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四首早春古詩,是誰釀就春色,寫盡人生哲思

2024-03-04國風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每每讀到類似詩句時,我總想追問時間都去了哪裏,怎麽就後知後覺到錯過了最美的春光。

直到讀了更多詩詞,我才明白不是時光拋下我,而是我缺少詩心,無意早錯過。

何為詩心,三言兩語很難講清,但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對生活抱以由衷的熱愛與敏銳的感知。

只有熱愛生活,人才能敏銳捕捉到生命的律動,一草一木,陽光雨露,皆能發現美感受美。

我們老祖宗留下的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人詩意棲居在大地上最好的證明,而且充滿智慧。

尤其當這些物候入詩入畫後,美感又得以昇華,從不同維度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意蘊。

從熱愛到感知再到成詩成畫,詩心又包含了多少東西暫不考慮,僅在前兩層就已缺失,可不就是心中無「意」,我只能錯過。

不過也不必遺憾,生而平凡那就厚積薄發,詩心可培養,才學能歷練,大可向古人學習。

在古代文壇,總有一些多情的詩人,能比常人提前窺探到春意,寫出詩情,又蘊含哲理。

在他們筆下,春意的先知不是自己,而是自然萬物,春來它自知。

1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宋·張栻【立春偶成】

南宋理學家張栻的這首詩,是關於立春的經典之作,甚至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

他不只感知到春氣始而建立的美好與生機,還一語道破春意誰先知的自然規律。

春到人間草木知,遠比籠統地說萬物復蘇、大地回春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也更真實可感。

彼時還處於歲暮,冰雪才開始逐漸消融。縱使那日立春,春意也不會立刻湧動到人們眼前。

但是人間草木,會在人看不到的地方提前感受到陽氣初生,默默積蓄起生命勃發的力量。

這當然是客觀規律,可張栻演繹得很靈動。一「到」一「知」,即將無情草木變得有情有味。

我們仿佛看到一草一木蠢蠢欲動,主動伸出觸角,擁抱春光,感受春光,告知人們春已到。

張栻正是受此感染而不由自主地陷入遐想,仿佛置身一江春水,過春風十裏,盡碧波蕩漾。

遠處或許還有鶯初解語,花紅柳綠,滿滿的春意頓時湧入眼前,那一刻他深感我「春天」了。

如此一來,從草木知到綠參差再到生意滿,張栻以理入詩,融情入景,對春意的捕捉如此富有層次感和動態感,同時又傳遞出內心抑制不住的欣喜與明媚。

同樣寫春到人間、草木先知,孟郊的「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 少了情理交融,略顯遜色。

司馬光的「薄寒未去臘才過,春色先知在綠波」 ,缺少綠意參差在眼前的現場體驗感。

張栻對春意的捕捉看似偶成,實則細致觀察與深刻思考才得來。草木先知,也是詩心先知。

2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蘇軾的這首詩,是寫給著名詩僧惠崇的題畫詩,對春意的捕捉比張栻還富有哲理。

雖然草木先知與水鴨先知,都比人類提前窺測到春意,但這裏面的些許差別頗為耐人尋味。

就像我們每個人對時間與物候的感知有主觀差異,植物與動物接受春光的方式也存在不同。

春到人間草木知,屬於植物的靜態變化,重在形態外觀,枯樹發芽,芳草變綠,繁花盛開。

春江水暖鴨先知,則多了水鴨這種動態生命與春江春水的深度連結,也就是哲學裏的實踐。

從文學角度看,蘇軾將水鴨人格化,就像人能感知水中冷暖,能在第一時間覺察春水變暖。

從哲學角度看,認識是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鴨子只有深度參與親身體會才知水暖。

蘇軾的高超之處,在於僅透過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圖畫,就能聯想到如此妙想與哲思。

尤其這種妙想哲思能夠行雲流水地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結合起來,水乳交融,春意盎然。

從竹林疏影裏兩三枝桃花初放,到春江綠波上水鴨嬉戲蕩漾,視覺由近及遠,層次不斷豐富。

這裏面有桃紅竹綠的色彩搭配,有草木水鴨的動靜結合,還有春江水暖的視覺觸覺相互交織。

無需直言,早春的清麗淡雅,江春的水光瀲灩,巧妙融入其中,很容易勾起人的無限想象。

結尾的蔞蒿叢生、蘆葦抽芽,順帶著將河豚從大海逆流回到江河的物候現象,巧妙勾連出來。

這不只是對春江水暖的照應,也是蔞蒿、蘆芽、菘菜與河豚烹煮的絕妙搭配,滿是江南風情,畫面更為靈動,也更符合蘇東坡從不辜負美景與美食的豁達心性。

這種動態生命的春意感知,也如晁公溯所言:藻寒魚不食,花暖蝶先知。

3

紅橋梅市曉山橫,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

坊場酒賤貧猶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賦足,經年無吏叩柴荊。

—宋·陸遊【村居書喜】

陸遊筆下的早春感知,著重一個喜字,充滿田園風情。

一喜萬物復蘇,有紅橋白塔,有梅市樊江,有曉山橫,有春水生,色彩明麗,春意盎然。

二喜鳥語花香,大地回暖,花香四溢,沁人心脾。一個「襲」字頗具張力,仿佛萬千花香分子從四面八方湧來,溢位詩行,感染到每個人。

還有天朗氣清,喜鵲無憂無慮地穿梭在芳樹叢林間,一路婉轉啼鳴,向春光的最深處飛去。

一個「喜」字,讓喜上眉梢,喜上加喜,將嗅覺與視覺交織一起,好一個鳥語花香。

三喜田園生活,縱使家貧也喝得起酒坊低廉的濁酒,盡情買醉,而農耕時又是繁忙景象。那深深的耕種泥跡,足以讓人感覺踏實又滿足。

四喜安居樂業,家家戶戶賦稅交齊,這整年都沒有催租小吏來擾人清靜,現世安穩,極好。

如此早春村居,不只有對鄉村春光的贊美、鳥語花香的感知,還有個人的田園閑情和對百姓的關心悲憫。

尤其「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將春到人間草木知和春天日暖鳥先知精彩結合。

難怪曹雪芹會將賈寶玉身邊知冷知熱的頭等丫鬟取名為襲人,總比其他丫鬟更能細致入微。

正是,「巖深花未發,春到燕先知」 ,總有一些生命早些感受到春意,成為真正的報春使者。

此時閑居山陰老家的陸遊,暫時遠離廟堂,何嘗不是「更覺城中芳意少,不如山野早知春。」

4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唐·劉方平【月夜】

這首詩同樣是寫早春村居,春氣驟暖,卻因為切入角度新穎,意趣盎然。

一則它發生在朦朧月夜,與前面幾首詩白天的春明景和相比,色調大為不同,意在靜美。

此時夜色深沈,寂靜的村莊一半被明月西斜所籠罩,另一半則沈浸在靜默無聲的夜幕裏。

這種半明半暗的光影勾勒,一改尋常寫夜月著重強調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傳統,觀察得更為細致入微,意境上更顯朦朧詩意。

越是半明半暗,若有似無,半真半幻,越易勾起人的遐想,就像那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

可正是在如此靜謐又綽約的月夜,劉方平從一聲聲蟲鳴裏感知到春意來襲,此乃亮點之二。

看慣了花紅柳綠,聽慣了鶯歌燕語,竟有人能從隔窗蟲鳴裏感知融融春意,角度實在新奇。

蟲聲新透綠窗紗,一個「新」字十分貼合立春三候裏的「二候蟄蟲始振」,也盡顯清新悅耳。

當然這少不了碧綠紗窗的相隔,過濾掉了雜音,一種新生的力量正在破土而出,透入人心。

這是無法阻擋的春意,也是敏銳多情的詩心,讓劉方平在此情此景裏,今夜偏知春氣暖。

這種偏知,比先知,多了一份篤定與倔強,甚至可以一語雙關:春蟲偏要因春暖而鳴唱,而詩人才因蟲鳴而知春暖,於是一首春的序曲從此誕生。

其實,不管先知還是偏知,都離不開一顆跳躍的詩心。

正是,花解語,蝶偏知,多情多感斷腸時。

一萬次的春和景明,都不過是我們個人的搖蕩性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