

琴棋書畫

不論是梧林傳統村落或是新加坡,我們都能看到不同文化的相容並蓄。而聚舞坊也在他們帶來的第二部份演出

【琴棋書畫】

當中,為我們詮釋了新加坡現代舞與晉江傳統的南音、掌中木偶的交流對話。

【琴:宛在水中央】

是現代舞與南音合作的作品,表達的是愛情中兩人遺憾錯過的主題。原本是用現代風格音樂,但是編導王雪丹揚在看過晉江市南音藝術團的演出後,便決定用洞簫和二弦來吹奏【在水一方】作為舞蹈的配樂。

不同於【琴:宛在水中央】的柔和,

【棋:突圍】

渲染的是兩人對弈的緊張氛圍。對於演員龔文軒來說,他不僅要表現出一個棋手的沈穩,更要註意的是與掌中木偶的配合。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演員林靜如擔心舞蹈和掌中木偶的表演程式不同,排練的時候,她常常在舞台一側用木偶模仿舞蹈動作。

雖然聚舞坊的演出深受晉江觀眾的喜愛,尤其是【琴棋書畫】章節更是獲得了本地觀眾的高度認可,但是,在與晉江的藝術團體合作之初,聚舞坊藝術總監蔡適吉是抱著一種探索的心態去嘗試的,對於結果如何她的心裏並沒有底。「是一次具有實驗性的表演」,蔡適吉是這麽定義的。

經過幾次的排練磨合,晉江市南音藝術團團長陳銘偉發現,無論是娘惹文化,或是南音、木偶都是華人華族的文化,它們放在一起不僅沒有違和感,更代表了一種華人記憶的傳承和文化的傳承。

【琴棋書畫】的首演選擇了晉江,收獲了觀眾不絕的掌聲,這對於聚舞坊也是一份莫大的鼓勵。藝術總監蔡適吉也希望能夠將晉江版的【琴棋書畫】呈現給新加坡的觀眾。

當新加坡的觀眾還在期待晉江傳統藝術的時候,晉江的市民已經可以在梧林傳統村落感受到娘惹文化的魅力了。在這個三月,梧林傳統村落的娘惹文化季將帶領大家聽南洋音樂、品南洋美食、賞南洋影像……季風不停,故事仍在。

編輯

| 顏 銘

責編

| 許水艇

稽核

| 陳詩章 蔡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