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第一批穿「新中式」的人,已經脫不下來了

2024-04-27國風

最近,有個話題火上熱搜:

#曹縣漢服2個月銷售額超12億元#

潑天的富貴,這一次輪到了曹縣。

隨著新中式的審美風格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心頭好」,當地盛產的馬面裙、漢服迎來銷售額井噴式暴漲。

據平台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馬面裙訂單量同比增長841%,漢服訂單量同比增長336%。

不管是出外遊玩,還是日常穿搭,在這屆年輕人身上,我們看到了「華流」的血脈覺醒。

以及強大的文化自信。

原本,馬面裙只是漢服圈的小眾服飾癖好。

之所以被廣泛熟知,起因是

「迪奧馬面裙事件」

2022年,迪奧在官網推出了秋季新款半身裙:

闊形的裙擺,褶皺的款式。

熟悉傳統文化的網友一看:

這設計可太眼熟了,和中國傳統服飾馬面裙幾乎一模一樣。

可迪奧卻大言不慚地宣傳:

標誌性的Dior廓形,融合的是法國和南韓的文化。

而當中國網友要求「迪奧承認靈感來源於中國馬面裙」時,迪奧做出的回應僅僅是:

下架了中國內地的半身裙服飾。

這下徹底激怒了中國網友,不少年輕人紛紛穿上傳統服飾馬面裙,用實際行動維護、發揚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

馬面裙因此被反向安利。

不僅如此,不少明星也紛紛加入新中式的風潮。

徐嬌一直都是馬面裙的推崇者。

金雞獎頒獎典禮上,她身穿藏藍色馬面裙亮相,英姿颯爽,優雅端莊。

既低調內斂,又吸睛奪目。

楊冪也同樣是最早帶火新中式的明星之一,無論私服還是活動著裝,都能看到新中式的元素。

面料考究有質感,隨性又不失簡約大氣。

至此,新中式穿搭在各個平台穿上越來越火。

或國泰民安,或清冷絕塵。

一動一靜都卡在中國人的審美點上。

看到這,也許有人不禁要問:

那到底什麽是新中式風格?

一種是古代服飾的當代再創作,如改良漢服、旗袍等;

另一種則在國際流行服飾基礎上,加入中國文化內涵或視覺符號的潮流服飾。

簡單來說,就是不僅融合了傳統漢服的元素,又保留了現代設計的簡約和廓形。

是更適合中國寶寶的審美風格。

其實,「新中式生活美學」遠不止體現在服飾上,而是早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去年冬天,朋友圈興起「圍爐煮茶」。

炭火在爐中燃燒,烤盤上煮上一壺磚茶,旁邊的烤紅薯正香,橘子烤梨也散發著誘人的甜膩。

三五好友圍坐一起,愜意地聊天、放松,不時抿幾口茶、吃點小零食,這樣的周末別提有多美好了。

你以為「圍爐煮茶」是新鮮事物。

那就錯了。

實際上,這些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在古代,文人墨客,飲茶作對,以茶會友,已是尋常。

連這兩年爆火的茶咖,在古籍文獻中也尋得到端倪。

茉莉烏龍奶蓋也好,桂花龍井也好,這些深受年輕人青睞的口味,其實都是如此。

更誇張的是,這屆年輕人甚至流行拿著中藥方熬制飲料了。

最火的當數酸梅湯。

圖源浙江中醫院公眾號

浙江省中醫院開出的酸梅湯方子:

烏梅、陳皮、玫瑰、桑葚、金銀花。

不僅養生,而且每帖只要1.34元。

這樣的好東西被年輕人發現之後,直接賣斷了貨,還把醫院的伺服器擠爆了。

看著浙江中醫院的酸梅湯那麽火,柳州中醫院也不裝了,直接推出中藥奶茶。

在奶茶裏面加中藥,不僅解饞解渴,還有特別的療效。

有的奶茶健脾益腎;

有的奶茶健脾化濕。

據網友打卡口味表示:

藥味比奶味大,不算苦,但貴在無糖健康。

既然新中式飲品都有了,又怎麽能缺少新中式美食呢?

首當其沖的便是中華傳統抗餓主食——饅頭。

各種口味層出不窮:

鹹蛋超芋頭饅頭卷、香蕉可可花生饅頭卷、桂花芋泥貝果饅頭、伯爵奶茶酥饅頭、藍莓貝果饅頭,南瓜芝士培根饅頭。

將年輕人的精致口味融入傳統的饅頭裏,讓這種傳統美食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除此之外,還有新中式火鍋、新中式點心、新中式融合菜……

新中式生活美學儼然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關調查顯示,91.4%的消費者會因為產品中加入了中式口味,繼而增加對品牌的好感度。

所以,我們不斷看到這樣的場景:

必勝客為了吸引食客,推出「國風意面」系列;

肯德基開始賣肉夾饃;

麥當勞也開始賣油條、豆漿。

你看,當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越來越自信,影響力愈來越強大,自然會吸引西式文化放下身段,主動迎合本土文化。

最近,另一個話題也沖上了熱搜:

#中國人一過了20歲,就會血脈覺醒#

什麽是血脈覺醒?

包括不限於:

愛上黃金。

年少不知黃金好,覺得又土又俗;

長大之後,經歷過其他奢飾品、投資品的虧損貶值,才明白保值的黃金是「真香」。

喜歡翡翠。

年輕時不懂事,錯把玉石當老氣,覺得它們只適合外婆輩的老年人;

等長大之後戴上玉石翡翠,溫潤的氣質呼之欲出,才明白玉背後的禪意。

原來到了一定年紀,老祖宗審美會統一所有人;

盤文玩手串。

曾幾何時,盤核桃、玩手串是中老年男性的標配;

但現在興起了一群「盤串男孩」「盤串女孩」。

左手兩核桃,右手疊手串。

自從年輕人加入文玩界之後,文玩手串也變得活潑年輕了起來。

琉璃香灰也好,十八子也好,每一種串出來,都會掀起一陣追捧。

除了這些,年輕人還開始聽戲曲、喝花茶、曬背、練習八段錦……

這一波血脈覺醒,真正應了那句:

「質疑爸媽、理解爸媽、成為爸媽、超越爸媽」。

其實,這背後的道理簡單而真摯:

重新愛上傳統文化的過程,就是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越來越自信的過程。

大多數人可能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

當我們對傳統文化未認識全面時,我們或許會以為外來文化更勝一籌;

而當我們逐漸了解之後,會一次次被傳統文化驚嘆折服。

它包羅萬象,充滿智慧,兼具審美又不乏浪漫。

正如有人寫道:

「傳統文化的動人之處在於,你看不見我的時候,我在你身後,你看得見我的時候,我早已融入你的血脈。」

那是從十二節氣走過一年的四季輪回;

是從唐詩宋詞裏感受過的文人風骨;

是從四大名著中汲取的英雄豪氣和人情練達;

是一蔬一飯,一針一織,一撇一捺,一言一行……

我們之所以會血脈覺醒,不是審美突變,也不是年紀所致,而是因為:

我們都是華夏傳人。

作者 | 蘇善書,不會講道理只會說故事。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