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王陽明留給後人關於「心靜」的兩大法寶

2024-03-13國風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哲學家們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一類是如柏拉圖般四處奔波,向各種人和物請教、傳播思想的學者;而另一類,如中國理學的大師們,特別是王陽明,他們更偏愛靜思,從內心深處探尋真理。

我們都深知,讓一顆長期忙碌的心靜下來並非易事。

因此, 靜坐成為了一種獨特的修行方式。

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一個遠離外界幹擾、寧靜的場所,這樣才能更容易進入靜心的狀態。

其次,調整身體的姿勢,選擇適合自己的靜坐方式。無論是盤坐還是立坐,都應確保雙手平放、背部挺直、全身放松。王陽明的心學便是以這種方式來實踐的。

調整呼吸,避免用口呼吸,僅用鼻子呼吸,同時默數呼吸的次數,使呼吸逐漸平穩。

完成這些準備後,王陽明指出:

教導人們學習,不應拘泥於一種方法。初學者往往心猿意馬,思緒紛亂,大部份的思考都偏向於私欲。因此,應先教導他們靜坐,使心思安定下來。

長時間地僅僅保持心靜如止水,像枯木死灰一樣,也是無用的。必須進一步教導他們自我反省並克服私欲……

將好色、貪財、貪圖名聲等私欲,一一搜尋出來……一旦有私欲的苗頭出現,就立即克服,毫不留情,不能姑息縱容。

王陽明提倡的靜坐包含兩個步驟。

第一步是「息思慮」,即讓自己的心進入空寂的狀態。

雖然沒有具體的口訣可念,但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陰陽變易」「貴和尚中」「知行合一」等理念,都可以作為引導心靈平靜的工具。在默念這些理念時,要持續不斷,以此替代雜亂的思緒。

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心自然會變得平靜。

僅僅停留在這一步是不夠的, 還需進入第二步「省察克治」。

首先要審視自己的內心,找出哪些是私欲。良知會清晰地告訴你答案:好色、貪財、貪圖名聲都是私欲。要克服這些私欲。以前有這些私欲並不可怕,現在就要堅決消除它們,毫不留情,絕不姑息。我們不能總是盯著這些私欲不放,還要思考天理。堯舜的崇高品德,仁、義、禮、智、良知,這些都是天理。

在腦海中不斷回想這些畫面,久而久之,心胸自然會變得博大無私,充滿浩然之氣。其中的奧妙,只有真正實踐的人才能深刻體會。

大多數講解心學「靜坐」的人都止步於此。

他們認為靜坐就是這兩個步驟,而王陽明則認為,在這兩個步驟中,必須有兩件法寶作為保障,否則,靜坐可能會變得空洞無物,甚至毫無益處。

這兩件法寶就是「誠意」和「謹獨」。

誠意,就是端正念頭,誠實地按照良知給出的答案去行動。當一個念頭產生時,良知自然會判斷其好壞。好的念頭就保留,壞的念頭就消除,這就是誠意。

王陽明說,誠意就像「喜歡美好的事物,厭惡醜惡的事物」一樣自然。雖然聽起來簡單,但真正做到卻非常困難。例如,雖然我們知道不義之財是壞的,但有時卻抵擋不住誘惑去獲取。一旦我們做出這樣的選擇,就不再是「好善惡惡」的心了。因此,王陽明大力提倡「誠意」:

只有天下最大的誠意,才能確立天下最大的根本。

在靜坐中,當我們發現一個私欲,就應該立即消除它,這就是誠意。如果我們發現私欲卻姑息它,甚至不想消除它,那就不是誠意了。這樣,我們的靜坐也就失去了意義。

謹獨,也就是慎獨,原意是指在獨處時也要註重自己的行為,嚴於自律。在我們靜坐時,就是謹獨的時刻。在王陽明看來,謹獨實際上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包含了許多要素。王陽明說,在靜坐時,我們只要將這些要素一一列出並實踐,就是謹獨了。

要分析自己的內心,找出自己有哪些私欲;

要設定目標,透過什麽方法來消除這些私欲;

要有信心,堅信自己能夠消除這些私欲;

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在消除私欲的過程中不為消除而消除,更不能抱有消除私欲的目的,否則就會產生新的私欲;

還要透過學習來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是否真的消除了私欲。

專業祈福平台

加威辛 yyjy8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