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做不到就不是真的知道

2024-01-22國風

【金剛經】告訴我們什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世間真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應對方法。

【心經】闡釋了什麽?「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不二」、「性相如一」的事物本質,以及其「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特性。

什麽是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相信凡是有一定佛學基礎的人都會說得出上述的話,甚至還會有更深刻、更精辟的解讀與認識。這是否就證明大家都真的覺悟了呢?

說得出未必做得到。如果做不到,僅僅會說又有什麽意義,還不是淪為「口頭禪」了。有這樣一個故事,就講到了這個話題。

公案原文:

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白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麽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五燈會元】第二卷 鳥窠道林禪師

白話直譯:

公元822年,因為政見上的不如意,白居易由中書舍人的京官申請外放到地方擔任杭州刺史,暫離政治紛爭的京畿之地。

白居易曾在被貶謫江州之時,就喜歡親近自然,與當地的僧人交往甚多。這次來到杭州也不例外,到任後便四處拜訪當地的高僧。

此時秦望山中有一高僧,因居住於樹上與鳥作伴,被稱為鳥窠禪師,當然是白居易拜訪的物件。於是,某天白居易就來到了秦望山中拜訪鳥窠禪師。

當白居易站在樹下,看到鳥窠禪師居身於樹枝上顫顫巍巍的樣子,甚是危險,就對鳥窠禪師說:「師父,我看你所居之處很是危險啊,一不小心就會墜落下來。」

鳥窠禪師不以為然,卻說道:「要說危險,刺史大人的位置比我更危險。」

白居易在為官上現在可是地方一把手,在詩作上也是全國有名的,名、權、利什麽也不缺,怎麽會有危險呢?於是說:「弟子現在是坐鎮一方的大員,會有什麽危險呢?」

鳥窠禪師道:「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明爭暗鬥不就猶如「幹柴遇烈火」,處置稍有不當就會葬身火海。宦海沈浮、是非得失對身心的摧殘什麽時候停過?這些還不算危險嗎?」

對於鳥窠禪師所說的,白居易在仕途中是有親身經歷的,想不到一位禪師居然對世間人情有這麽深的見地,可見佛法修為了得,那就要好好的向他討教一下了。

因此,白居易接著問道:「什麽是佛法大意?」

鳥窠禪師不假思索的隨口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對鳥窠禪師的話不以為然。那個時候的人從小就背誦【論語】、【三字經】、【千字文】等典籍,在小孩子口中說出這樣的話也不是什麽難事。

於是說:「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樣的話,三歲小孩都曉得說,師父你不要拿這些「口頭禪」來敷衍我。」

鳥窠禪師說:「三歲孩兒也許能說得出來,但就算百歲老人也未必做得到啊!」

聽聞此話,白居易心生感慨,恭恭敬敬拜鳥窠禪師為師。

鑒賞評說:

前人留下的典籍浩瀚如煙,無論是做人的、處事的、為政的、參理的、修佛修道的......什麽方面的都有。是不是研究這些典籍,記住其中的話、悟到其中的理就算是學會了呢?

其實不然!前人的總結與經驗只是「指月的手」、「渡河的船」,而看到「手指向的月亮」、「河對岸的風景」才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

而「月亮」和「對岸的風景」在典籍中學不到、靠自己的悟實作不了,只有靠實踐方能到達。典籍只是工具、指示器而已,如果只是執於這些,那就本末倒置了。

王陽明說: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與行不是割裂開來的,而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以叫「知行合一」。知道而做不到,那不是真的知道。所以,說得出僅僅是說得出而已,與能做到還有本質的差別。

當初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因為當時讀經典的多,而實踐的人少,大家都在「空談聖賢」。也就是在「修齊治平」中只重視「道德標準」而輕視「道德實踐」。所以才發出這樣的感嘆:

「孔子之言盈天下,孔子之道未見行」

所謂的熟讀經典,精辟解讀,即使「口若懸河」,「大道理滿天飛」,但自己卻做不到,那又有什麽意義?怎麽又能「修齊治平」呢?

在「知識爆炸」的當今,更要沈下心來,實踐「知行合一」。各種經驗、總結、成功學充斥於當下網絡,認人們誤以為成功離自己如此之近,仿佛唾手可得。

「你是怎麽成功的?」我是這樣、這樣......就做到了。其實,成功者的回答都是他自己對以往過程的總結與反思。其中有他認為非常重要的,該說的或想說的;當然也略過了他認為不重要的,不該說的或不想說的。

也許正是因為不想說的某一次失敗經驗、踩過的一個「坑」,才是最後成功的關鍵,但從那個「坑」爬起來之後,就覺得那不再是一個「坑」了,也沒有必要再理會。所以,在所展示出來的「成功秘訣」中必然不是全 部,而是有選擇的某些內容。

所有的總結、經驗、典籍都有著這樣「天生殘缺」的一面。

這就是為什麽有這麽多的成功者著書立傳,各行各業的都有,大家並沒有從中獲得再一次成功的根本原因。即使同一個人,也不可能取得兩次一模一樣的成 功。

成功不可復制、沒有 成功學,唯有實踐,實踐才能出真知。學無止境,而「實踐」更是一輩子需要堅持的事,個中滋味只有在「行」中方能體會真實。

其實佛家的修行也講「知行合一」,達摩所傳的禪宗心法核心就是「二入四行」,理入與行入並列。理與行就是一回事,如果把理和行分開來說、分開來做,就會落入「口頭禪」了。

陸遊的詩可以拿來給這個公案做個總結: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衷心的感謝您的閱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