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Creatives|對話策展人祝羽捷:人人都可能成為藝術批評家

2024-03-30國風

聚焦為中國及全球創意產業做出貢獻的前瞻者

作者|Mos Wu 編輯|吳文卓

「我覺得藝術非常難被定義,直到今天好像也沒有一個權威敢出來說‘這就是藝術’,特別是在 1917 年杜尚做了【泉】之後,一切仿佛都可以變成藝術。」祝羽捷坦言自己肯定不會成為藝術家,自己還是希望能做個策展人。

實際上,這位策展人擁有諸多身份,她是作者,是譯者,也是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學者。本期的 Jing Daily Creatives 欄目,我們對話的是策展人祝羽捷,與她聊一聊她眼中的藝術。

談及是什麽驅使自己成為藝術從業者,祝羽捷表示是「任性」。「因為從小讀理科實驗班,我覺得自己以前離文學和藝術都特別遠,但我又天然地非常喜歡閱讀、文學和藝術。」她認為自己的「任性」體現在「喜歡什麽就會特別努力地去靠近它,靠近了還不滿足,會希望成為一個專業人士」,所以自己一直能夠保持學習的狀態,也因此堅持成為了藝術從業者。

談及是什麽驅使自己成為藝術從業者,祝羽捷表示是「任性」。

圖片來源:祝羽捷個人微博

「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藝術批評家,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觀點和感受。」祝羽捷認為,幾乎有了人類就有了藝術。「遠古時期的人類就開始在洞穴裏畫畫,我們的祖先最早從事的就是藝術活動,每個人在基因深處跟藝術都是有強連線的,所以大家不管有沒有接受過藝術訓練,在看到作品時都會有天然的反應。人人都可以去欣賞、從事藝術。」

她覺得策展人的工作職能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個「文化的中介」。「策展人需要把藝術家編碼好的作品重新解碼放給公眾,要做藝術與大眾之間的橋梁。」祝羽捷表示,策展人一方面需要基於藝術家意願對藝術作品進行闡釋;另一方面也不能過度,需要留給觀眾足夠的想象空間,「讓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去產生自己的看法」。

祝羽捷認為,策展人要做藝術與大眾之間的橋梁。

圖片來源:祝羽捷個人微博

藝術與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祝羽捷認為,一方面藝術的革新在觀念上推動了大家對於事物的認知,另一方面藝術也非常依賴社會土壤。「你的創作肯定要植根於當下的社會土壤,這個土壤包括經濟因素、社會文明觀念因素、科技技術因素等,都會影響到藝術家創作。例如,管狀油彩的的誕生便推動了更多人去戶外進行寫生。」

不過,祝羽捷也指出藝術家不應該過分依賴技術,否則藝術家與技術工作者便沒有區別了。「我會關心技術,也會去思考技術,但我覺得我最關心的是技術背後的那個人。在今天包括 AI 在內的各種技術都可以替代人的一些技能,可是永遠不會被替代的是人類的想法、概念和情感。我覺得人文思想比技術更重要,技術永遠會叠代,人的思考是永恒的。」

對於藝術的商業化,祝羽捷持積極態度。「年輕一代藝術家是需要金錢的支持的,過往的大藝術家也會需要靠像美第奇這種老錢家族去支持。在今天,商業與藝術的結合也非常緊密。」在她看來,商業也是一個很偉大的藝術。「商業能把一個品牌做起來,傳遞自己的思考、品牌理念,進而影響到很多人。」不過,她也表示,藝術家不能完全服務於金錢或資本,肯定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

本月,祝羽捷今年策劃的首展「柏拉圖的階梯」已正式在北京開幕。據悉,該展覽為女性藝術家群展,攜手 15 位傑出青年女性藝術家共同探討藝術中蘊含的時代思考和超越年齡的女性力量。「我們整個歷史,包括藝術史,都是基本由男性思維書寫,現在很重要的藝術史學也都是由男性專家寫成的。」祝羽捷認為,「女性的藝術創作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女性把那些藏在褶皺裏的、容易被人忽視的內容提煉出來,才讓我們整個世界變得多元,讓我們的思考擁有更多維度。

本月,祝羽捷今年策劃的首展「柏拉圖的階梯」已正式在北京開幕。

圖片來源:祝羽捷個人微博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女性視角。雖然祝羽捷說自己不會成為藝術家,但身為策展人的她,在汲取藝術家思想後對藝術作品進行解碼,又何嘗不是為整個展覽註入了她細膩的女性視角呢?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批評家,女性視角也可以出現在任何細小的地方,去填補那些視角的空缺。

作者

Jing Daily 中國區資深編輯

Mos Wu

在中文系深耕專業知識七年之後,Mos 選擇進入媒體行業專註於奢侈品商業報道。她的報道涵蓋奢侈品時裝、美妝、珠寶腕表、運動休閑、商業地產、生活方式、時尚文化等領域,對於中國消費文化、品牌行銷及零售趨勢擁有獨到的洞察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