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橫渠易說】:宋明氣學【易】學的代表作

2024-03-29國風

張載畫像


【橫渠易說】,亦稱【橫渠先生易說】或【易說】,是宋代著名理學家、關學宗師——張載唯一傳世的「諸經說」著作,也是張載哲學思想體系構建的重要奠基之作。

張載(1020—1077),字子厚,學者稱橫渠先生,祖籍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少年時代落籍於鳳翔郿縣(今陜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青年時的張載慨然有誌於兵,後經範仲淹開導,勸讀【中庸】,由此走上了治學之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張載登進士第,陸續做過幾任地方官,後奉召赴京任崇文院校書、同知太常禮院,晚年歸居橫渠。張載嘗講學關中,又多與二程、邵雍、司馬光等論道於洛陽,晚年著書【正蒙】,盡究天人之奧,以明其「繼絕」之誌。

「橫渠四句」


張載精研儒家經典,兼及佛道之書,但其學問根底首在【周易】和禮,次為【論語】【孟子】。【宋史·張載傳】評價其學術體系:「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黜怪妄,辨鬼神。」 「【易】學」作為張載之學的標識,是古今學者的普遍共識。

張載一生治學可分為三個時期。初期大約自其二十一歲至四十歲的二十年間,這是他奠定學術基礎,進行思想探索的時期。其中,二十一歲至三十歲左右是探索的第一階段,包括在「六經」及佛老之間的徘徊與抉擇;三十歲至四十歲則是探索的第二階段,是其回歸「六經」之後的首次系統研究。四十歲至五十歲是張載治學中期,是其思想的形成期。五十歲之後,其思想趨於成熟,為治學的後期。

【橫渠易說】是張載治學早中期詮釋【周易】的哲學著作。其主要內容,應該形成於張載三十歲至五十歲之間,後有所增益、修訂。其編撰成稿,或在張載欲著【正蒙】時(張載五十一歲退居橫渠後,開始撰寫【正蒙】)。其成書,則或在張載去世後,出自門人之手。書中保留了張載思想的階段性認識和後期思想部份原型,具有奠基性與過渡性的特征。


【橫渠易說校註】,[宋]張載 撰 劉泉 校註

【橫渠易說】的主要思想

(一)【橫渠易說】的基本觀念

宋代諸儒適應時代的需求,以銳意革新、敢於擔當的精神,使儒學的內在光輝得以重新煥發,並服務於人們的現實生活。張載在時代的洪流中,亦完成了對漢唐經學的義理化變革和對北宋理學的哲學化建構。【橫渠易說】是張載解讀【周易】的著作,也是其構建理學的基本文獻。 張載研讀【周易】不側重於撰著成書,而是隨義理以闡發己見。因此,【橫渠易說】有不同於漢唐註疏的詮釋主旨,即彰顯義理、天人合一、辯辟佛老三個方面。

張載認為【周易】經傳是聖人所作,是天人之書,是君子之書,非蔔筮之書。【周易】是聖人為世人所撰寫的「法律之書」,目的在於「使人知所向避」。張載提出兩種聖人史觀:一是立法通變以抵運數,一是取義契象以足民用,強調社會的穩定與生活的質素。

(二)【橫渠易說】的象數與義理

在【易】例上,張載繼承了王、孔的象數、義理並兼的傳統,但更側重義理闡發,並根據自己的理論要求有所創新。 張載重視以義理和道德解【易】,以及【周易】與其他經典的匯通,強調以心解【易】與闡發新意。 張載主要從剛柔說、取象說、爻位說三個方面物件數【易】例有所繼承與發展;從義兼象數、以德解卦、援經解【易】、以史解【易】、以心解【易】五個方面對【周易】進行了義理詮釋。

(三)【橫渠易說】的天人哲學

哲學思想方面,【橫渠易說】主要對兩個核心問題及其範疇進行了詮釋:一是太極、兩儀的內涵及兩者的關系, 一是如何實作「天人合一」。第一個問題所衍生出的是關於「天道」的理論,第二個問題所衍生出來的是關於「心性」 的理論。

在「天道論」方面,張載認為天不只是「蒼蒼之形」,天的核心在【周易】中是「太極」。但是,「太極」一詞並不能充分代表天的全部含義,所以張載引入了「太虛」來闡述天的實質。從太極到太虛,既是張載對漢唐以來「氣化之天」的批評,也是對先秦「天參」思想的回歸和提升。在這一過程中,張載對氣和氣化之道有很細致的分析,並提出了極具特色的神論與化論。

【橫渠易說】的人道論則表現在心性論和工夫論兩個層面。其心性論以天道論為根源,在結構和內涵上均具有相似性。張載將性分為無對待的、至善的「天地之性」,與有對待的、善惡混雜的「氣質之性」。「天地之性」是萬物成「象」之前的先天之性,「氣質之性」是萬物成「形」而後的後天之性。張載的性論,是對包括了物性和人性在內的萬物生成的共同根源的詮釋。在【橫渠易說】中,張載對「心所從來」以及心的結構的探求,對窮理與盡性及其關系的辨析,對天能與人謀及其關系的詮釋,均體現了張載的理性取向與成性主旨,以及從認知與實踐雙重路徑對「天人合一」這一問題的求索。張載求索的結果,最終體現為具有多種形態的工夫論。其工夫論主要以「陰陽之道」為天道基礎,以「仁智成聖」為人道指向。人道本於天道,而又區別於天道,這是張載「天人合一」思想的兩個最基本的前提。

【張載集】(理學叢書)


【橫渠易說】的學術史意義

【橫渠易說】的學術史意義,主要表現在張載思想的形成和理學史地位兩個方面。

(一)【橫渠易說】與張載思想的形成

從【橫渠易說】到【正蒙】,代表著張載思想的逐漸形成與成熟。據學者統計,【正蒙】約有100余條4000余字與【橫渠易說】相同,約占了【正蒙】四分之一。【橫渠易說】與【正蒙】在文本上的關聯只是一種外在形式,真正決定二者關聯性的是其核心命題與核心範疇上的承接與延續關系。 【橫渠易說】的文字和思想,是【正蒙】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源頭。 然而,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橫渠易說】的文字相對粗糙,思想的片段性突出。【正蒙】則是張載精選「諸經說」 等著作,在補充修訂的基礎上,精心構造的體系化的哲學著作。其文字更為凝練、齊整,思想的表述上更具完整性和體系性。

在張載的哲學體系中,【周易】是核心文獻,以【橫渠易說】為基,結合【正蒙】,是研究張載【易】學的主要途徑;以張載【易】學為入手,則是研究張載哲學的根本所在。

【正蒙釋 正蒙輯釋】(張載文獻整理與關學研究叢書)


(二)【橫渠易說】的學術影響

在理學史上,【橫渠易說】與【程氏易傳】並稱為理學【易】著的代表,其亦被單獨稱作氣學【易】學的代表。 後世學者,除了其弟子呂大臨、李復外,尚有程頤、朱震、朱熹、王夫之等受到張載【易】學思想的影響。

總之,【橫渠易說】是張載治學的奠基之作,從【橫渠易說】到【正蒙】,是張載【易】學、哲學體系逐漸建構完備的過程。張載【易】學及其哲學則為宋明理學以及後來的中國文化,開創了諸多具有源發性的命題,影響至今,是學術價值較高且非常值得研究的一部哲學著作。


【橫渠易說校註】(易學典籍選刊)

[宋]張載 撰 劉泉 校註

繁體豎排

978-7-101-16437-4

32開 平裝

62.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校註以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徐必達輯刻【合刻周張兩先生全書】卷九至十一【易說】為底本,以明嘉靖十七年(1538)呂柟刻本【橫渠先生易說】、萬歷四十六年(1618)沈自彰【張子全書】所收【橫渠先生易說】等為對校本,以【易說】清代其他版本、宋代集註類【易】著及【張載集】等今人整理本為參校本加以點校,對【易說】中的疑難字詞、概念範疇等作了簡明的註釋、分析和按斷,另有張載傳記、書目序跋、歷代評議等文獻收作附錄。

整理者簡介

劉泉,1987年生,陜西乾縣人,現為陜西師範大學教師。研究方向為張載與中國哲學、【易】學與中國美學。著有【張載著作考論與思想研究】【張載思想講演錄】【關學導語】,點校【李因篤集】等。

內頁欣賞

(統籌:一北;編輯: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