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有龍則靈!龍年春節,奉上這份河北「尋龍訣」

2024-03-16國風

海報設計:趙燕傑

龍行龘龘,歲回律轉,甲辰龍年新春正向我們走來。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龍是騰雲駕霧的祥瑞,擁有「東方神秘力量」的龍格外受「龍的傳人」青睞。望子成龍、臥虎藏龍、矯若遊龍、龍飛鳳翥,龍馬精神……中國人賦予龍的都是美好的寓意。龍年新春,一場「尋龍訣」正在上演,縱覽小編帶你一起去尋找河北大地上的「龍」,據說,尋到的人都能沾一沾龍的祥瑞之氣。

■ 遠古的龍

——不尋常華北龍

頭高7.5米、背高4.2米、體長20余米……步入河北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的恐龍展廳,相信你一定會被眼前的史前巨獸骨架所震撼。這,就是河北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不尋常」的鎮館之寶——不尋常華北龍。事實上,站立的龐大骨架只是不尋常華北龍的1∶1客製模型,而它的「真身」就靜靜地躺在旁邊的沙盤裏。

不尋常華北龍骨架模型。圖片來自河北地質大學官網

不尋常華北龍的化石發現於山西省天鎮縣和河北省陽原縣交界處,其生活時代距今約7300萬年。它的發現,填補了中國白堊紀晚期完整蜥腳類恐龍骨架的空白,是目前中國乃至亞洲發現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晚白堊世蜥腳類恐龍化石。

這只恐龍是由龐其清(河北地質大學)和程政武(中國地質科學院)在2000年研究命名的。由於山西、河北均屬於華北地區,加上這只恐龍有很多非同尋常之處,因此將其命名為「不尋常華北龍」。

■新石器時代的龍

——玉豬龍

在泥河灣博物館一樓新石器時代展廳,有一件小小的、看似不起眼的鎮館之寶——玉豬龍。它很小,高3.3厘米、寬2.6厘米,要透過展櫃的放大鏡,方能看清陰刻的紋理。它脫胎於一塊環形玉,有著豬首、龍身,身體卷曲,首尾相接,因此得名「玉豬龍」。

泥河灣博物館鎮館之寶——玉豬龍。泥河灣博物館供圖

1995年,在張家口陽原姜家梁墓地,考古工作者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一座墓中發現它時,它靜靜躺在墓主人頸部右側。

它也是迄今在河北境內保存的唯一一條新石器時代的「龍」,對於河北考古界,彌足珍貴。

■ 地名裏的龍

——盧龍

秦皇島市盧龍縣。圖片來自盧龍釋出微信公眾號

盧龍縣,隸屬河北秦皇島,因其北部依傍青龍河而得名,盧龍即黑水之意。盧龍古城始建於東漢,為曹操所築城池,始為土城,後經遼、明兩次大規模擴建。自明景泰年間至民國期間,上下五百年間,盧龍古城歷經修葺,始終保持完整堅壁,有「京東第一府」的美譽,這裏誕生了玄鳥生商、老馬識途等歷史典故。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的【出塞】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這首詩在名垂千古的同時還留下一樁「懸案」——「龍城」到底在哪裏。有一種說法認為,王昌齡【出塞】詩中的「龍城」指的是唐時作為軍事防區的盧龍府、盧龍軍,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盧龍。不過,這種說法並沒有坐實。更多學者傾向於認為此處「龍城」只是用典,借指邊關邊城,並非實指。

■ 橋上的龍

——趙州橋上雕刻的58條龍

趙州橋。河北日報記者田恬、史曉多攝

或許你聽說過趙州橋「三絕」:一是「券」(弧形砌拱的橋洞)小於半圓,二是「撞」(「券」的兩肩)空而不實,三是洞砌並列式。但你知道嗎,除了結構本身,趙州橋在欄板、望柱等附屬設施上也展現了非凡的雕刻技藝。

圖為趙州橋上的蛟龍雕刻。(中新網資料圖)趙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圖為趙州橋上的「饕餮」雕刻。(中新網資料圖)趙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趙州橋橋面兩側各設21塊欄板和22根望柱,中間是5塊蛟龍欄板和6根蟠龍望柱,兩側為鬥子禾葉欄板和竹節寶珠望柱。蛟龍欄板和蟠龍望柱上雕有56條龍,再加上主拱圈兩側各一蚣蝮(吸水獸),共計58條龍,形成一個氣勢恢宏的群龍陣圖。這些龍沒有龍須,基本上也沒有龍麟,臀部明顯,尾巴細長,四肢矯健有力,且只有三爪,這就是隋朝時期龍的特征,這種龍的雕刻在其他地方較為罕見。

建造者在大橋上雕刻出豐富多彩的龍圖案,表達了希望龍保護大橋永世長存、通濟利涉的美好願望。

■ 紙上的龍

——蔚縣剪紙作品【龍行天下】

巨幅蔚縣剪紙作品【龍行天下】。央視一套【非遺裏的中國·河北篇】影片截圖

長9.9米、高0.99米、9條龍……2023年7月15日,央視一套播出【非遺裏的中國·河北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蔚縣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周淑英的巨幅蔚縣剪紙作品【龍行天下】驚艷亮相,讓網友直呼「絕了」。

這幅作品由9條神態各異的彩龍組成,寓意龍乃「九五至尊」,是周淑英耗時3年多在2012年龍年完成的。蔚縣的剪紙並不是「剪」出來的,而是一刀刀「刻」出來的。制作這幅巨作,周淑英每天只能做上3至4厘米,用了20多種工序,一共刻了200多萬刀,每一道工序都是不可逆的,錯一步整個作品就要從頭再來。

■ 壺上的龍

——青釉堆貼花龍柄壺

青釉堆貼花龍柄壺。圖片來自滄州釋出微信公眾號

滄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青釉堆貼花龍柄壺。此壺口徑9.5厘米、腹圍55厘米、底徑10.2厘米、高39.5厘米,盤口、細頸、橄欖形腹、圈足。壺身由足至口沿有主紋飾帶8層,各層間飾串珠等紋飾十層,共有紋飾18層。

這件青釉堆貼花龍柄壺於1980年出土在當時的滄州市第一磚廠,也就是現在的一城楓景小區附近。在斷代的時候,這件文物先是被專家認定為初唐,後又被省裏的專家定為隋朝,直到後來,滄州當地文物負責人專程赴京,求教國內頂尖專家,才被斷定為北朝青瓷珍品。

■ 字裏的龍

——易縣擺字龍燈

易縣擺字龍燈。圖片來自燕趙都市報

河北易縣擺字龍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擺字龍燈由13節龍身組成,另加領龍繡球1個,舞龍者不斷變換隊形擺出漢字,組成「天下太平」等吉祥詞語。

其發源地易縣西陵鎮忠義村位於清西陵周邊,據傳,擺字龍燈最早是清乾隆年間由承德避暑山莊帶到泰陵(雍正帝陵墓)衙門來的,其龍體有13節,便是為體現雍正在位13年。清光緒年間,擺字龍燈又從泰陵衙門輾轉到了泰妃陵衙門,也就是現在的忠義村,流傳至今。

石頭裏的龍

——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展出的恐龍化石標本

1月11日拍攝的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恐龍帝國」展廳。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

1月3日,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該館占地面積約120畝,總建築面積約7.3萬平方米,是亞洲規模最大的自然博物館。其一大特點是以在中國發現的化石標本作為主要支撐,講述整個生命演化在東亞的行程故事。

新的場館為大型古生物標本預留了充足的展示空間,長約35米的中加馬門溪龍骨架模型都可以舒展身軀。據介紹,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擁有約40萬件古生物化石標本,新場館的建成,能夠讓這些化石走出庫房,活起來、轉起來、動起來,更方便向公眾系統普及古生物學等知識。

1月11日,董氏中華速龍骨架化石標本備受遊客關註。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

世界唯一的董氏中華速龍骨骼化石標本,世界極少數三維保存的天山哈密翼龍蛋化石標本,滄龍化石模型,翼龍化石模型……這裏的「龍含量」著實有點高!其中,中華速龍化石於1987年在新疆奇台縣將軍廟化石點被發現,其生活在侏羅紀中晚期,距今約1.66億至1.57億年,體長約7.6米,高度接近3米。中華速龍是一種大型的異特龍類,是那個時代陸地上體型最大的捕食者之一。

■ 海裏的龍

——老龍頭

秦皇島市山海關老龍頭景區。河北日報記者趙傑攝

老龍頭是明代山海關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位於秦皇島山海關城南5公裏的臨海高地上,萬裏長城好似一條巨龍,在此將龍頭伸入海中,將海水攪動得波浪起伏,故得名「老龍頭」。老龍頭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大將軍徐達修築山海關段長城並將長城的起點選址在老龍頭。

■ 天上的龍

——手工百米龍頭風箏

影片載入中...

影片來自中新網

龍年春節臨近,在河北石家莊市槁城區王家莊村手工風箏手藝人家中,墻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龍頭風箏藝術品,王振中正伏在案前,抓緊紮制龍頭風箏。經過紮骨、裱糊、彩繪等工藝,一只長100米,由138節龍身組成的巨型手工龍頭風箏呈現在眼前。

風箏又稱「紙鳶」,講究「紮、糊、繪、放」四種技藝,其文化源遠流長。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和傳承,傳統手工龍頭風箏也在積澱中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

■ 地下的龍

——邯鄲「天下第一龍」

古石龍。圖片來自邯鄲文旅微信公眾號

1988年2月,現邯鄲市叢台區三陵鄉姜窯村的村民在臥龍坡上取土時,無意間發現了一條巨型石龍。後經主管部門進一步組織挖掘,發現其由沙石巖形成,之間有石灰粘合連線,並將其稱為古石龍。大龍首高6米,寬4.3米,長達369米,具有傳統中華龍的特征,有龍頭、龍角、龍骨、龍腔、龍爪、龍尾,經有關專家認定為中國境內發現最古老、形體最大、結構最復雜的石質龍形體。

姜窯村後來在大龍旁邊又陸續開掘出九條石龍,石質與大龍相同,並與大龍一起布成了「十龍陣型」,稱之為古石龍群。如今已在其上方建成了「天下第一龍」展館。

目前,對於古石龍群的來歷尚無定論,主要有「粗獷加工說」「自然形成說」「鎮陵之物說」幾種解釋。

龍年「尋龍」,有龍則靈。

除了遠古的龍、新石器時代的龍、地名裏的龍、橋上的龍、紙上的龍、壺上的龍、字裏的龍、石頭裏的龍、海裏的龍、天上的龍、地下的龍,你還知道河北的哪些龍?

(綜合自河北日報、燕趙都市報、河北新聞網、邯鄲文旅、盧龍縣人民政府官網、央視新聞客戶端、中國新聞網等,編輯趙少甫、閆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