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20句富有禪意詩句,頓悟之間涅槃重生

2024-01-09國風

你是否曾留意過那一朵靜默綻放的花?它無需言語,卻以生命的姿態訴說著堅韌與絢爛。

那一片悠然自得的綠葉,不借風聲,僅憑存在,便詮釋了生命。

一個微笑,深藏包容與慈悲,勝過千言萬語;

一個眼神,流轉智慧與寧靜,足以點亮迷茫的心燈。

禪意並不遙遠,它就存在於我們身邊的尋常事物之中,只需用心感知,即可領悟其深遠內涵。

不是幡動,不是風動,是仁者心動。

困苦與煩惱,皆源自內心的波動。

當心念一轉瞬,魔障即化為菩提,頓悟之間,即是涅槃重生。

1

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宋·釋守凈【偈二十七首】

宋·釋守凈【偈二十七首】中,「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以雲水的自由無拘與鐵樹開花的罕見奇跡象征心境的寬廣與生命的可能性。如果人心能像雲水般隨緣自在,那麽即使看似不可能的事物也會在心界綻放生機,禪意即在於此:放下執著,便處處皆春。

2

已將世界等微塵,空裏浮花夢裏身。

——宋·蘇軾【北寺悟空禪師塔】

蘇軾【北寺悟空禪師塔】所言「已將世界等微塵,空裏浮花夢裏身。」詩意地傳達了禪者對世界的微觀洞察,視萬物為幻象,自我如同空中的花朵或夢境中的身影,提醒現代人應超越表象,體驗生命的虛實相生,達到內心的寧靜與超脫。

3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唐·百丈禪師【無題】

唐·百丈禪師【無題】之句「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體現了禪宗隨緣而行的智慧,一切因緣際會,無需強求;順其自然,如清風過耳、白雲飄逸,生活中的來去自如正是修行者的自在之道。

4

有欲苦不足,無欲亦無憂。

——晉·史宗【詠懷詩】

晉·史宗【詠懷詩】所述「有欲苦不足,無欲亦無憂。」揭示了欲望的痛苦本質和放下欲望後的解脫狀態。在現代社會,這啟示我們追求內在平衡,知足常樂,消除貪念,便可於內心修得一片凈土。

5

騰身轉覺三天近,舉足回看萬嶺低。

——唐·李白【別山僧】

李白【別山僧】中的「騰身轉覺三天近,舉足回看萬嶺低。」透過誇張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修行境界提升時,感覺離仙境更近,世俗煩擾仿佛盡在腳下。這鼓勵人們在生活中保持精神高度,透過內心修煉,可以轉化困境,開闊視野。

6

何須更待黃粱熟,始覺人間是夢間。

——宋·王安石【懷鐘山】

王安石【懷鐘山】詩句「何須更待黃粱熟,始覺人間是夢間。」借用黃粱美夢的典故,警示世人不必等到夢幻破滅才意識到生活的虛妄,當下的覺醒就能體悟世事如夢,從而引導人們追求真實的生命價值。

7

更安得、世味堪玩。道未立、身尤是幻。

——宋·黃裳【瑤池月】

宋·黃裳【瑤池月】中提及「更安得、世味堪玩。道未立、身尤是幻。」表達了作者對於世俗樂趣的淡然態度,並指出在道未確立之前,人的存在感也如同幻影。這句話讓我們思考,如何在紅塵俗世中保有一顆清明之心,追尋真實的自我和大道。

8

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同聽一樓鐘。

——唐·李商隱【題僧壁】

李商隱【題僧壁】中的「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同聽一樓鐘。」倘若深信佛法真理,即便歷經三世輪回,也能共享同一樓閣的鐘聲,寓意著禪意相通,不必依賴言語,只需領悟真理,即可在不同時空產生共鳴。

9

松風十裏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

——宋·釋懷深【退步·其二】

釋懷深【退步·其二】寫道「松風十裏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描繪了禪者從容面對自然,悠遊於松風明月中,以微笑和謙遜的姿態向山峰致敬。現代生活中,這句詩啟發我們學習從日常瑣碎中抽離,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借由寧靜的環境滋養心靈。

10

見是何曾是是,聞非未必非非。

——宋·張伯端【西江月·七】

張伯端【西江月·七】曰「見是何曾是是,聞非未必非非。」表達了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禪理觀念,看到的未必是真相,聽到的也未必就是謬誤。現實世界紛繁復雜,唯有透過表象直抵本源,不固執己見,方能體驗到事物的真實面貌,進而實作內心的轉化與昇華。

11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唐·王維【竹裏館】

唐·王維【竹裏館】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在寂靜無人知曉的幽深竹林中,唯有明亮的月亮與詩人相互映照。此句詩意地傳達了獨處時與自然和諧共融,以及內心世界的寧靜澄明。

即使身處繁華都市,也能如詩人在靜謐森林中般,透過觀察生活中的點滴之美,如一輪明月,感知禪意,獲得內心的平靜和自由。

12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蘇軾【後赤壁賦】

宋·蘇軾【後赤壁賦】所描繪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景象,借由山水變化揭示事物本真的道理。當外界環境改變,本質逐漸顯現,正如修行者心境歸於平淡,雜念消退,內在的真實自我得以澄清。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保持內心的高度與深度,坦然面對生活的起落,從而達到豁達與洞見。


13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唐·杜荀鶴【贈質上人】

唐·杜荀鶴【贈質上人】說「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言簡意賅地道出了超脫紅塵是非的智慧,一個不被世俗瑣事牽絆的人,在他人眼中就如同生活在無擾的世界。

減少口舌紛爭,專註於內在修持,方能在紛紛擾擾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寧靜。

14

草色人心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

——唐·杜牧【洛陽長句二首·其一】

杜牧【洛陽長句二首·其一】詩句「草色人心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以草色喻人心之淡泊,兩者共享悠閑之態,而世間的對錯、名利則在此間變得無關緊要。現代視角:當人們學會將心比作春草,不為功名利祿所累,生活便能回歸到最純凈的狀態,心靈也因此得到滋養與昇華。

15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宋·慧開禪師【頌平常心是道】

宋·慧開禪師【頌平常心是道】提及「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暗示只要內心放下憂慮與執著,每個時刻都可以成為美好的時光。

日常生活中,我們應修煉一顆平常心,不讓煩憂占據心靈,如此才能體味每一刻生活的曼妙,實作從煩惱到自在的轉變。

16

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

——唐·張祜【題杭州孤山寺】

張祜【題杭州孤山寺】中的「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表達了一種自然界的恒定和諧,無需外力作用,山自濕潤,水自幽深。當下理解:如同我們在生活中不必刻意追求,只需順應本心,即便外界風雨無常,內心仍可保有一份濕潤與深沈的寧靜。

17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宋·雷庵正受【句】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出自宋·雷庵正受的詩句,用廣袤天地間的江河月影比喻佛法普遍存在的真理。

每個人的心境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各自的月亮,當我們掃除心中的雲霧,就能看到無邊無際的廣闊天空,這正是禪宗所說的悟性與覺悟的空間。

18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惠能【菩提偈】

惠能大師在【菩提偈】中寫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強調萬物皆空,本心清凈,不染纖塵。

當我們認識到萬事萬物本質上為空,那麽外在困擾就無法沾染我們的心靈,透過內觀覺察,即可擺脫煩惱,瞬間化魔成佛。

19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宋·釋誌璇【偈五首其一】

釋誌璇【偈五首其一】詩句「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展示了動靜之間萬物互不幹擾的微妙關系。

生活中的諸多變故如同竹影掃階、月穿潭水,雖看似有所影響,但若心如止水,則一切波瀾終將歸於平靜,這也反映了禪修者洞察世事、不為所動的境界。

20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唐·王維【終南別業】

王維【終南別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生動刻畫了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即使走到水流盡頭,亦可安然坐下欣賞雲起雲湧。

無論生活遭遇何種困境或轉折,我們都應當保持從容,適應變化,相信困頓背後總有新的生機與希望升起,這是禪者看待世界並融入其中的至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