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你知道,古人是如何懟人的嗎?

2024-03-16國風

古人的智慧與才情不僅體現在詩詞歌賦之中,亦可見於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交流。其中,懟人之道更是別具一格,既有鋒芒畢露的直斥,也有含蓄委婉的譏諷。今人讀之,往往忍俊不禁,又嘆服於古人之機智。

古代文人懟人,常常借物喻人,寓理於情。如唐代詩人杜甫,在【麗人行】中寫道:「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玉搔頭。 」此詩表面上是贊美楊氏姐妹的容貌和服飾,實則暗諷其驕奢淫逸,不問世事。杜甫以細膩的筆觸,將懟人的鋒芒藏於贊美之中,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又如宋代文人蘇東坡,其懟人之道更是別具一格。他與友人佛印和尚交往甚密,常常以詩相懟。一次,蘇東坡見佛印身穿僧袍,便戲言:「 禿驢何在? 」佛印應聲答曰:「 東坡吃草。 」二人一問一答,皆以對方身份特點為懟點,既顯機智,又不失幽默。

明代文人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亦有不少懟人的經典之作。如【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中,俞伯牙以琴聲抒發胸臆,而樵夫鐘子期卻能深解其意。當伯牙問及子期能否聽懂高山流水之音時,子期反懟道:「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此懟不僅回應了伯牙的疑問,更展現了子期對音樂的深刻理解,令人拍案叫絕。

懟人,有時是為了抒發自己的不滿,有時則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才智。古代文人墨客在懟人時,常常借物喻人,寓理於情,既不失風雅,又盡顯機智。

唐代大詩人李白,他的懟人方式既直接又充滿詩意。當他聽聞有人質疑他的詩才時,他毫不客氣地回懟:「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爾等凡人,豈能識我詩中之意? 」此言一出,既彰顯了他的自信,又讓對方無地自容。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以文章名揚四海。他在懟人時,則更顯得含蓄而深刻。有一次,一位自命不凡的文人向他挑戰,歐陽修微微一笑,說道:「 吾文雖不才,但尚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爾等文章,只怕連自己都不知所雲吧? 」此言一出,那位文人頓時面紅耳赤,無言以對。

明代才子唐寅,以畫技和詩才著稱。他在懟人時,常常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出現。有一次,一位富商在他面前炫耀自己的財富,唐寅便戲言道:「 君有萬貫家財,何不買下天上月,掛於床頭夜夜賞? 」富商聽後,雖知是戲言,卻也只得尷尬一笑。

清代文學家袁枚,他的懟人方式則顯得更為犀利。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 有人自詡才高八鬥,實則不過井底之蛙,所見不過方寸之地。 」此言直接諷刺了那些自視甚高、實則見識短淺的人,讓人讀後不禁拍案叫絕。

古人懟人亦不乏幽默詼諧之作。清代文人紀曉嵐,以其機智幽默著稱。據傳,他與和珅同為乾隆皇帝的重臣,二人常有交鋒。一次,和珅以紀曉嵐身材矮小為由,戲言其如「 矮冬瓜 」。紀曉嵐不以為意,反懟道:「 我雖矮,但能見天;你雖高,頭頂鍋蓋。 」此言一出,眾人哄笑,和珅亦無言以對。

古人懟人之道,或直斥其非,或含蓄譏諷,或幽默詼諧,皆展現了他們的智慧與才情。今人讀之,不僅可以領略古人的風采,亦可以從中汲取懟人之術的精髓,以應對現代社會中的種種紛爭與挑戰。然而, 需知懟人之道,貴在適可而止,切勿因一時之快而傷人傷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