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每個人都是一堆碎片的集合體

2024-06-27國風

01

伊能靜說,網上有人把她很多年前的訪談內容剪出來,然後批判她。伊能靜說,難道我不成長嗎?

作家李娟說,自己一點都不喜歡【我的阿勒泰】,那是一段很不願回憶的時期,不喜歡那時的自己。

我是在五年前讀的李娟,立刻被她吸引。

李娟的書依然在熱賣,但是她自己卻不喜歡。

每個人都是動態的,是跟環境不斷互動獲得成長的,一個人某時某地做過的事說過的話,和現在的思想絕不能等同起來。

有的變化是從他人的視角觀察到的,有的變化只有自己知道。

過去喜歡過的人,換到現在,大概連看都看不不上了。

過去覺得特好看的書,現在覺得簡直幼稚不堪。

過去寫的東西,現在拿出來閱讀,唉,天吶,就這水平。

成長過的人有個特點,就是對過去的自己不認可。

是過去的自己太菜了麽?

不是。

是你現在變強了。

當一個人變強了的後,就自然握有審視過去的視角和尺度。

覺得當時為什麽不這麽做呢,這麽做就跳出來了嘛,不至於搞得那麽為難。

可是在當時的情境下,你就只能是「那麽做」。

02

每個人都是一堆碎片的集合體。

隨著時間的流逝,經歷的增多,思考的拓展,慢慢一點一點地將自我拼補得比過去大一些、完整一些。

曾經信誓旦旦的東西,有一天會動搖,過去言之鑿鑿的東西,有一天會自動瓦解。

這就是人。

一個作者否定自己過去的作品,非常正常。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在過去表達過的觀點,有一天也會變。

假如我後來又表達了相反的觀點,語氣跟過去一樣堅定,並且也能拿出一二三點來論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我說我不喜歡吃泡面,但是有段時間我總是吃泡面,還挺饞泡面的,這也是正常的。

我以前很不喜歡武誌紅,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對他的觀感發生了變化,於是買了他好些本書。

也沒人跟我科普過他的任何好,但是我就是自然發生了變化。

有一天我突然覺得月亮是方的,估計也能找出一二三四點來支撐「月亮是方的」這個事實。

03

多年前,我遇到過這樣的事。

就這人本來是信這個宗教的,信了好些年很虔誠,有一天居然改信別的宗教了。

當時我就百思不得其解,心說這不是很大很嚴肅的事麽,怎麽能跨這麽大一界?

後來就自然而然明白了。

今天一個人跟我說,她(朋友)自己明明說一定會去一定會去的,怎麽就反悔了呢!她這人怎麽這樣?

我說,咱自己就沒反悔過,就沒說話不算話過?

04

我們永遠都不能用一個碎片來論斷一個人。

有人問:字如其人,這個說法準麽?一個人寫的字如何是不是能代表這個人的人格,甚至是品德?

我說不能,那只是反映出一個人身上很小很小的面向。

比如從運筆力度可以看出這個人的一小部份個性特點,但根本不足以評判這個人的道德修養,和人品之間更是扯不上任何關系。

如果能,那麽趙佶是書法家,秦檜也是書法家,這又怎麽解釋咧?

05

一個人長得很好看,衣品很好,也只是一個面向,不能說明這人的道德情操以及學識涵養。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光環效應」,指以一個面向去推導所有的面向。

比如你覺得這個人長相真好,然後推測這個人一定很會生活,很有情調,說不定炒菜也很好吃。

其實,後面幾點跟長相之間一定關聯都沒有,但是人喜歡去做這樣的關聯。

不過,根據每個人都是動態變化這個規律來看,或許這人現在不具備生活情調,以後也許會變得有情調。

只是一個人的人品(主導人格)一般不會有大的變化,會貫穿一生。

我們從一個小小的中心開始,一點一點地拼湊起今天的模樣。

核心小結:

①人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有的變化別人知道,有的變化只有自己知道,每個人都是透過和環境的互動獲得成長。

②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堆面向,像碎片,每個碎片都不足以論斷這個人。

何向群,寧波向群心理工作室創辦人,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專家庫成員,多篇文章發表國家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