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山水清暉」到揚州,看清代虞山畫派及其傳承

2024-04-02國風

「虞山僻在海濱,而詩畫之盛甲於江左,蓋由來舊矣。」作為江南畫壇乃至中國畫壇之重鎮,自元代黃公望以來,虞城(今常熟)繪事漸以興盛。有清一代,「虞山畫派」更是享譽畫壇。

澎湃新聞獲悉,3月29日起,「山水清暉——清代虞山畫派精品展」在揚州博物館舉行,展覽精選揚州博物館與常熟博物館館藏百余件(套)虞山畫派作品,體悟虞山畫派近四百年的傳承與創新。

王翬,【青綠山水圖軸】,紙本設色,常熟博物館藏

虞山畫派,其名源於常熟虞山,是中國畫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崇古摹以擬風尚,影響頗大。「虞山畫派」的主要創始人為清代畫家王翬(1632年—1717年),其奠基之祖可以追溯到元代黃公望。

展覽名「山水清暉」源自王翬,他曾奉詔作【康熙南巡圖】,康熙賜書「山水清暉」。王翬為「清初四王」之一,江蘇常熟人。王翬出身文人世家,幼時愛畫,因家貧,為畫商摹制古畫出售,故臨摹了許多宋元名跡,取法宋元諸家,對傳統古畫的鑒賞、臨摹,功力極深,曾三臨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宋以來許多失傳的古畫,往往借王翬的臨摹得以有傳世的稿本。初師邑中張珂,後得王時敏、王鑒「二王」指授,學習各家技法,融為一爐,還提倡以臨古為宗旨,以筆墨為中心。作品運筆構思,不同時流,筆墨嚴謹、沈著蒼勁,功力較深,師古而不泥古。

展覽以「畫壇師友」「集古大成」「虞山後學」,以王翬為中心看他的前輩和後學。

畫壇師友

17世紀中葉,畫壇流派林立,山水諸家呈現出多樣的風格技法和審美趣味。以「四王」和吳歷、惲壽平為代表的「正統派」在藝術上強調「師古」「臨摹」,技法功力極為深厚,深受以皇帝為中心的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喜愛,「四王」加上吳歷和惲壽平又合稱「清代六家」,一直被視為清畫壇的正宗代表。

在「四王」中,王時敏(1592年─1680年,字遜之,號煙客、西廬老人等)是江蘇太倉人,王錫爵孫。出身明代官宦之家,崇楨初年曾任太常寺卿,入清後隱居不仕,寄情詩文書畫,家藏歷代法書名畫甚多,反復觀摩。他年少時與董其昌、陳繼儒等書畫大家往來密切,擅山水,專師黃公望,筆墨含蓄,蒼潤松秀,渾厚清逸,然構圖較少變化。其畫在清代影響極大,王翬、吳歷及其孫王原祁均得其親授。王時敏、王原祁也是「婁東畫派」之首,「虞山畫派」「婁東畫派」均繼承了明末「松江畫派」的繪畫觀念以及繪畫創作理念,被奉為明清山水畫的「正宗」。

王時敏,【仿古山水圖冊(部份)】,紙本 水墨 設色,常熟博物館藏,蘇州過雲樓後裔捐贈

展覽中王時敏【仿古山水圖冊】為其仿董源、巨然、趙令穰、趙伯駒、米友仁、趙孟頫、倪瓚、吳鎮、黃公望九位宋元畫家山水筆意,共計十開,另有張廷濟、王誌熙題跋四開。畫中峰巒數疊,樹叢濃郁,勾線空靈,苔點細密,皴筆幹濕濃淡相間,皴擦點染兼用,細節頗多變化之妙。

王時敏,【仿古山水圖冊(部份)】,紙本 水墨 設色,常熟博物館藏,蘇州過雲樓後裔捐贈

王鑒(1598-1677年,字元照,一字圓照,號湘碧,又號香庵主),江南太倉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曾孫。從小遍臨五代、宋、元名家墨跡,傳統功力深厚。入清後不仕,以書畫自娛。他工畫山水,受董其昌影響。

王鑒, 【仿古青綠山水圖冊(六開)】,紙本 水墨 設色,常熟博物館藏 ,蘇州過雲樓後裔捐贈

展覽中【仿古青綠山水圖冊】共六開,系仿宋元山水,除仿元倪高士一幀用墨筆外,仿南宋趙千裏、元黃公望、北宋巨然、元趙文敏、南宋江貫道均為青綠設色。末附清代書畫金石家吳雲於光緒六年(1880)其70歲時題跋一開,書「此廉州太守中年摹古極為經意之作,畫止六頁,而宋元宗派已略具於此。駿叔親家持以見示,留置案頭仿撫一過,覺其渲染渾融,皴擦勁秀,始知古人功候,洵有不可幾及之處。因題數語,以誌欽挹。愉庭吳雲識。」

王鑒, 【仿古青綠山水圖冊(六開)】,紙本 水墨 設色,常熟博物館藏 ,蘇州過雲樓後裔捐贈

這一部份還展出了以人物肖像畫享譽清初畫壇的禹之鼎作品【為喬崇修畫像圖軸】,此軸以白描手法寫喬崇修小像,人物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樹石補景,用筆十分精妙,水墨清淡,層次富變化,造境幽雅,為作者傳世精作。詩堂、裱邊有沈德潛、劉師恕等多人題跋。

禹之鼎,【為喬崇修畫像圖軸】,紙本 墨筆,揚州博物館藏

另在徐枋(1622~1694)的【龜山圖軸】中,能看到巨然、倪瓚、黃公望的影響。畫面近景繪坡石、樹木、房屋,中景一小山亭台,隔江有遠山連綿。徐枋與宣城沈壽民、嘉興巢鳴盛被稱為「海內三遺民」。張庚【國朝畫征錄】稱其「用筆極整飾工致,墨氣淹漬明凈」。

徐枋,【龜山圖軸】,絹本 設色,揚州博物館藏

集古大成

王翬故鄉虞山為東南名勝,亦是江南人文薈萃之地,元明至清初以來,虞山一直是繪畫藝術昌盛之地,以元代大家黃公望為首,對當地的畫風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王翬祖上幾代均染指丹青。王士禎【居易錄】有載:王翬四世祖王伯臣擅長花鳥,師崔白畫風,沈石田很稱道王伯臣的畫。【常熟縣誌】載:「王伯臣之子王載仕山水花鳥皆擅,為當時名流所推崇。」王載仕「邑諸生,誌尚高雅,隱居白茆。山水人物畫俱擅長,與嚴道士交酬唱無虛日,晚年結茆桃源澗左。孫即石谷。」

傳說王翬出生之時「墨香滿室,三日不散」,雖師從王時敏、王鑒,但他所畫山水不拘於一家,廣采博攬,集諸家之大成。他四十歲時已卓然成家,他的山水畫,筆墨純熟,功力相當深厚,其畫風影響畫壇數百年之久,更被尊為清代集傳統筆墨之大成者。他早年畫風趨於秀麗,晚年則開始重視觀察自然,風格轉向蒼勁渾厚。

清代方熏【山靜居畫論】認為「廉州(王鑒)追摹古法,具有神理、石谷(王翬)實得其衣缽,故工力寢深,法度周密,時輩僅寸縑尺楮爭勝,至屏山巨幛尋丈許者,石谷揮灑自如,他人皆避舍矣。」

王翬 【夏木垂陰圖扇頁】 金箋 墨筆 常熟博物館藏

此圖作於1697年,為王翬晚年66歲臨仿元四家之一吳鎮的仿古作品,筆墨圓渾蒼潤,表現了江南水鄉一派溫和秀麗的景致。夏木垂陰也為中國山水畫中的傳統題材。

王翬 、楊晉,【瘦竹棲鳥圖軸】 紙本 墨筆 常熟博物館藏

楊晉(1644—1728,字子鶴,號西亭,自號鶴道人)江蘇常熟人。王翬高足。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所不能,為虞山畫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此圖繪棘枝俯垂斜伸,貫穿整個畫面,三只山雀正棲枝頭,枯棘下的秀竹昂揚向上,交錯穿插。整幅畫面構圖疏朗,筆墨清勁,棘枝、山雀、修竹均以濃淡墨色皴染,特別是鳥的神態,禽羽的層次、質感無不畢肖。

此畫作於1695年,恰是王翬自1691年奉詔入京,主持繪制【康熙南巡圖】長卷時期,當時弟子楊晉隨師入京同繪。這幅師徒二人合寫之作,筆勢清逸勁挺,著意表現宋元的意態而自具新意。

虞山後學

虞山畫派於康熙年間步入興盛時期,對清代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康熙二十九年(1690),王翬進京主持繪制【康熙南巡圖】後,一時公卿款曲,名流矚目,王翬因此確立了自己的畫壇領袖地位,自此海內宗學者眾多,遂成「虞山畫派」。

王翬門下弟子眾多,主要有楊晉、顧昉、宋駿業、李世倬、虞沅、釋上睿、唐俊、蔡遠、黃鼎、金學堅等。後期追隨者亦眾多,王玖、戴熙、張之萬等皆研習石谷之筆,影響深遠。

楊晉,【四季花卉圖卷】(局部),絹本 設色,常熟博物館藏,瞿鳳起捐贈

展覽中,一卷【四季花卉圖卷】是楊晉76歲晚年佳作,自題跋上看為擬元代錢選之法,從繪畫行制、主題、手法不難看出與錢選的【八花圖卷】頗相近,極有可能是師法錢選【八花圖卷】的乘興之作。以長卷式構圖,描繪了春、夏、秋、冬四季花卉並融於一景,合於中國傳統的四季迴圈、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主題。此幅楊晉花卉作品,勾描渲染,隨類賦彩,一花一葉皆頗具功力,反映出他晚年的繪畫風格和高超技藝。

虞山畫派繪畫題材以山水為主,註重摹古,師法宋元諸家且能相容並蓄,其畫風既有職業畫家的工巧細膩,又不失文人畫家的靈秀飄逸,形成了雅俗共賞的獨特面貌。

蔡遠,【仿洪谷子山水圖軸】,絹本 設色,常熟博物館藏

僑居常熟的蔡遠,1712年所做的【仿洪谷子山水圖軸】以三段式構圖,遠處繪雲中山頂,峰巒疊嶂,山勢奇險;中景叢林茂密,溪水潺潺,一人策杖前行;近景作坡岸綿延,漁舟唱晚。此圖循荊浩筆法,氣韻生動,筆墨清幽,文人雅致顯露無疑。

「婁東畫派」「虞山畫派」的山水畫風綿延影響達二三百年之久,長期以來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到了19世紀末,吳谷祥的【救虎閣圖卷】依舊是虞山書畫之風。

吳谷祥,【救虎閣圖卷】,紙本 設色,常熟博物館藏

吳谷祥(1848—1903,原名祥,字秋農,號秋圃),浙江嘉興人。工山水,喜好青綠設色,蒼秀沈郁,氣韻生動,亦擅人物花卉。曾客居常熟,後遊京師聲譽鵲起。

此圖卷為畫家吳谷祥應友人楊沂孫之邀於光緒六年(1880),為33歲時所作。引首為翁同龢題「救虎閣圖」四字,畫作右端落款「庚辰小春十日秀水吳谷祥臨」,光緒庚寅(1890年)十年後再次自題:「救虎閣圖。此圖原本系漁山為默公所繪,翁叔平尚書有臨本。光緒庚辰,余客虞山梅李鄭氏竢園,時楊濠叟觀察屬臨此卷,迄今已十載矣。庚寅秋日,復遊虞山,知觀察公已歸道山,其喆嗣思贊司馬出示拙作,猶未付裝池,屬余復為題誌。物猶如此,人何以堪!不禁增人琴之感矣。光緒庚寅九月重陽後二日記於虞山沈氏笛在明月樓。秋圃老農吳谷祥。此圖筆墨簡練,設色清淡,畫面略顯淒清孤寂之氣。

展覽將持續至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