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詩話五千年1:賦、比、興

2024-03-02國風

「賦、比、興」,古代詩歌三大表現手法,源遠流長,濫觴於【周易】,在【詩經】中得以成熟,至【楚辭】時更是登峰造極。盡管這一脈絡看似清晰,但歷代學者對此仍有諸多爭論。

南北朝詩家鐘嶸(約468年—約518年)曾對此有獨到的見解:文雖終而意有余,此之謂「興」;托物言誌,此之謂「比」;直言其事,此之謂「賦」。詩歌創作中,靈活運用此三者,並輔以獨特風格和文采,使讀者在閱讀時感受到深深韻味和心靈的觸動,這便是詩歌藝術的至高境界。

歷代詩家對「賦、比、興」的理解各有千秋。簡而言之,「賦」即直言其事,無論描繪或抒情,均直截了當;「比」則透過比擬傳達情感或描繪事物,或以物喻物,或擬人;「興」則由一事一物觸發創作靈感,使作品充滿韻味和深度。

以詩例解讀「賦、比、興」的運用:

【詩經·關雎】中的 「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人直接描述雎鳩在河洲的鳴叫,繼而又直言對窈窕淑女的贊美,將其比作君子理想的伴侶,傳達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詩經·碩鼠】中的 「比」: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詩人以碩大之鼠比喻貪婪之剝削者,生動描繪了剝削者的貪婪無情,表達了對正義和公平的追求。

至於 「興」 的例子,可見於【詩經·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人由桃花盛開之景,引發對新娘美貌和婚姻幸福的贊美,體現了「興」的特點,即由物及情、由景及人,引發詩人的情感和創作沖動。

再看【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此詩短短四句,卻 巧妙融合了「賦、比、興」三大手法 。詩人先用 「賦」 描述蒹葭和白露,營造清新場景;再用 「比」 以「水一方」比喻伊人的遙不可及;最後以 「興」 的手法,透過追尋伊人的描述,引發讀者對愛情的共鳴和向往。整首詩簡潔而富有韻味,展現了「賦、比、興」的綜合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