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潮聲丨十年,重新遇見大運河

2024-06-17國風

潮新聞客戶端 執筆 陳淡寧

6月15、16、17日三天,由杭州歌劇舞劇院出品的舞蹈劇場【遇見大運河】在杭州大劇院上演。

該劇講述了以男主角「承望」為代表的一群年輕藝術家,在創作與運河有關的作品時,與女主角「水靈」——一滴千年運河之水相遇的故事。運河自開鑿之日起,與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緊密交織的千年歷史,透過男女主角的步步走近,也緩緩呈現在觀眾面前。

十年之前,這部作品正是在杭州大劇院裏完成了自己的首演。

2014年主創及演員首演前合影 杭州歌劇舞劇院供圖

十年後的今天,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之際,他們回到出發的地方,再次起舞。

有些東西變了,也有些東西依然如故。大運河,緩緩流淌入人們的心裏。

重要的文化符號

【遇見大運河】開演前三天,售票平台顯示,三場演出票都已全部售罄。但更引人註意的是演出票價那一欄標著「80元起」。

隨意翻一下平台的其他演出便不難發現,80-380元的票價,在如今的演出市場裏已是鳳毛麟角。

售票平台截圖

這個定價,與十年前【遇見大運河】在杭州大劇院首演時的價格一致。在可樂與即食麵都相繼漲價的今天,一場「十年不漲價」的演出便更顯難得。

「我想讓觀眾能更輕松地走進劇場。」作品的總導演、杭州歌劇舞劇院院長崔巍說。

在她看來,【遇見大運河】本就是從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土壤裏「生長」出來的,因而就該以親近的方式回歸到人們中間。而親民的票價,是創作者最直觀的誠意。

回顧這十年間的巡演、采風之路,崔巍的腦海裏會湧現出許許多多的人與故事:河南洛陽的守倉人張永生,用一生守護運河上的含嘉倉;安徽泗縣的陳紹蘭奶奶,日復一日地保護隋唐古運河免遭破壞;一位揚州老先生,每天都會到運河邊用二胡拉起悠揚的揚州小調;還有那位年輕時做過運河船工的杭州人,在聽聞關於運河的舞蹈創排後,每年都會將自己收集的運河訊息做成剪報送來……

劇組在運河沿岸人家的引導下采風 杭州歌劇舞劇院供圖

正是這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水故事」,讓運河的形象變得生動起來。它們成為了【遇見大運河】的創作靈感與作品元素,也成為了這十年間主創們不斷修改、精進的理由。

他們刪除了一個個冗余的動作,藏起了花哨唬人的技巧,讓所有的舞蹈動作回歸情感與生活,「多余的動作與技巧會分散作品的感染力,只有讓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藝術才能真正走進觀眾的心裏。」崔巍說。

十年前崔巍與演員在排練廳 杭州歌劇舞劇院供圖

舞台燈亮,音樂聲起。一幅關於中國大運河的畫卷,在舞台上緩緩開啟:

這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代表著千年運河一滴水的女主角「水靈」,與代表著現代尋蹤運河歷史文化之人的男主角「承望」,在這段「遇見之旅」中相知、相戀、相互守望;

【遇見大運河】男主角「承望」與女主角「水靈」 杭州歌劇舞劇院供圖

這也是一段人類與運河共同譜寫的命運交響:「開鑿」「繁榮」「遺忘」與「又見運河」的四個段落,在回溯運河千年興替的同時,也在展望共榮的未來。

【遇見大運河】眾人與「水靈」共同起舞 杭州歌劇舞劇院供圖

大運河常被形容為「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而【遇見大運河】則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千年以來,運河兩岸百姓生生不息。那些「討生活」的記憶與對運河的感情,撐起了一代代人探索運河保護之道的信念,也讓大運河成為了重要的文化符號。

如果說歷史如洪流,波瀾壯闊。相較之下,文化的傳承,則更像人工開鑿的運河。而演了十年,改了十年的【遇見大運河】,正是對這條悠悠文化之河的一次「疏浚」。

共同書寫當下的運河文化

【遇見大運河】劇照

十年後的這一晚,女主角「水靈」的扮演者周可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台前謝幕。

她用自己十年的青春光陰,換來了從「表演水」到「成為水」的藝術進階。這種成長不僅僅得益於熟能生巧,更是這十年來,不斷在巡演、采風中經歷挫折與歷練的成果。

比如2017年,在從巴黎輾轉前往德國巡演的途中,航空公司不甚遺失了她的行李箱,而裏面偏偏放著劇組獨一件的演出服。那場演出,是她第一次穿著臨時改造的服裝登台,也是當時已經跳了100多場的她,第一次放下了自我與角色的較勁,讓自己與「水靈」融合。然後她發現疲憊與煩惱都消失了,這個意外竟成為了她的重要啟發。

與周可的十年磨一角相比,如今飾演劇中「主角團」裏文化學者一角的雷力鳴,則呈現了演員成長的另一種形態。剛加入【遇見大運河】時,他還只是一名舞蹈專業的學生,也因此,他在劇中飾演的是年齡最小的頑童。此後的十年間,他演遍了劇中所有的男性配角,最終演上了劇中年齡最大的「呂叔」。

飾演「呂叔」的雷力鳴

還有被團員們昵稱「婷媽媽」的李婷。作品首演時,她的女兒只有3歲。如今已成長為能讀懂母親表演的少女,她開始明白以前總是出差的媽媽的執著與堅持。在李婷35年的舞齡中,【遇見大運河】的這十年無疑是她舞蹈生涯裏濃墨重彩的一筆。十年間,李婷用表演詮釋了劇中的泥土、河流、孩童、撐傘少女、小腳婦人、對汙染視而不見的冷漠者、為保護運河奮不顧身的誌願者……她是劇中飾演角色最多的演員之一,豐富的經驗與感悟也讓如今的她成為了指導新演員的最佳人選。

而與【遇見大運河】共同成長的,不僅是演員,也有觀眾。

在2014年,【遇見大運河】首演之前,劇組曾邀請部份觀眾去排練廳觀賞一些「劇透」片段。彼時,5歲的唐嘉蔚因曾向劇組提供過自己的「水故事」而在受邀之列。去年,【遇見大運河】劇組曾在杭州地鐵做了兩場快閃活動。那一天,他們又再次與唐嘉蔚相逢。如今15歲的小唐不僅出落得娉婷,更是加入到了運河保護的誌願者行列。

十年前受邀去排練廳看「劇透」的唐嘉蔚

2023年在地鐵快閃活動中與劇組重逢的唐嘉蔚(左2) 杭州歌劇舞劇院供圖

這種演員與觀眾的共同成長讓崔巍十分欣喜。自創排之初,崔巍便堅持【遇見大運河】不僅僅是一部舞台藝術作品,更是一場文化遺產傳播的行動。快閃、座談、交流、采風,每個環節都是它的一部份。它因運河而誕生,也與運河一樣見證了人們的奮鬥與成長。它的上演成為了演員與觀眾,表達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生存環境變化關註的載體,讓這種舞台上下的交融,成為了一種社會實踐。

文化的生長離不開交流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5月【中國日報】「雙城記」系列報道聚焦了中國杭州與法國尼斯這對姐妹城市,其中特別提到了2017年在尼斯開啟全球首演的【遇見大運河】,並稱其為「杭州與尼斯友城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中法友誼與文化的橋梁」。時任外交部發言人的汪文斌在新媒體平台上轉發了這則報道,並借此向全球推薦杭州。

【中國日報】對作品的報道

汪文斌轉發報道

時光倒回2017年6月21日,在劇組即將前往尼斯的這個下午,崔巍再一次來到拱宸橋畔,將目光投向濛濛細雨中的運河。

她在思考亦在發問:來自中國大運河的故事,究竟能否打動世界的觀眾?當下的我們,該以怎樣的表達去延續運河之水的文脈?

也許運河給了她答案。那天,她從運河裏取了一瓢水,並帶著它踏上了世界巡演之旅。

【遇見大運河·世界巡演篇】收錄的部份照片 杭州歌劇舞劇院供圖

在尼斯首演的那晚,一位來自意大利的觀眾在演出散場後久久不願離去,堅持要與主創見一面。她說她愛極了運河開鑿的段落,也被中國燦爛的文化所震撼。她說自己已迫不及待地想去一睹中國大運河的真容。

在埃及,一位來自黎巴嫩的導演表示,【遇見大運河】讓他想到了尼羅河,也促使他再度思考人類、文明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在希臘,魯特拉奇市的市長代表如今生活在哥連斯運河畔的人們,在繪制著中國大運河並陪伴劇組一路巡演的長卷上簽下名字。緩緩展開的長卷,令他感慨萬分:「此刻意義非凡,若有一天,所有在長卷上簽過名的人聚在一起,那將會是怎樣的情景……」

200余場全球巡演,行程30萬公裏,遇見30萬名觀眾。他們用藝術這門世界共通的語言,讓一滴來自中國大運河的水,落進海外觀眾的心裏,激起別樣的漣漪。這些經歷,都收錄在去年釋出的新書【遇見大運河·世界巡演篇】之中。它與另一冊「中國巡演篇」一起,作為當代杭州地方文獻的有益補充,存入到浙江圖書館中。兩冊書不僅用文字記錄了【遇見大運河】從創排到完成世界巡演這十余年間的歷程,更透過大量采風、排練、巡演、交流的照片,最大程度地去還原這部作品在舞台之外的呈現。

【遇見大運河·中國巡演篇】收錄的部份照片 杭州歌劇舞劇院供圖

就像舞劇尾聲處,舞台大屏上出現了一條用照片流組成的「賽博運河」。它如運河水一般,將十年間劇組所走過的運河之旅,那些采風、演出、快閃、互動的照片,一張一張地推向觀眾,又湧向遠方,充滿了時代感與儀式感。

中國有兩大舉世聞名的人工奇跡,巋然不動的長城是中國的歷史與底蘊,沈穩堅固而深厚。而交流互通的運河則更像中國的今天。【遇見大運河】像是無數中國文藝創作者的縮影,它努力書寫著屬於當下的記憶,並以文化交流的方式,鑄造著屬於世界的,流動而開放的命運共同體。

而因【遇見大運河】相遇的你我,也都是這一筆的書寫者。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