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魏晉時期為何盛行玄學?

2024-08-31國風

魏晉時期盛行玄學,是因為在漢末時期,儒家思想失去了指導意義。玄學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開始盛行,而統治者也助推了玄學的發展。最後,玄學、清談成了士人群體的文化活動。

魏晉玄學的盛行,是因為經學的衰落。在經學無法服務於社會的時候,玄學趁機取而代之,成了士人群體的主流思想。

在漢武帝時,為了迎合統治者的需要,董仲舒上書,請求「獨尊儒術」。經過董仲舒修改過的儒學,即維護了君權,又特化了王權。如此一來,自然是符合漢武帝心意的。

而儒學成為主流思想後,本家的經卷典籍自然也受到重視。學習儒學的人越多,對於經典的解讀也就越多。

眾所周知,春秋時期以竹簡為主要書寫載體。竹簡重,可書寫內容少,所以對於作者而言,就要言簡意賅,這也是後人評價先賢「微言大義」的原因之一。

言簡意賅也好,微言大義也罷,總歸是將思想傳了下去。但是,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整個漢朝的書生眼裏,這些言簡意賅的經典,又會是多少個樣子?

為了能夠記載更多的話,作者恨不得兩個字並作一個字。若是沒有當事人的講解,有些地方是容易出現歧義的。

而這,也就是後來諸多學派產生的原因。沒辦法,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版本越傳越多。

到了東漢末年,儒學逐漸走向了經學化。對於一部儒家經典,往往要用幾十、上百萬字來註解。這種繁瑣化的傾向,在早些時候就有苗頭,只不過沒這麽誇張。

經學不但是對經典的註解,其中也摻雜著當世的思想。比如說陰陽學碩、神學思想。

這也不奇怪,這些東西,本身就是統治者提倡的。對於東漢而言,法典、禮樂制度、年號、祭祀……這些都要參照讖緯學說。

讖緯這門學說,雖然包含天文地理,歷法時令,但也僅僅是包含,並不深入。而他之所以包含這些,就是因為要搞迷信。

是的,這門學說就是迷信,弄些「夜觀天象,知天下大事」的樣子。當然了,在封建時代,迷信也不算什麽毛病。畢竟萬事都要有個依靠,找不到科學,就只能用迷信湊合一下了。

而且,漢光武帝劉秀本人,就是以讖緯立國的。誇張點來說,這玩意甚至算是國字號的。

但是,這種迷信的思想,卻蔓延到了儒學經典中。如此一來,本身就趨向於繁雜的儒學,就開始宗教化了。

經學逐漸繁瑣,儒學也要變成神學。如此一來,經典中的道理,不但難以掌握,更是難以運用到實際之中。

慢慢的,東漢政府逐漸開始腐朽。當然,這並不全是經學的過錯。只能說,在這一眾因素之中,經學並非過錯最大的那個。

但思想總是要更正的,不然難免後患無窮。有識之士們也知道這點,他們開始批判經學,企圖讓其回到正軌。但在批判的過程中,卻給了新的思想生長的機會。

政治腐朽,官場黑暗,社會動蕩不安,統治者昏庸無能……當時的社會,逐漸走向了禮崩樂壞。

而這,又導致了儒學的衰落。甚至有些人產生了「儒學救不了大漢朝」的思想,轉身投向了別的學派。

畢竟,儒學講究的是名教禮制、三綱五常,宣揚的是達則兼濟天下。但是在那樣的亂世中,儒學所教導的一切, 似乎並不符合實際。而禮崩樂壞的現實,也讓學子懷疑自己所學的一切。

所以,在這個裂變的時代,儒學也沒辦法繼續通知人們的精神了。不但如此,就連他本身的弊端,也逐漸暴露了出來。

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儒學思想崩塌了。並非土崩瓦解,而是不再統治人們的思想,不再掌控人們的風格。

當儒學的信仰分崩離析,思想也變得一盤散沙。失去了統一的思想主張,有沒有官方的指導,人們只能自發地去尋找出路。

在對傳統的否定中,人們開始探尋新的思想。儒學不再獨尊,文化失去了頭頂的那座大山,其他的思想文化,也獲得了發展的機會。

在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們也缺乏安全感。雖然算不上朝不保夕,但每個人都在追尋及時行樂。

這也沒辦法,畢竟社會確實是這麽個樣子。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徹底卡死了寒門、平民學子的路。一條制度,完完全全的抹殺了人們的積極性。

對於那些底層學子而言,你有誌向,有能力,有才華,那又怎樣?你有出身麽?沒有家世,你再優秀,這輩子最多摸到人家的起點。

社會背景如此,儒學又衰落了。為了彌補精神的空虛,自然而然的,人們開始追求玄學。

在一中魏晉士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竹林七賢。他們往往聚在一起清談。

所謂清談,就是評論人物,評論時事。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談玄學,畢竟是魏晉時期的風尚。

士人聚在一起,談經論道,坐而論玄。閑談之中,以【老子】【周易】【莊子】三本書為主,故稱「三玄」。而「玄學」一詞,就源自【老子】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句。

竹林七賢也有不同的主張,阮籍癡狂於老莊,山濤在老莊基礎上雜以儒學,嵇康向往養生長壽……思想不同,但都是不拘禮法,肆意張狂的士人。

在清談的過程中,這些士人也會創作自己的作品。在魏晉這個特殊的環境中,形成了這裏獨有的哲學思想,並在士人的作品中得以展現。

在藝術作品中,是悲觀,是憂傷,是消極,是頹廢。在他們的身上,是墮落,是張狂。但在這之下隱藏的,是新思想的湧動。這股思想來源於慘淡的現實,源自對傳統三綱五常、名教禮制的否定。

這些名士,將自身所學都融入其中。探索著人生的意義,追尋現實的解脫。並將自身置於「無規則」的世界中,這也就是為什麽,他們會行散、飲酒、狂歌。

在最開始,清談玄學是以儒、道為主。雖說儒學衰落,但畢竟還是曾經的老大哥,地位還是有的。而「道」則是新起之秀,在清談中表現不俗。

後來,佛教也加入了清談的大部隊。一些僧人,在儒家和老莊的思想中,又加入了佛理。這一行為,即推動了玄學的發展,也推動了佛學思想的傳播。

也就是說,魏晉玄學是三家合一的產物,儒、釋、道都摻雜其中。玄學吸收道家精神,調和儒道,是一種精致的哲理。

總體上來說,玄學是以道家思想為核心,包含兩漢儒學內容的思想。這些魏晉名士,試圖使用道家的思想精神,去解讀儒家的經典,從而找到社會的出路。

出路找沒找到先不提,在思想方面,玄學確實是一次進步。對於趨向於神學的經學,玄學就表現出強烈的批判性。

東漢年間的兩次「黨錮之禍」,造成了儒學的衰落,當然,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但的確造成了思想的混亂,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他也讓思想得到了解放。

漢末的那些思想家,揭露了經學的虛妄,將其還原到社會現實之中,再加以理性的歸納。

到了魏晉時期,玄學也吸收了這種思想。並以此為基礎,構建了玄學的基本框架。

所以,在玄學的理論中,雖然包含儒、釋、道三家。但實際上,它是一種反神學的思想,是具有「無神論」的傾向的。

這些思想家們,用道家提倡的「自然」去思考問題,用「自然」的思維去理解儒家、佛教的思想。

甚至用「自然」的精神去批評人物,發展文學藝術。可以說,這種強調自然,崇尚清靜無為的思想,影響了當時的魏晉社會。也造就了魏晉名士率真、曠達的性格。

魏晉玄學,在本質上,象征著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前被禮教束縛的,被規則壓抑的精神,徹底的解脫了。

在傳統被顛覆之後,湧現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而「玄學」正式在這些作品中傳達出來,並得以修正、發展的。

對儒家的反抗、對現實的不滿、對禮教的駁斥,以及傳統禮制的崩塌……這一切的一切,都標誌著全新思想的誕生。這種思想,也就是玄學,是具有生命力的,是活潑的。

雖然後世對其褒貶不一,但是從整體上來看,魏晉玄學的價值還在被發掘。

總的來說,在魏晉時期,之所以能發展玄學,主要的因素還是政治。國家四分五裂,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在這樣的社會中,面對著極大的壓力,人們縱情山水,不再註重家國人們不再註重家國,而是重新思考個人。

所以,從發展背景上來看,玄學的出現、盛行,是一種時代的必然。在那個時代中,必須要出現一種思想,批判過去,發展個人,帶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