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陳履生:江湖化、業余化、消遣化……當下書畫批評的怪現狀

2024-03-02國風

陳履生:造型藝術評論的尷尬

核心閱讀

主流藝術評論中的長篇大論,似乎更應該釋放出其中的火花,以簡短的方式占據公共資源平台,讓更多人了解「另一方面」的看法,使自媒體中某些人的看法和專業人士的看法之間形成一種互動、建構一種聯系。只有這種聯系或者互補之中,人們才能看到對於一些藝術問題的完整性認知,而這樣一種完整性對於人們認識當代藝術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當下,造型藝術的評論問題已遠超人們想象,而其中書畫評論的問題更為嚴重。其表象是繁花雜亂,顯示出美術批評的乏力;條分縷析卻能看到其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制約,而其根子卻是在當代書畫本體自身,是文藝領域中問題最為嚴重的區域。文藝界中有的藝術領域問題嚴重,但影響不廣,只是在專業的小範圍內;而書畫界的問題卻影響廣泛、流布社會。顯然,若評論的物件出了問題,那就很難要求評論有超於本體的優秀表現。

由於書畫界「江湖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使得在這個「江湖」中的書畫藝術的發展也出現了某種畸形狀態,而這種江湖化的社會表現又越來越多樣化,甚至讓人們看到了「前所未有」和「史無前例」。在這種狀態中,主流話語如果沒有一個基本判斷,沒有應對的基本態度和可操作的方略,就會導致社會認同的混亂:人們搞不清楚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哪些是片面的。而關聯到書畫藝術自身的發展,則更缺少基本的價值判斷,出現了沒有是非的「隨遇而安」。很多人在事不關己的態度中「仰看雲卷雲舒」,偶爾有一些批評又淹沒在海量的自媒體資訊中。

2023年,中國書畫界的問題表現在社會風潮對中國書畫某種程度的侵蝕,書畫界自身也缺乏專業倫理及專業的取舍和判斷,很多人熱衷於為那些社會化的展覽和各種流水式的活動月台。雖然面向公眾的展覽形式引入中國已經有了百年時間,從陳師曾筆下【讀畫圖】中描繪的展覽盛景到如今博物館和美術館的遍地開花,走向公共性的美術作品展示,某種程度上卻退化為一個社交平台,成為很多書畫家主攻的物件,你方唱罷我登場。主流的狀態是這樣,又如何去要求「非主流」的健康發展?

我們將過去「有序」的一些東西變成了今天的「無序」。本來社會形成主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有一個有序的發展,能夠統領,能夠引導,能夠帶隊,可是現在,雖然主流統領、引導、帶隊的權威還在,但較之過去則大為衰減,客觀的原因就是這種統領、引導、帶隊形成了以公權力為中心的新的江湖——這就是當代書畫「新江湖」的特點。

「書畫江湖化」已經被詬病了多年,可是此風卻並沒有弱化。人們常說的「江湖」泛指古時不受當權控制指揮和法律約束而適性所為的社會環境和活動方式,也指掌握一定技能和騙術而行走天下的群體。過去所說的「江湖」往往是發生在社會基層,是「世俗」中「俗」的那部份內容。然而,如今在書畫越來越江湖化的現象中,主流書畫界的江湖化表現得越來越嚴重,過去讓人們不齒的一些行為現在變成了堂而皇之;過去讓人們敬重的「坐冷板凳」的苦學,現在變成了招搖過市的「顯眼包」;過去廢畫三千的精益求精,現在變成了隨意點染、幅幅皆「精品」的肆意炒作;過去賣畫中私下運作的不敢聲張,現在變成了明面上以高價論地位的價值觀扭曲;過去文人風範的溫良恭儉讓,現在變成了自吹大師的恬不知羞;過去直至暮年還在想著「衰年變法」,現在變成「一招鮮吃遍天」的以不變應萬變;過去遇到批評時的面紅耳赤,現在變成了被口水淹沒了還是面不改色。

當下的文藝批評已形成了兩大陣營。主流陣營中的院校、研究機構或者是專業單位中的一些理論家或批評家們,熱衷於或者忙碌於課題、專案、研討會、論壇等,他們以長篇大論去做很多專題研究,從通史、專史到個案,盡管有不少方面的成就,當然也不乏一些無甚價值的「傑作」。他們對社會的客觀現實,或者是不屑一顧,或者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者是浮光掠影,主流的批評實際上呈現出一種缺席的狀態。他們好像在整個社會的輿論之外,又好像被一堵無形的隔離墻所阻擋。由於沒有一種表明主流的立場和態度、積極面對現實中問題的專業精神和作為,也就失去了在一個「基本盤」中的「份額」。同時,還引發了社會上各種輿論的一哄而起、自由泛濫、泥沙俱下。如此,人們不得不發出疑問:主流評論是自動繳械了嗎?或許主流的批評並沒有完全缺席,只是聲音孱弱,缺少一定的社會影響,更奢談具有站在時代前沿的廣泛影響。

但是,如果把專業的評論變成了一般脫口而出的街談巷議,這對專業的損傷也是巨大的。作為專業的評論,必須恪守和秉持基本的價值觀和基本的文化立場,必須要有基本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必須要有嚴謹的態度和專業尊崇。可是,今天的專業批評面對這些非專業的評論,在不屑一顧之余就是無可奈何。因為,今天人人都有話語權,人人都是評論家,這就有了所謂的「口無遮攔」。而被評論的物件不管是說好說壞——尤其是說不好的方面,也是面不改色,這是社會價值觀所造就的一種對待評論的特別態度:即使說得再過分,好像也是毫發無失真。更何況今天輿論的覆蓋力如此巨大,很多事情幾天之後,基本上就被新的輿論熱點所覆蓋了。

與文學藝術的其他領域不同的是,關於中國書畫的評論出現了把歷史上有定評的一些大師拎出來考問、質疑的現象,有著「打倒一切」的傾向。為什麽書畫界的狀態是這樣?為什麽社會對於書畫的關註要超過其他領域,這些都值得關註和深思。

自媒體中對於書畫的評論,有相當一部份是因為缺少專業研究和專業認知,以某一點看法來攻擊全部,使得中國書畫界中很多能夠代表時代的著名大師被無端「攻擊」,而很多人卻樂在其中、樂此不疲,希望看到這樣一種對大師的片面評論和八卦,而忽略了他們對於整個中國書畫發展做出的歷史性貢獻。毫無疑問,中國書畫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學問,有著非常錯綜的傳承與發展的關系,不是說所有剛學寫字的練習作業就是書法,也不是說能寫字的就是書法家,更不能說某某若幹年之後就能成為當代的「衛夫人」,還不能輕易地就說超越古人。文化的發展包含著很多具體的內容,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傳統藝術更需要今人去善待它、呵護它,去做好傳承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它。

不知尊重,就是自毀長城。不尊重我們的優秀文化、不尊重中國書畫的獨特性、不尊重中國書畫獨特品格的人文性,使得書畫展覽在一種熱鬧之中亮相,表面上看風光無限,帶來的卻是與展覽活動完全沒有關聯的江湖特性。這裏看不到展覽中的學術交流,也看不到與作品的對話,顯現的卻是世風日下,更重要的是從價值觀上傷害了中國書畫本體。

當代自媒體高度發達,並深度介入到書畫評論之中,這是當代文藝評論現象中的另一方面。這打破了數碼化時代之前的「平靜」,使得各種街談巷議以非常「正經」的面目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形成了由個人批評集合而成的社會批評。他們或許有自傲的專業出身,或許有很高的專業興趣、有一定的專業基礎,但往往不具有相關知識的系統性,更缺少批評的嚴謹態度,卻都具有能言善辯的才華。他們通常是舉一反三,經常以點成面,往往以偏概全、攻其一點而不及其余。這種主流之外的聲音以奇特、尖刻、刁鉆、銳利和發前人所未發為特點,在當下特別能夠吸引公眾的註意。

自媒體批評的介入,的確活躍了批評的氛圍,特別是他們不需要礙於情面,也不需要周全並照顧到方方面面,還沒有專業方面的禁忌,因此,發主流人群之不敢發,成為這個時代中特別的文化消費現象。以近期對齊白石的批評為例,評者往往忽視了社會歷史的背景和當時畫壇的復雜性,忽略了齊白石人生和藝術發展的階段性,簡化了齊白石藝術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的諸多細節,以一點而否定全面;以認知不全而妄加定論;以道聽途說而作正史之辯;以閑言碎語而轉移專業關註;以對筆墨的某一方面認識而遮蔽傳承與發展中的另一方面。

一些自媒體中關於書畫的批評吸引了社會的關註,其中有些社會熱點問題透過某些自媒體而暴露出來,並形成了「集群」的態勢。需要看到的是,自媒體中很多關於書畫的評論占據了社會輿論的主要場域,所帶來的關於書畫的點評,往往是一吐為快,並暗合了主流中一些專業人士的看法,因此,暗中喝彩所激發的暗流湧動透過不斷轉發,就形成了更大規模的輿論潮。所謂的「群起而攻之」,也形成了當下文藝批評中的另一現象。

在缺失社會責任的價值觀影響下,人們可以看到,從主流到非主流,實際上已經共同簇擁起一種社會的江湖名利場,這就是用專業、用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長,去損害或者顛覆中國書畫藝術的傳統,這正是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嚴峻問題。這對於中國書畫藝術、對於中國造型藝術來說,都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在「人人都是書畫家」的大背景下,反觀上海美專畢業的著名電影藝術家趙丹,他在生前都沒有舉辦過展覽。無疑,影星、企業家進入書畫界對於書畫的發展在大眾層面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可是,有些「新人」缺少基本的書法基礎,也沒有一個基本的關於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認知,卻大言不慚、無知無畏,嚴重誤導了公眾的認知,成為社會的笑話。我們有很多專業人士卻為他們月台,為他們撐腰打氣,而且很多評論讓讀者啞然無語,缺少一定的社會責任擔當。

批評門檻的降低,缺乏應有的約束,許多評論往往是三言兩語、點到為止,知其然而說不出所以然。中國書畫藝術有其獨特性,書畫作品在認知上客觀存在著模糊性,某些評論者往往就會在其中尋求一個模糊的方面。面對像潘天壽那樣雄強霸悍的藝術風格,有人說他筆墨的氣韻不足;而對畫面中的大石頭,有人說畫中總是那塊大石頭。殊不知白石老人早就說過,「余於芋苗下畫蝦蟹不下萬幅」,論者也忘了(或者不知)八大山人總是畫那翻白眼的鳥,這正好像莫奈不斷重復畫「睡蓮」一樣,畫家追求的是在同一題材中的微妙變化,並考驗其在重復中的變化能力,而「雷同皆為世人所好」。可是,這種三言兩語的評論往往會造成一種表面的事實論定,也會形成一部份人的認同,因為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在有限的美術史知識和一般認知中,很難把握這種評論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尤其是對「筆墨」「氣韻」這種經典性的詞匯,更難以把握,往往只能用「有點道理」來應和這種評論。

因此,要認清當下這樣一種社會現實,只有基於此,才能找到解決藝術評論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才能發揮評論在文藝事業發展中的作用。

今天,很多文化資源成為消費的物件,甚至和娛樂聯系在一起,傳統文化資源和當代書畫也成為消費物件。人們閑來無事,或者因為某種興趣,以娛樂的方式來消遣名人或消遣主流。特別是一些自媒體在發表各種聲音時並不需要長篇大論,也不需要苦思冥想和反復推敲,只需三言兩語或用一兩分鐘,「僅此」發表「一點意見」。這些意見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可是有的道理與其相關的道理之間脫節,往往只能成為某一個點上的道理,而這個點又通常會形成與社會的同頻共振現象。其中有一些點可能是社會的熱點,也可能是一個時期之內的社會焦點。

毫無疑問,以那種三言兩語的短評方式所表達的一己之見,並不足以道出當代書畫問題的根本或主要,可如今,這卻成為值得註意的一種潮流和傾向。可以說,現在的短評是社會所需,因為人們沒有時間和興趣去看那些長篇大論,也沒有時間去品評和琢磨其中的學理和方法、理會其中的嚴謹結構和邏輯關系。由此反觀主流藝術評論中的長篇大論,似乎更應該釋放出其中的火花,以簡短的方式占據公共資源平台,讓更多人了解「另一方面」的看法,使自媒體中某些人的看法和專業人士的看法之間形成一種互動、建構一種聯系。只有在這種聯系或者互補之中,人們才能看到對於一些藝術問題的完整性認知,而這樣一種完整性對於人們認識當代藝術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書畫方面,書畫的江湖化問題更需要透過多方面的努力來還原大眾應有的認知,在藝術和學術之間達到一種平衡。

顯然,這不是靠一些自媒體上非專業人士的自說自話,就能解決當下復雜的文藝現象和書畫江湖問題的。面對一些有失偏頗的議論和標題黨吸引人眼球的招數,公眾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聞所未聞的新鮮感,卻很難從這些言語中對問題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斷,而有相當多的自媒體批評話語中所表現出來的偏激以及專業基礎的不足,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認識到的。面對這樣一種狀態,專業評論如果依然置之度外、不聞不問,那可能就會形成一種難以抗拒的自說自話的時代潮流。如此蔓延下去,將來後人在回顧歷史時可能就更難判斷,因為互聯網是有記憶的。

未來藝術與評論的狀態會是如何?這是當下難以預料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前述種種問題對書畫本體、對整個造型藝術可能帶來的傷害,都是我們今天需要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