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廣化寺是莆田歷史上真正的第一座佛教寺院

2024-03-07國風

八閩通誌-莆田林泉院

八閩通誌

莆田有諺語雲「未有興化,先有廣化」,說的是廣化寺比興化郡的歷史還要悠久,事實正是這樣。廣化寺本是莆田歷史上最早的佛寺,史無異議,但近年來冒出的一些言論,卻使不明真相者心生疑竇甚至偏聽偏信。如有的認為永和尼院建於東晉永和元年(345年)是莆田最早佛教寺院,有的認為南少林林泉院始建於陳永定元年(557年),也比廣化寺前身金仙院早一年。這些不實之論亟待辨正。

三山誌

目前,關於莆田佛教寺院起源的最早的可靠文獻,公認是唐代黃滔的【莆山靈巖寺碑銘】一文。此文中明確記載廣化寺前身「金仙院」乃「邑儒滎陽鄭生」於「陳永定二年庚申」「獻其居」所改建。今人對此文多有因不解而篡改,如有一本廣化寺資料集中把「莆山」改為「南山」,把「永定二年庚申」改為「永定二年戊寅」,理由是二年的幹支紀年是「戊寅」。我們在【莆田史話】一書中已指出「永定二年庚申」指的是「永定二年庚申月」。查【新編中國三千年歷日檢索表】可知,「永定二年庚申月」就是公元558年12月。古人紀年月日時,皆可以六十甲子即幹支搭配來代替,故有「生辰八字」之謂。庚申月在558年出現後,過五年到564年1月才再次出現,可見不是巧合。實際上這種幹支紀年月日時方式在黃滔文中並不鮮見,如「冬十有二月丙申」(紀日)「明年正月十有八日乙未」(紀時)。因此廣化寺建立的確切年月為公元558年12月。

認為莆田永和尼院比廣化寺歷史早200多年的論者依據是明代黃仲昭的【八閩通誌】,該書卷七十九「寺觀·興化府·莆田縣」載:「永和尼院,在郡城西二裏許,舊誌:永和元年建。」這條記載相當簡略,為後人不同解讀留下空間。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福建宗教史】兩次提到此寺,認為莆田這座「原名已不可考的永和尼院,東晉永和元年(345年)建」。又如廈門大學王榮國教授的【福建佛教史】寫道:「【八閩通誌】載,莆田縣‘永和尼院,在郡城西二裏許。舊誌永和元年(345年)建。’……‘永和’是東晉穆帝的年號。永和尼院乃以年號命名,建於東晉永和元年。筆者認為,東晉時莆田出現‘永和尼院’不是不可能的。」因此「永和尼院」不但成為莆田最早的佛教尼院,而且「成了閩中已知有紀年可考的尼院之始」。因為這些學者的影響力,故今之參照者不少。然而,認為永和尼院建於東晉實是對「永和」年號的誤解。其實,「永和」年號,歷史上有六位帝王君主使用過,分別是:漢順帝(136年)、晉穆帝(345年)、後秦姚泓(416年)、北涼沮渠牧犍(433年)、閩惠宗王延均(935年)、台灣明德宗朱一貴(1721年)。當然最有名的是東晉王羲之【蘭亭序】中提到的「永和九年,歲在癸醜」的晉穆帝司馬聃的「永和」年號。然而東晉的永和元年(345年),比「莆田」地名首見載籍的南朝陳天嘉五年(564)還早219年,距莆田首次置縣的陳光大二年(568年)尚有223年之久,離唐武德五年(622年)莆田穩定置縣則有277年,故從歷史背景、社會條件和宗教氛圍來看,其時莆田不但沒有僧寺,更不可能出現尼院。再從黃仲昭【八閩通誌】記載看,其書在卷七十五「寺觀·福州府·閩縣」載:「法林尼院,在易俗裏,梁大通元年建,閩之尼院自此始。」可見黃仲昭認為福州的法林尼院才是福建最早的尼院。黃仲昭是莆田人,設若家鄉東晉已有尼院,他是不會把晚180多年的法林尼院說成是「閩之尼院自此始」的。

那麽,莆田的「永和尼院」是什麽年代建的?綜合考察歷代使用「永和」年號的帝王君主條件,這個「永和」應該是指五代十國閩國惠宗王延鈞的年號。據【資治通鑒】【閩國史事編年】【中國歷史大事編年】等書記載,王延鈞(?—935),五代時閩國國君,公元926—935年在位,閩王王審知次子。他與審知養子王延稟殺兄王延翰,自稱威武留後。天成三年(928年)受後唐明宗封為閩王。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稱帝,改名王鏻,年號「龍啟」。二年後的935年又改元「永和」。因其荒淫無度,好鬼神之說,又用薛文傑為國計使,榨取無度。永和元年被子王昶(繼鵬)所弒。永和二年(936年)三月,王昶繼位,下詔改年號「通文」,所以王鏻「永和」年號只使用了一年多,但在福建歷史上確實存在過。當時莆田屬於閩國統治,且歷任閩王都十分信佛,宋人謂閩王時「閩中塔廟之盛甲天下」「山路逢人半是僧」。如王延均受封閩王後,曾於太平寺開戒壇,一次就「度僧二萬,由是閩中多僧」。五代閩國是莆田永和尼院出現最合適的朝代,因此永和尼院應始建於公元935年而不是345年。

關於南少林(林泉院)始建於陳永定元年(557年)是說法,是上世紀90年代初莆田興起「南少林」論證後才由個別人提出的,此後輾轉參照,積非成是,幾成定論。林泉院最早的記載是明黃仲昭【八閩通誌】卷七十九「興化府·莆田縣·寺觀」記載:「資福院、北平院、林泉院……,以上凡九十院俱廢。」誌中無載林泉院建置年代,且列為「俱廢」之院。後來有人在宋梁克家【三山誌】卷三十六「僧寺·福清縣」中發現一條記載:「林泉院,在清遠裏,陳永定元年置。」於是把福清清遠裏的這座林泉院建置年代移植到莆田林泉院。可是福清清遠裏今為宏路鎮和上逕鎮一帶,其地從未與莆田西天尾同裏,也與古代興化縣無涉,因此把南少林林泉院說成是始建年代早於廣化寺的佛寺,是完全歪曲歷史的,切不可繼續傳訛。歷史上同名寺院很多,近見有學者寫文章說:「福建第一個進士薛令之(唐神龍二年),就是從莆田‘靈巖精舍’考入的。」(蔡天新【興化書院文化對莆台科舉教育的歷史影響】)唐代廣化寺雖稱靈巖寺,但薛令之卻從未來過莆田求學,他讀書的靈巖寺實際就在其家鄉福安溪潭城山村,此寺至今尚在,並以其石雕精美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把薛令之與莆田靈巖寺聯系在一起,大概是受到張琴【莆田縣誌】卷六「湖山書堂」條所引「唐薛令之詩:草堂棲在靈巖谷,勤讀詩書向燈燭。柴門半掩寂無人,惟有白雲相伴宿」之誤導,此四句詩在【全唐詩】中題為【靈巖寺】。但實際上這兩聯詩句乃摘自薛令之【草堂吟】長詩開篇,並不是全詩,所題亦不是莆田靈巖寺。

綜上所辯,廣化寺是莆田歷史上真正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沒有比它更早的什麽尼院或僧寺。(劉福鑄)原載僑鄉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