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一周藝術人物|紐約大都會任命首位文物來源主管西蒙斯

2024-03-25國風

回顧一周藝術人物,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前宣布任命盧西恩·西蒙斯為首位文物來源研究主管。西蒙斯的任命和文物來源研究團隊的擴大反映了大都會對其約150萬件藏品的所有權歷史展開盡職調查的承諾。

在上海,藝術家安妮·莫裏斯的個展「一線之望」,呈現對線條、色彩、體積的探索;青年藝術家邱加個展「兌換與記號」上海當代藝術館展出;石至瑩將她的「東方故事集」帶進余德耀美術館。建築師馬國馨在天津以建築文化圖書展回望自己的設計生涯。藝術家單凡以竹為靈感源泉,在蘇州博物館舉辦個展「竹動·心動」。

紐約|盧西恩·西蒙斯

被任命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首位文物來源研究主管

盧西恩·西蒙斯 圖片:Wilson Santiago/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據藝術論壇報道,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前宣布任命盧西恩·西蒙斯(Lucian Simmons)為首位文物來源研究主管。

西蒙斯將於今年五月履新。他曾在蘇富比拍賣行擔任副主席、歸還部門全球主管以及印象派和現代藝術部門高級專家。此外,大都會博物館還宣布加強希臘和羅馬藝術部來源研究員瑪雅·穆拉托夫(Maya Muratov)的職位,並任命卡馬爾·阿達姆吉(Qamar Adamjee)、珍妮花·戴(Jennifer Day)和馬克桑斯·加爾德(Maxence Garde)分別在亞洲藝術部、美國翼和埃及藝術部擔任新設立的來源研究職位。

西蒙斯的任命和文物來源研究團隊的擴大反映了大都會對其約150萬件藏品的所有權歷史展開盡職調查的承諾。此前,根據ProPublica的一份報告,該機構收藏的很多美國原住民藝術品缺乏完整的來源資訊,可能是被盜或偽造的。此外,曼哈頓檢察官辦公室於2022年扣押並遣返了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27件從埃及、希臘和意大利掠奪來的文物。去年年底,博物館將16件高棉時期的文物歸還柬埔寨和泰國。(畹町)

天津|建築師馬國馨

圖書展回望設計生涯

馬國馨

3月20日,「馬國馨:我的設計生涯——建築文化圖書展」在天津大學圖書館舉辦。觀眾可循著展覽中的兩條主線參觀:其一,是用【南禮士路的回憶:我的設計生涯】的馬國馨作品線,其中展示了馬國馨建築創作的七個方面:設計初體驗、毛主席紀念堂紀實、丹下事務所研修、亞運會建設與兩次申奧、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2航站樓規劃設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規劃及馬國馨設計思錄;其二,馬院士35本著述與參編書目,分為8部份:回望日本建築四十年、論稿、攝影集、人物文集、專論、建築藝術、習詩集「四部曲」、參編書目。

馬國馨,196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後就職於北京建院,曾任總建築師,2019年退休,現為北京建院顧問總建築師。1981年至1983年,他在日本丹下健三都市建築設計研究所研修,1994年被授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22年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馬國馨【丹下健三】「東京規劃——1960」文章原稿

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鋼筆、彩色水筆 30cm×21cm,局部),1990 年

馬國馨主要負責和主持的設計專案有北京國際俱樂部(1972)、十五號賓館羽毛球館和遊泳館(1973)、北京前三門住宅規劃設計(1976)、毛主席紀念堂(1977)、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1990)、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T2 航站樓和停車樓(1999)、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2000)等。

策展人、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築遺產委員會策展總監金維忻表示,馬院士的著述無論是理論的還是普惠建築文化的,都是真實的人文讀本,其故事真、情感真,會讓行業內外讀者獲得不一般的感受。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築遺產委員會副會長、秘書長金磊則表示,展覽不僅有與新中國一同走來的北京建院的「人和事」,更有抒寫行業情懷的「思與悟」;展覽用馬院士形式多樣的圖書,構築了一幅建築文化「地圖」,它恰如部部誌略成為行業珍貴的教材與史料。(陸林漢)

上海|青年藝術家邱加

個展「兌換與記號」上海當代藝術館展出

邱加

上海青年藝術家邱加基於現成品、木材等媒介創作的雕塑作品正在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亭台展出。作品透過把東西打散再組裝來制造視覺難題,呈現物體與空間、形式與功能之間的關系。藝術家表示,「材料不會退卻,不會消逝:塑造為器,它們被使用、流通,而作為物它們則記錄了人的生活,共存並見證……」

展覽現場

邱加,出生於1977年中國上海。於2004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於2015年在英國倫敦的皇家美術學院做存取學者,現工作生活與上海。

他運用現成品、水泥、木材、石膏、樹脂以及粘土等媒介進行一系列哲學的、直覺的嘗試,來探究關於雕塑的最根本的問題,即,我們和物體之間的關系,以及物體被創造出來的最顯性的方式。透過把東西打散再組裝來制造視覺難題。由此產生的作品顛倒了空間對立,為內心沖突的感覺提供了維度。他的作品一直以復雜的性質為特征,邀請觀眾思考創作過程以及形式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小犀)

上海|藝術家石至瑩

「東方故事集」在余德耀美術館舉行

3月21日,藝術家石至瑩的大型個展「東方故事集」(Stones and Stories)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集中呈現石至瑩創作於2010年至2024年間的約50幅繪畫作品,試圖梳理藝術家在這一階段中的實踐路徑。

藝術家石至瑩在開幕現場進行導覽,上海余德耀美術館,2024年,攝影:許曉樂

展覽名「東方故事集」源自法國作家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的【東方故事集】。在其中一則寫於1936年的故事裏,一位畫家沈浸於自己的繪畫世界,甚至超越生死,最後「消失在藍天般的海洋裏」。石至瑩受此啟發,在2024年初籌備展覽期間完成了兩張小尺幅的畫作【天藍色的海】和【海2】。它們延續了藝術家繪畫實踐中對「顯現」與「消隱」兩者相互轉化的持續思考,同時也與這篇故事產生了某種有趣的呼應。

石至瑩,【海 2】,2024年,布面油畫,40 × 30 cm,藝術家惠允

展覽透過七個故事呈現石至瑩對線條、色形、重量、造像與物性的探索和理解,邀請觀眾一同進入「線條的故事」、「色形的故事」、「重量的故事」、「物性的故事」、「玻璃球遊戲」和「化城喻」。石至瑩筆下的世界與靈光,可以從任何一幅畫開始。展覽的展陳設計也呼應著主題,是第七個故事。在深度結合作品脈絡與美術館空間風格的基礎上,展陳設計師王青將觀展的動線設計成為一個正方迴圈往復的閉環,不預設觀看的先後順序;圍繞主廳中間圓環狀的空間向外放射散落的座椅,如同陣陣漣漪,邀請觀眾進入故事中。同時,展覽的生成也探索了一種新的創造展覽的可能,在藝術家、策展人、展陳設計師與美術館互相激發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是一次「創作型」的展覽。

「石至瑩:東方故事集」,上海余德耀美術館,2024年

石至瑩出生於上海,2005年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碩士畢業後,任職於上海油畫雕塑院。她筆下的水體、巖石、容器、造像、珠子等的質感和體量透過繪畫性的筆觸呈現,並以流暢、富有觀察力的繪畫體現出事物生成與消解帶來的瞬時性。展覽將持續至6月16日。(黃松)

上海|藝術家安妮·莫裏斯

呈現對線條、色彩、體積的探索

安妮·莫裏斯

3月23日,藝術家安妮·莫裏斯個展「一線之望」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對外展出。展覽呈現藝術家自2012年以來的雕塑、掛毯和繪畫創作,帶領觀眾步入其生動而抒情的藝術世界。

安妮·莫裏斯,1978年生於倫敦,目前生活與工作於倫敦。她曾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朱塞佩·佩諾內(Giuseppe Penone ,1997-2001),2003年畢業於倫敦斯萊德美術學院。她的藝術實踐涉及各類媒介,她將對個人經驗的反思與對線條、表面和體積的探索交織互融,呈現出強烈卻輕盈的色彩與女性化的形態。

安妮·莫裏斯,【堆疊9,群青藍】,2024,泡沫芯、石膏、沙子、顏料、混凝土、鋼材,高533 cm,寬度110 cm

展覽呈現了其「堆疊」系列(Stacks,2018-2024)中最具標誌性的作品,包括一件高達5.3米的彩色雕塑。這是一系列圖案,呈現出鮮艷變幻的色彩——薰衣草色、牛血紅色、赭石色、紫羅蘭色——它們彼此維持著微妙的平衡,仿佛懸浮在坍塌前的一瞬間。這些球體既指代卵子,也像懷孕時膨脹的肚子,是藝術家在一次流產後反復塑造的「絕望」的沖動。源自個體經歷的創傷暗示了人類共通的脆弱,不穩定的易碎之感象征著即將到來的命運,每一次的「堆疊」,都是對逝去生命的永恒紀念。

而在織物和繪畫作品中,「花女」是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這是一個面部被描繪為花朵的女人,也是藝術家的復合肖像。脆弱易逝的花瓣讓人聯想到美麗的短暫易逝。而其掛毯作品始於其以線條表現的布面繪畫,透過縫紉技巧,創作出極富表現力的、如同自然生發的「線畫」作品。此外,展覽還包含一件藝術家特制的壁畫作品,橫跨整個展廳,上面掛有繪畫與織物作品,在轉瞬即逝與隱喻來世的概念之間營造出一場動態對話。展覽將展至6月2日。(陸林漢)

蘇州|藝術家單凡

以竹為靈感源泉,展出「竹動·心動」

單凡

3月23日,「竹動·心動——單凡作品展」在蘇州博物館西館三樓特展廳開展,這是單凡時隔十二年再次在蘇州博物館舉辦展覽。

單凡與已故的西館建築設計師、德國GMP建築事務所創始合夥人馮·格康是多年知交,西館的建築風格與單凡的藝術理念形成了有趣共振。對於單凡而言,這是個體歷程的不息探尋和對故人的眷眷追憶;對於蘇州博物館而言,這是一場重逢與前行的互相映照。

單凡,1959年出生於浙江杭州,自幼在安吉的竹林間長大,深受竹林意蘊與江南文化的熏陶。1984年,他遠赴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漢堡美術學院深造,獲碩士學位後,便一直在德國生活與工作,致力於跨文化藝術的研究與實踐。自2006年起,他便以竹子為靈感源泉,創作出大量富有東方神韻和現代氣息的作品。其中,【瞬間之作】和【緩慢之作】兩大系列,更是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與西方現代構成法度結合,展現出東西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

瞬間之作 No.370

此次「竹動·心動——單凡作品展」,將呈現單凡近年來的最新創作,這些作品延續了單凡對竹子的不息探索,並且透過繪畫、影像和裝置將竹子作為精神符號的寓意推向了新的高度。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意象中的竹與現實中的竹在各種載體和空間關系中相會一處,舊時的江南窗景和遠涉重洋的踽踽獨行在竹下交匯。這不僅是單凡在藝術耕耘中的面貌,更是他生活體驗和思維智識的截面。(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