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太極中的兩個小圓點,是幹什麽的

2024-08-30國風

夜讀·開卷有益

古人為何認為「天圓地方」?

太極中的兩個小圓點,是幹什麽的?

名字中的五行內容,真的會影響人的命運嗎?

諸多看似匪夷所思的想法背後,其實是古人應對現實難題的辦法。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一書是知乎69萬關註者、十年新知答主豆子優質回答結集,52篇精彩長文,每篇講解一個古人觀念背後深層的歷史與文化因素。作者的語言幽默、觀點犀利,談笑間說透中華文化古往今來的發展與流變。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古人的想法真奇怪】中的有趣文章。

名字中的五行內容,

真的會影響人的命運嗎?

許多年來,中國家長給孩子起名陷入了一個怪圈。他們用的漢字越來越相似,起的名字也越來越雷同。男孩叫奕辰、宇軒,女孩叫語桐、梓涵,這種奇怪的現象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民政部門在2020年統計了新生兒姓名用字的情況,其中「梓」「子」「宇」「辰」「澤」「軒」「涵」「欣」等字占比超高。我們把這些「雅字」隨便組合,大概率會得到我們孩子同班同學的名字,如子軒和宇辰同位,澤宇同子涵並排。點名,是對老師最大的挑戰。

圖 / 博物館丨看展覽

孩子的名字,怎麽就趨同了呢?

其實,這是21世紀以來「五行改命」觀念導致的。 長輩們過分重視名字的五行內容及單字的優美性,幾乎完全忽略了整體性,造成了強烈的時代特征。

有時代特征沒什麽不好,因為歷史上的人名都具有時代特征。譬如商代人起名喜歡用單字,如虎、遂、摯、陽、陟、尹、啟。這些字都有一定的含義,如「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遂」是前進、到達的意思,表示諸事順遂。

很多人說商朝人用天幹當名,如外丙、太甲、雍己、仲丁。其實這些都不是人名,而是貴族死後活人給他們加上的序號,類似於廟號。就好比太祖這個廟號根本就不是朱元璋的名字,我們可以說明太祖的名字是朱元璋,但絕不能說朱元璋的名字是明太祖。

漢代人的名字通常是浪漫的,他們追求武功與長壽。如蘇武、班超、霍去病、李延年。有個公主,名叫解憂,代表父母希望她忘記煩惱、無憂無慮。

唐人浩大,愛用「公」「昌」「弘」「世」「元」「九」等字。如李世民、柳宗元、王昌齡、張九齡、柳公權。

明清時期,人們的取名方式自成一格。人名多是三字,這是因為自打洪武、永樂大移民後,社會穩定的時間很長,人們得以繁衍生息,家族人丁興旺。人一多,就會出現錯亂。姓名中間就要加上字輩,既然字輩已經占去了中間那個字,起名時就只有最後一個字可選了。如王守仁的三個弟弟,分別叫王守儉、王守文、王守章。

這時候的女名也很有意思,女性的名中通常沒有字輩,卻有一批很常用的字。這些常用字的歷史悠久,悠久到我們現代人都會感到很熟悉。如嘉靖壬寅宮變(1542)主謀叫楊金英,參與者分別是蘇川藥、楊玉香、邢翠蓮、姚淑翠、楊翠英、關梅秀、劉妙蓮、陳菊花、王秀蘭。要是不說這是明朝人,我還以為是1992年機床二廠優秀女工代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解放、建國、建軍、愛紅、國慶、國強、衛國、援朝等名字成為主流。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凱、帥、超、玉、傑、偉、玲、娟、娜、波、美、麗、濤、慧、雷、磊等名字登上舞台。

圖 / 公眾號「網易數讀」 【全國爆款姓名大賞,這五個字被用爛了】截圖

終於,21世紀到來了,「五行改命」隆重登場。這種起名的方式,顯然不是2000年後才有的,卻在2000年以後發揚光大。

家長一般都希望給孩子起個帶有五行內容的名字,彌補、克制八字中的五行盛衰。這個年紀的家長都上過學,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辨別能力,但是不多。

他們不願意落入俗套,不願意再給孩子起「娟」「偉」「凱」「帥」這樣的俗字,於是精心挑選了一些既優雅,又明顯帶有五行偏性的漢字,充進了孩子的名字裏。就是這樣,梓、熙、宇、鈺、涵、萱、煜、銘、雨紛至沓來。

中國古代,造字的倉頡們根據物質的內容,賦予漢字不同內容的偏旁。 唐代以前,「炮」寫作「砲」。當時火器並沒有流行,用作炮彈的實際上是石頭。我們看到「砲」,就知道它是石質的。機弩多是木質的,寫作「機(機)」,而古人描述鐵質機弩,會把木字旁換成金字旁的「鐖」字。不過,由於木字旁「機」字用得太久了,金字旁的「鐖」始終沒能取代它。

漢字會盡量對應它的性質,於是有大量稀奇古怪的字出現了,為子孫後代省了不少力氣。比如對歐美人來講,元素周期表的元質性質難以記憶。中國人相對而言就沒有這個困惑,中國人直接采取給元素賦性的做法,讓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見到某個元素,能立即知道這個元素的性質與形態。這些字本身就帶有性質,很多都曾被明代宗室用作名字。

遵照朱元璋的祖訓,明宗室以「朱+輩分+五行偏旁的字」取名。如「朱瞻基」「朱祁鎮」「朱由校」。然而,金字旁可用的實在不多,金字旁輩的人就連最生僻的字都拿出來用,如「朱恩鉀」,這個「鉀」現在是鉀元素的意思,但其實最開始是鐵甲的意思。又如「朱在鈉」,「鈉」現在是鈉元素的意思,但造出來時是指馬鞭頂端的鐵針抑或鐵質馬刺,可「納入」,配金字偏旁,代表這東西是金屬。

但是,我們統計歷史人物的生辰八字,再看他們的人生軌跡,並沒有發現這與他們名字中的五行內容有什麽關聯。 明成祖朱棣兄弟幾十個全都是單名,也全都是木字旁。但這群人顯然不可能,也沒必要靠這個名字去改變命運。

用漢字五行去補八字缺陷,實際上是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某些好事者的創造。那時候流行地攤雜誌,內容常有胡編亂造的情況。很多字連編纂者都不知道該屬什麽,便自定了一套規則,告訴讀者如果實在不知道一個字屬啥,就先按筆畫算:一六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五十土,超過十畫的減去十。

圖 / 攝圖網

但一些字有多種寫法,如甲骨文中的「水」和後來的「水」筆畫完全不一樣。難道同一個字古今的內容截然不同嗎?這樣的矛盾不去解決,就去建議讀者按字形去看,不要去管筆畫。

可這麽辦問題就更大了,如「喜」字,按筆畫及七情,它屬火。編撰者不知道用了什麽演算法,非要定義它屬水。現在人們去查這個字的內容,幾乎都一口咬定它屬水,實際上是當年的編撰者現編的。

古人用術數取名的情況不是沒有,但並不會出現依靠偏旁取名的情況。 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名字是由「震」卦而來的,「震亨」出自卦辭。南宋學者黃震,字東發。這是因為震卦的位置就在東方,東方對他有利。

多數人的名字,還是依照長輩的祝福與願望起的。如張居正小時候叫張白圭,少年時考學,主考官看他有才華,親自給他改名為居正,告誡他要居心正直。

名字這東西,要的是朗朗上口,與人物的性格、體貌、誌趣有關,或有簡單而又美好的意境,使人產生愉悅的聯想,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忘記了起名的本意,把改天換命的想法投註到一兩個字上,是不足取的。

不過,父母給孩子取的名字,總蘊含了他們殷切的期望,誠摯的祝福,希望兒女無災無難,一生幸福,他們為此可以傾盡全力。有這樣的心,就有這樣的舉動,他們便足以為兒女遮風擋雨,拂去漫天風塵。

而且,時代在發展,未來的人們看見雨萱和梓宇,興許也會覺得頗有古意——黃梅新霽(雨),萱草忘憂(萱);已識乾坤大(宇),猶憐草木青(梓)——又有什麽不好的呢?

太極中的兩個小圓點

是幹什麽的?

中國人大抵都見過太極圖,然而對太極圖的前世今生知者甚少:黑白兩魚,盤旋成圓,這樣的圖形一開始是怎麽形成的?又有什麽具體的含義呢?

近來,學者們發現了太極圖的另一奧妙:在地面上立一個長竿,或者直接測量某固定建築物在正午時刻(12點)日影的長度,堅持每天記錄數據。一年後整理數據,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圓,把這個圓分割成365塊,每塊代表一天,日期依次排列。再把最短的影長(也就是夏至日的影長)設為0,用最長影長(也就是冬至日的影長)減去最短影長,將所得數據標為半徑。其余日子的影長,也都減掉最短影長,所得數據按比例依次標記在360多條半徑線上。 最後,連線所有標記,你就會發現——這就是一張太極圖。

最早的太極圖,很有可能就是這樣畫出來的。

日影測量所成圖案

有不少人重復過這個有趣的實驗,譬如20世紀80年代,田合祿在北回歸線立竿測影,記錄二十四節氣的日影長度,將圓劃為24塊,連線成了一個非常標準的太極圖。到21世紀,作家曹書敏在河南省登封市的告成鎮測量日影,也畫出了太極圖。

把日影圖與太極圖兩相對比,其相似程度之高,可見這不只是個巧合而已。

太極兩儀 / 攝圖網

不單是日影, 一年裏夜間時長的相對變化,也是太極。

這種測量方法並不是到現代才被發現的,只是古代人的發現被遺忘了太久,在此時復現了而已。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它被叫作「因天之序」「移光定位」。

光影、時間、位置的變化,是「易」的一種形式。

測量日影,當然要用統一的標準柱,這種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柱子,就叫作 「表」

於是,表就成了古人理解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的偉大工具,也是中國人認識天象,掌握時間變化的計時器。

漢代學者記載,「表」並非一根孤零零地戳在那裏的柱子。在表的最頂端,通常還有兩條南北向和東西向十字交叉的木頭,叫作「交午木」。

簡而言之,它就是一根柱子,上面頂著個平放的十字架,所謂「一縱一橫為午,謂以木貫表柱四出」,意思是到了正午(12點),地上的影子就只有一個「十」字。

除了正午外,地上的影子都是三條黑線相交,人們依據地面上的刻度確認時間。有大「表」就有小「表」,小「表」傾斜,就是日晷。

日晷 / 攝圖網

因為有計時的功能,大「表」常設立在人非常多的地方,比如廣場上。當然了,這麽個好東西,人們實在不願意浪費它。官方拿它做路標、寫告示,百姓在上面塗塗畫畫,後來有的帝王拿它當平民論壇,讓百姓在上面留言、頂帖。

這不是開玩笑。古時賢明的君王,知道「表」就是言論匯集地,就將它當作「誹謗之木」,讓市民盡情留言,寫下對時局、朝政的建議與不滿。

然而,這種論壇性質的表因為封建權貴的反對就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成了擺設。到了秦代則直接被拆掉,漢代重新歸位後,也沒能保留原有的「鍵政」功能,僅剩一點「虛心納諫」的象征意義,只被人們用來計時、計裏、指路。

太極圖由表測出,原本並不叫作太極圖,而叫天地「自然河圖」,又叫「兩儀圖」 ,本就反映了日影、夜長的變化,這兩者都包含在陰陽變化之內。古人對這個圖案進行繪制、觀察、理解、闡發,使這樣簡單的圖案有了更深的含義。「太極」兩個字,就是這樣取出來的。

太極,就是極端、頂點的意思,也可以說是原點、最初的混沌。

混沌 中生出 陰陽兩儀 ,即表及生物所觀察、感受到的東西。陰陽兩儀生出 四象(老陽、老陰、少陽、少陰) 。四象再生出 八卦,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八卦兩兩組合,就形成了 六十四卦

明代楊向春【心易發微】中的太極圖

這六十四種卦象,就是「易」的組合變化,是「易」的本真、精髓,可以說囊括了萬事萬物的道理。

人們老以為「易」就是算命的,其實算命只是「易」其中一種微不足道的小小套用,被視為末技。 人們更重視的,是蘊含在「易」中的「道法自然」的哲理。

舉個例子, 上風下山為「漸」 。「漸」這個卦的意思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要人們循序漸進,不可急躁。

然而成人總會忘記「漸」,譬如一個人本來的能力就是一天讀懂兩頁書,學會一個知識點,那就老老實實讀懂兩頁書,學會一個知識點,不要想著半天學成個大學士,一小時搞懂一個專業。但人總會忘記這個簡單的道理,進而只能在焦慮中度過一整天的時光。

現實中,太多人有這種愚蠢的焦慮。由於我們 把「漸」顛倒了過來,形成了「山風蠱」的態勢 ,就陷入了巨大的迷茫中。

兩卦形態是上下顛倒

蠱卦,意味著迷惑、迷茫、焦慮、疲敝,猶如中了巫蠱之毒的可憐人,被邪道驅使,被鬼迷了心竅,似行屍,如走肉,困於當下,滿臉疲憊。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整飭修治,振疲起衰」了。

太極圖中一開始沒有黑白魚眼 ,它大約出現在宋代。宋人把對「陰極陽生」和「陽極陰生」的感受,描繪進了兩儀(太極)圖裏,好讓人們明白「易」的道理。

兩個小圓圈的含義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真如藏」,還有的說是「少陽」「少陰」,其實都不對。

它是陰極盛大時的一點點陽,陽極盛大時的一點點陰;是強盛時的警惕,絕望中的希望,是樂極生悲,也是喜極而泣;無純陰,也無純陽,所謂「太陽真火即生於子(時),蓋陽無剝盡之理」,陰暗到極端時,光明就要來了。

在一片黑白中,魚眼看起來很另類,實際上是提示我們「不同」確實存在,且一定存在;重點不是要我們「接納」不同,「尊重」不同,而是強調不同是自然而然的,就像風與火,水與木,它不是突兀的。一旦一個世界沒有了「不同」,那麽就離破滅不遠了。

至此,在古人的繪制下,我們所熟知的「太極圖」形成了,這意味著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道德經】有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福禍相生,此消彼長,也就意味著陰陽變易,無窮無極,沒有休止的時候。絕望中的苦人,總是懷著一點希望的。吃喝不愁,過於安逸的人們,反而會生出許多悵惘和抱怨。身在極點的人們向往著改變,那麽就一定會有所改變。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歷史如此,人生亦如此。

武將關羽怎麽會成了財神?

隋唐時,關羽還不像後來那樣受到人們的普遍崇拜,只是荊州附近地區性的小神。直至北宋,他才發展為整個江淮地區的神祇。

北宋末年,隨著大量文學作品與道教、佛教經典對關公故事的再創作,這位生前勇猛仗義、威武不屈的將軍,逐漸成了代表精忠義勇的大神。

到了明代,經歷代皇帝的加封及民間小說的重新創作,尤其是【三國演義】的描寫,武將關羽終於演化為了婦孺皆知的關二爺。

他強大的武力,以及忠勇仁義的性格,讓人們欽佩不已。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凡中華文明影響到的地方,「有井水處皆廟祀之」。他威名赫赫,「載之史傳,誦之童叟,真與天地同悠久,日月共昭揭」,成了中華大地上數一數二確有其人的偶像。

人們不禁疑惑,關羽明明是武聖,為何後來又變成財神了呢?

央視【三國演義】,陸樹銘飾關羽

關羽起初確實與財神沒有關系,宋代的時候,他還是人們的守護神,在香火最盛的明代,也只是道教中的「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是降伏作祟的魔鬼妖孽的天尊。

然而有趣的是,正在此時,影響中國數百年的商人團體—— 晉商 ——崛起了。

「晉」是山西的簡稱,晉商的崛起,得益於明代以來山西特殊的政治環境與地理條件。隆慶開關以前,海禁嚴格,陸地上為了保障邊境安全,在北疆修築長城。但人們畢竟有貿易的需要,駐紮在邊疆的大量軍人也需要糧草、商品供應。於是,山西便以其獨到的地理優勢,擔任了貿易視窗的角色。它三面環山,向南直通關中平原,東口對接京城,東南直往中原,西面有殺虎口(西口),東面是張家口,既是為衛所軍人輸送大量糧餉的通道,也是與蒙古交流的最佳地點。

由於從山東往邊關運送糧草耗資太大,朝廷實行了「開中」政策。這個政策很有趣,讓商人到處收購糧食,只需要將糧食交到大同倉或者太原倉,就給商人相應的鹽引。

中國古時實行鹽鐵專賣制度,拿到鹽引的商人,就是朝廷特許的經銷商。別看現在鹽價挺便宜的,在古時可不算便宜。一些少鹽的地方,一斤食鹽大略相當於中等收入者一天的工錢。但人們日常生活中又離不開這東西,所以賣鹽是有利可圖的。只是,這要求晉商們要到江淮地區去取鹽,然後再到分好的片區銷售。如此,商人得利的同時,也替朝廷解決了把鹽從產鹽區疏散到各地的大麻煩。

晉商享受了這樣的便利,自然財運亨通。

圖 / 攝圖網

而那些白手起家的小商販,是更值得人們敬佩的。他們有著吃苦耐勞、艱苦樸素、說一不二的精神。為了更好的生活,他們有的連獨輪車都沒有,卻透過手拿、肩挑的方式,硬是走通了數千裏的遠路販貨謀利,闖出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到了清代,國內的商品依然要透過山西商人之手運到俄羅斯等地。在塞外強盛了三百年的大商號大盛魁,買賣做到縱橫九千裏,創始人也只不過是小小的丹門沁(小貨郎)。

晉商的生意做到了極致,成了明清時期極為富庶的群體。

做生意,光憑嘴說是不行的,必須要有信譽保障。 晉商就設立了良好的信譽保障體系,打響了聲譽,在群體內部,他們非常重視以義取利的生財之道。

商人合夥做生意,合夥人叫「夥計」。一個人出本錢,其他人幫忙一起把事情做成。夥計不應有私藏錢貨的行為,如果他們的祖父母或父母做生意虧本欠了錢,被欠錢的人以為人都沒了,不去討要,做子孫的砸鍋賣鐵也要把錢給還上。同為「夥計」,便生死不忘,絕對不會虧待成員的每一分付出。如此,晉商聚集起了更多的「同夥」。團體內,有本錢,沒本錢,「鹹得以為生」。

這種義氣為先、忠信為本的理念,便以關公崇拜的形式體現出來。

和其他地方一樣,山西當時的關公崇拜也很興盛,且比其他地方更為熱切。這是因為關羽的老家正是山西鹽湖解州。宋朝時,關羽就被請來守護當地的鹽池。山西老鄉對關羽非常認可,對其所代表的精神也深表贊同。

晉商崛起後,把買賣做到各地,凡有山西會館的地方,必然有關公的神祇,且要把關公供在最顯要的位置,有時商人還會直接將關帝廟當會館使用。 換句話說,山西會館就是關帝廟。

關帝廟 / 攝圖網

晉商富庶的名聲,數百年來響徹中國。人們皆以為給晉商帶來財富的正是關二爺,因此,外地人也就將關公視作財神。晉商散布之地,生意人都喜歡拜關公,取意生財有道,不義之財,分文不取。

關公本就是軍教出身,明朝衛所制度中的軍戶也都把他當作偶像崇拜。那些義字當先的會道門組織,最講究的也是義氣,想要效仿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故而也把關羽視為偶像。

就是這樣,原本被視作守護神的三國武將,成了義氣當先、招引財富、大忠大勇的神祇,受到人們的普遍膜拜。

先秦到漢朝受崇拜的名將那麽多,而關羽崇拜發端於隋朝,距離蜀漢300多年,怎麽就突然有人去崇拜他呢?

事實上,隋朝以前,關羽也是有人祭拜的。只不過最開始的時候,這樣的祭拜只存在於荊州附近,也不是什麽正當崇拜。【三國演義】中說關羽死後陰魂不散,飄到荊門當陽去索要人頭,被高僧點化,放下了執念。許多讀者認為這個故事很突兀,實際上它反而是最接近真相的。

關羽畢竟是武將,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荊州又是兵家必爭之地,關羽率兵往來攻略荊州,民眾死傷無算。傳說他死後,化作含恨的冤魂找人索命。大戰之後,瘟疫橫行,死亡率很高,人們相當恐慌,這才開始祭祀關羽。

魏晉以後,佛教興盛,到了隋朝之前的陳朝,關羽索命的傳說還在荊州附近流傳,且越傳越邪乎,於是被佛教參照,才有了高僧點化關羽的故事。也就在這時候,關羽成了佛教中的伽藍神、守護神,後來更成了佛教和道教共同的神明。

人們的信念是會訴諸偶像崇拜的,關公從民間祭祀,很快變成了守護神,又從守護神變成財神,被官方所認可。 正是歷朝歷代的人們對於誠樸勇毅的人文環境,富足無憂的經濟條件的渴望,擬成了這樣的偶像。因為有這樣的信念,人們一改往日的恐懼,重新審視關羽其人,解讀出了不一樣的精神。

人們希望成為關羽那樣的人,希望周邊的人也和他一樣永遠值得信賴,希望財運亨通,希望冥冥之中受到他的保護。渴望當然很難成為現實,但人們不約而同地相信,只要曾經有過這樣一個人,那樣的精神便是可以實作的。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是知乎知名新知答主豆子優質回答結集,52篇精彩長文,每篇講解一個古人觀念背後深層的歷史與文化因素。看似匪夷所思的想法,其實是古人應對現實難題的辦法!

點選連結購買本書:【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豆子 看似匪夷所思的想法,其實是古人應對現實難題的辦法!歷史文化 奇聞異事 價值觀 中國史 讀客】【摘要 書評 試讀】- 京東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