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麪包與玫瑰,上海海派文化中的布爾喬亞與波西米亞氣質

2024-06-29國風

布爾喬亞(Bourgeoisie)與波西米亞(Bohemian)作為詮釋不同特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概念,均在上海海派文化中有一定體現,這與上海自19世紀40年代開埠以來英美主導的公共租界與法國主導的法租界長期並存,形成的獨特二元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結合有關。布爾喬亞文化傾向於秩序、穩定和物質追求,而波西米亞文化則崇尚自由、非傳統和藝術表達。

上海的海派文化巧妙地將這兩種看似對立的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風貌。

布爾喬亞氣質的公共租界

布爾喬亞(Bourgeoisie)常指資產階級,偏重於物質享樂、財富積聚及社會地位,尊崇傳統價值觀和規範。在海派文化中,對精致生活、高檔商品以及商業成功和社會地位的關註可能有所體現。

該文化源自上海公共租界(尤其是初期英國租界),香港文化與布爾喬亞文化頗為相類,註重商業氣息,生活節奏較快,上海公共租界核心地帶的部份建築與街道尺度亦與香港島的一些歷史街區相近,尤其是外灘附近窄間距的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四馬路、五馬路等(從南京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等,註廣東路的canton原意是指廣州)。

在電視劇【繁花】中,遊本昌飾演的爺叔有一段讓寶總租下和平飯店英國套房的台詞,表現了海派文化中的布爾喬亞性格:「上海人做生意,講究派頭、噱頭、苗頭,這點行頭,都是你的派頭。這間包間就是你的噱頭,人家開的是皮包公司,你也一樣,不過你的皮包比別人的大——和平飯店。」

波西米亞風格的「法租界」

波西米亞(Bohemian)則象征自由、反傳統、張揚個性與藝術氣息的生活方式。波西米亞風格者可能並不看重物質財富與社會常規,而更註重內心感受、創作力及精神追尋。

這種文化一般而言較大概率源於上海早期的法租界,法租界與英美主導的公共租界氣質大不相同,更多的是一種低密度的、慢節奏的、隨性化而又藝術化的生活街區。上海法租界內的道路偏向自由行進,如武康路、衡山路、華山路等均非橫平豎直,巨鹿路、富民路、長樂路一帶的街區尺度誕生了更為自由風尚的氛圍。越南的胡誌明市亦曾長期屬於這類風格,其部份道路尺度及建築風格與上海法租界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在電視劇【繁花】中,胡歌飾演的寶總有一段自白,表現了海派文化中的波西米亞性格:「我是在思南路長大的,附近的臯蘭路、香山路,以前都是以作家命名,一個擅長寫喜劇,一個擅長寫悲劇,我從小就是在悲喜之間進進出出。」(筆者註:臯蘭路原名高乃依路,高乃依 pierrecorneille為法國著名古典主義悲劇代表作家;香山路原名莫裏哀路,莫裏哀Molière是法國古典劇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西方戲劇史上最偉大的喜劇作家之一。)

以上【繁花】裏的細節,可見劇本對於海派文化二元性的拿捏與精雕細琢非常到位。

商業與時尚共存

市井與靈活並重

海派文化以 "海納百川,兼收並蓄" 為特點,吸納西方文化並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商業性與時尚性共存,市井性與靈活性並重 。值得註意的是,海派文化是一個極其豐富且多元化的文化現象,無法僅用布爾喬亞和波西米亞加以全面總結。海派文化中人們可在各領域或情境中展示布爾喬亞或波西米亞特質,亦可能融合其他文化元素,形成獨特風格。

例如,在上海生活中, 有人可能追求優質物質生活,同時熱衷藝術、追求個性 ;或 在商業活動中表現出卓越才幹與務實態度,而在個人興趣方面卻富有創意與自由精神 。總的來說,布爾喬亞和波西米亞可用於理解海派文化的某些層面。海派文化之復雜性與多元性需透過更為寬廣的視角去體驗與理解。它是上海在歷史發展、文化交流和社會變遷中所孕育的獨特文化風格。

這種商業性與文化性共存的海派文化氣質,就如電視劇【繁花】裏,馬伊琍飾演的玲子的性格, 既追求眼面前的物質價值,又追尋不將就的情緒價值 ,麪包要有,玫瑰也要有,也許這可以粗略詮釋海派文化中布爾喬亞與波西米亞的二元共存吧,您怎麽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