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商幫中,浙商占了兩個,一個是沿海的寧波幫,一個是處於內陸的龍遊幫,龍遊商幫是十大商幫其中唯一一個以縣城命名的。
龍遊縣位於浙江中西部,隸屬於衢州市,是連線安徽、江西、福建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四省通衢匯龍遊」之稱。龍遊曾是孔子後裔南下衢州傳播儒學之地,但千年的人文歷史,似乎湮沒在風雨中。
貫穿龍遊縣境的衢江,把這個清凈的縣城分成了兩部份,南面是煙火繚繚的縣城,北面是產業鄉野。一條長達5公裏的「瀫石光·藝術生態走廊」緊挨著衢江沿岸,以生態景觀、構築物、藝術裝置和形式多元的文化空間,構成藝術鄉村的新樣貌。
一眼望不到頭的油菜花田裏,聽雨停、樹劇場、概念書店、水閘美術館、石刻博物館散落在田間地頭。山坡上有可以售賣瓜果的建築「巖上亭」,湖邊有可以釣魚的「瀫邊釣台」,水壩邊則聳立著可以遠眺整條湖泊的高塔「人造樹」。
來自建築界、藝術界、景觀設計界的諸多80後、90後青年,用共創的方式,在藝術生態走廊上呈現各自的前衛創意,將這條蜿蜒於湖邊、延伸至田野和山間的藝術步道,裝點成一個個兼具抽象與實用性的鄉村藝術座標。
作為「龍遊衢畔·8090青年創造季」的聯合發起人之一,「風語築」創始人、董事長李暉坦言,而今許多城市、縣城、鄉村都想要尋找出圈的方向,龍遊也不例外。在藝術振興鄉村的浪潮下,想要依靠藝術的力量被外界認知,需要後期的持續發力。
當代藝術落地老城與鄉野,是中國鄉村與縣域復興浪潮中常見的一幕。
四川廣安的田野雙年展、雲南騰沖的原鄉大地藝術節、重慶武隆的懶壩大地藝術季、四川成都的天府大地藝術季、江西景德鎮的「藝術在浮梁」、浙江溫州芙蓉古村落李的燈光藝術展、廣東佛山的南海大地藝術節、湖南郴州莽山的森林大地藝術節、浙江麗水松陽的橫坑「竹也」大地藝術節……
這些年,藝術振興鄉村的熱浪席卷全國,很多鄉村都在挖掘自身文化歷史內涵,尋找機遇與經驗,用藝術賦能鄉村文化振興。在這當中,「藝術在浮梁」和南海大地藝術節算得上是出圈之作。
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則是中國這波鄉村復興浪潮的引領者。其創始人北川富朗,用藝術帶動老齡化嚴重的農村地區,為當地帶來人氣與經濟效益,從2000年至今,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已經吸引超過200萬人到訪。
相比諸多已經落地的大地藝術節,龍遊的「瀫石光·藝術生態走廊」是一次新的嘗試,它更像是一條緊貼當地文化的藝術建築長廊。
朱榮遠是「龍遊衢畔·8090青年創造季」專案的聯合發起人,他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總規劃師,曾參與和主持深圳經濟特區總體規劃。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他認為,龍遊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有山有水,地理位置和地形絕佳。 「龍遊衢畔·8090青年創造季」的核心是青年,朱榮遠選擇與中國建築的年輕力量一起,完成藝術生態走廊的搭建。
「受邀參與專案的絕大部份是建築師,完成的專案也多是具有實用功能的建築。」朱榮遠以藝術生態走廊起點的「人造樹」為例,這個藝術裝置將原本封閉的水利設施空間公共化,人們來到這裏,可以沿著天梯攀爬到「大樹」的內部,從高處重新觀看巨大的航電樞紐。對當地而言,「人造樹」又像是一座紀念碑。
李中偉在稻田中設計了一條仿佛通往夢境的「尋夢·稻之徑」,用混凝土搭建在水渠上,展現鄉野自然的粗獷;建築師沈雯在農田灌溉的源頭建起一座「聽雨停」,屋面收集的雨水順著十字柱下流,形成埋甕滴水的聲音;徐戈的藝術裝置【來自風的訊號】佇立在稻田中,為農民傳遞風的方向與強弱訊號;左龍的【大地長桌】是一個戶外長廊,不但改造了田間小屋,也增設一張18米長的大地餐桌,未來將成為當地村民聚會的地方;建築師曹睿芝的【樹劇場】圍繞田間的一棵大樹,用回音壁的形式,捕捉自然之聲,這裏可以容納村裏的各種聚會;在岸邊,「瀫邊釣台」為熱愛垂釣的當地人提供釣魚和休息場所,粗糲的釣台如同岸邊巨石,巧妙融入自然。
要看完藝術生態走廊所有的作品,可以拿著導覽圖,選擇步行或是騎行,耗時2小時至4小時不等。來訪者可以在遊客中心掃碼領一份報紙,喝一杯咖啡,鉆進村落,邂逅隨時會出現的作品。人們可以在「聽風停」歇腳,看著農忙的身影,或是在田間的書店、美術館或博物館坐下來,感受鄉村生活與現代藝術的銜接。田野裏奔跑的小狗也自由自在地竄進美術館,安逸地躺在地上,似乎是觀眾,也是作品的一部份。
20多年前,朱榮遠組織了崔愷、齊欣、朱文一、周愷等30多名中青年建築師和規劃師,用集群的方式,共同參與松山湖新城設計。 「在傳統觀念裏,新一代建築師要成長,必須緊跟著名建築師、院士等,但從橫向而言,年輕人缺少一個聚集能量的發聲場。這次我們讓年輕人有一個集體發聲的機會,建築師和景觀設計師組成小組討論,學科與學科之間互相碰撞。」朱榮遠認為,這樣的形式,使不同門類的藝術碰撞,可以產生更多可能性,也使整個藝術生態走廊呈現出前衛而現代的建築風格。
「發展龍遊的未來,第一步就是拓展影響力。」李暉認為,一個有趣的建築,通常會成為打卡的地標,就像阿那亞的孤獨圖書館。如何讓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知道龍遊,讓龍遊出圈,一系列可以讓人逃離城市、體驗到大地藝術和鄉村氛圍的藝術建築,無疑是很好的方式。
在龍遊,南孔書屋、文化驛站,新型文化空間陸續落地。去年秋天,龍遊大南門歷史文化街區揭幕,老街區是龍遊商幫的興起發源之地。在大南門,一批回鄉藝術青年於去年9月舉辦「萬物生長」龍遊水脈藝術節,120多位公共藝術家和學生組織參與藝術鄉建,藝術家用當地材料為基礎,在數月時間內創造實驗藝術、纖維藝術、公共藝術、影像藝術等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
目前,青年創造季已經開始第二季的招募計劃。李暉認為,龍遊想要依靠藝術生態走廊被外界認知,既需要後期投入大量營運,也需要持續不斷地在藝術上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