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錦州往事:遼代著名畫家李贊華,即為遼國首位太子耶律倍(突欲)

2024-04-10國風

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巫閭,鎮山的神秘地位以及醫巫閭山自身的雄奇,在遼代初期,吸引了一位契丹的重量級人物,因他對醫巫閭山的鐘情,隱居於此,而留下了許多遺跡,從而,奠定了北鎮城的一段輝煌,此人即為遼太祖阿保機長子,契丹首位太子、東丹王耶律倍。

醫巫閭山

而五代十國及宋遼這段歷史中,與蕭太後(蕭綽)、韓德讓等相比,耶律倍似乎聲名不顯,然而李贊華這個名字卻在藝術界大名鼎鼎,實際上,著名的遼代大畫家李贊華實際上就是耶律倍,因其小字突欲,故史書中也叫耶律突欲。

耶律倍博學多才,至今還傳世一首【海上詩】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該詩全名叫【立木海上刻詩】,又稱【海上詩】,作者叫李贊華,李贊華即耶律倍。雖然與唐詩相比,似乎感覺不到這首詩如何驚艷,但不影響這首詩因「李贊華」這個名字而名聞天下。

930年,耶律倍攜愛妾(高美人)與隨從自遼東渡海投奔後唐。當他在金州(今大連金州區)即將上船時,面對故國,感慨萬千,在海邊立了一塊小木牌,刻下該詩,詩中「大山」比為自己,「小山」暗指二弟德光,寥寥四句,勾勒出耶律倍在契丹皇位內鬥中的失意與無奈。

耶律倍畫像

耶律倍,小字突欲(托雲等),又稱東丹慕華、李贊華,契丹人。遼太祖阿保機長子,太宗德光的長兄,世宗耶律阮的生父。899年,生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科爾沁旗),916年,耶律倍被立為皇太子。

926年,阿保機征服渤海國,更名為東丹,定位為契丹的藩屬國,命耶律倍鎮守東丹,封為東丹王,因阿保機自稱天皇王、皇後述律平為地皇後、故封耶律倍為「人皇王」。隨後,阿保機回師途中在黃龍府病逝,在皇後述律平的鐵腕下,二弟德光繼位,耶律倍失意皇位,

阿保機

然而,出於內部猜疑等原因,928年,德光將東丹國南遷,升東平(遼陽)為南京,史稱東丹南遷。同時德光對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監視。無奈之下,為避禍,耶律倍仿效吳太伯,隱居北鎮醫巫閭山讀書、作畫,但仍未能躲過太宗耶律德光的監視。

耶律倍為表明心跡,數次將王妃和兒女留在東平,來到北鎮的醫巫閭山,在醫巫閭山頂峰望海峰建起了一座藏書樓,整日讀書作畫,不問世事,期間只有隨從及寵妃高美人(高雲雲)陪同。也因此,在醫巫閭山留下了許多遺跡,如桃花洞、讀書堂、道隱谷、瞭望台(如今的白雲關、也稱望海寺),而當年與高雲雲親手載下的松樹,已長成參天大樹,後被乾隆皇帝禦封為雲巢松,即如今的醫巫閭山的萬年松。

白雲關(曾是耶律倍瞭望台)

930年,在後唐幾次邀請下,他棄國、跨海投奔後唐,後唐明宗李嗣源對耶律倍以天子儀衛迎接,厚待有加。賜姓東丹,名慕華,任命為懷化軍節度使。不久,唐明宗又賜耶律倍姓名為李贊華。這就是東丹慕華及李贊華名字的由來。而藝術界多以李贊華稱呼之。

936年,後唐石敬瑭發動兵變,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換取契丹太宗德光出兵相助。後唐末帝李從柯兵敗自殺,耶律倍也被李從柯脅迫殺害。遺體被其子耶律阮迎回契丹,並安葬在其生前鐘愛的醫巫閭山,設立顯陵,即如今遼寧北鎮的「顯陵」遺址。

耶律倍博覽群書、不僅是契丹大藝術家,還知音律、善書畫,工遼、漢文章。史載,耶律倍自幼聰慧博學,文武雙全,善於騎射和謀略,推崇中原儒家文化。他通曉陰陽、音律,精於醫藥之術,工契丹文和漢文的文章,曾經轉譯了號稱「道學雙壁」之一的【陰符經】。

作為北方草原民族出身的畫家,他愛畫契丹人物,如【射騎】【獵雪騎】【千鹿圖】後來都被收入宋朝的秘府。他尤為擅畫放牧或騎射的情景,特別是畫鞍馬,其畫作被宋代的黃復休評為「骨法勁快,不良不駑,自得窮荒之態」。

東丹王鞍馬圖

耶律倍也善寫契丹文詩歌,金代元好問曾經讀過他的契丹小字詩,並作【東丹騎射】題畫詩雲:「意氣曾看小字詩,圖畫今又識雄姿。」據【全遼金詩】統計,耶律倍曾有【樂田園】等詩集,均已散佚,現僅存【海上詩】一首。

耶律倍不僅博學多才,更廣羅天下典籍,【遼史·地理誌·顯州】曰:「遼人皇王托雲(即突欲),愛其奇秀,購書萬卷,置山之絕頂,築堂曰望海。」耶律倍於醫巫閭山最高峰建築望海堂,命人於中原搜羅、購買萬卷書籍,藏於「望海堂」。

望海堂遺址

而除了望海堂,他還在山下的桃花洞築行宮,同樣,這「桃花洞」不僅是讀書、棲息地,也是一處藏書樓。兩處的萬卷藏書,數量之多被譽為「中國北方藏書之冠」。成為當時東北地區最早、最大的私人圖書館。據載,望海堂裏的某些藏書,後來在中原也很難找到,因此,耶律倍對保存中國古代民族的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可惜的是,隨著女真金國的崛起,公元1117年遼金蒺藜山大戰,遼軍大敗,顯、乾二州被金兵占領,金兵隨後縱兵搶掠,挖墳盜皇陵,將北鎮地區洗劫一空。在這場浩劫中,遼帝陵、望海樓、桃花洞等也無一幸免。到如今也僅剩遺址,默默的訴說著醫巫閭山曾經的輝煌。

東丹王人馬圖

溫馨提示:該賬號多數文章均涉及家鄉名人、名勝古跡的歷史淵源,為論證準確,均多番尋找史料,匯總查證、碼字均不易,請尊重他人勞動,勿搬運洗稿。另,本賬號已開通全網自動維權,如有發生抄襲,平台會自動進行維權,特此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