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龔華:千年窯火在當代升騰

2024-04-16國風

本文轉自: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王添藝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瓷器承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與審美追求。在工業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仍有一批中國工匠無懼煩瑣、精益求精,堅守著傳統手工技藝的智慧與溫度,讓千年窯火在當代延續、升騰。龔華就是其中之一。

打通瓷藝有宋以來的「任督二脈」

「總得有人去下這個功夫。我們把傳統的手藝吃透了,其他人參考的時候就能少走些彎路。這是老祖宗給所有後代的文化饋贈,不能丟!」龔華說。

在江西景德鎮,有一座規模不大的傳統柴窯,每年只燒窯兩三次,卻能將自宋代至民國時期的景德鎮名瓷生產工藝和材料配方悉數還原,是許多博物館和藏家保護性瓷器文物復刻的指定窯廠,宛如「掃地僧」守護著千年瓷藝的智慧和文脈,深藏功與名。

這座窯廠是龔華窯,它的創立者是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百花杯」「金鳳凰」等工藝美術類大獎金獎得主龔華。

時至今日,龔華在研究、套用古法手工制瓷工藝的道路上已經走了近40年。1987年,景德鎮進行城市改造,挖掘出土大量禦窯瓷片。這讓當時已經從業10年的龔華猛然意識到傳統工藝對「美」的絕妙塑造。「瓷器的溫度就是手工的溫度,我們應該向歷史去探索、去實踐。」於是,龔華一頭紮進古法瓷藝之海。

「有很多關於傳統瓷器工藝的記載、著述,但要把它們變成實物就必須用笨辦法、下苦功夫,從原材料的制配、瓷坯成型、繪制到柴窯燒成,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反復試驗。」20世紀90年代初,龔華用3年多的時間研究破解了宣德青花的工藝「密碼」。90年代中後期,龔華又用5年的時間完成了成化瓷的工藝復原。連續15年,龔華每年兩次拜訪忘年交、「天民樓」主人葛師科,上手觀摩研究400余件元青花、明清官窯珍藏,充分探討和研究了宋代至清乾隆時期的瓷藝流變。

蘊養於景德鎮這座「千年瓷都」,龔華研究古法瓷藝有著天然的地緣優勢,在業界和管理部門的支持下,龔華等瓷藝家將一些近乎失傳的制瓷工藝復原重現。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條路走得很寂寞,甚至許多窯口一天的產量比龔華窯一年的產量都多。可無論市場如何起伏,龔華都沒有放棄在這條傳承之路上奔走。「景德鎮有一批匠人在堅守,未來我們也會堅持走下去。」他說。

▲龔華和他制作的瓷器 受訪者供圖

「通古」——與得「道」之匠對話

古人雲,「窮原竟委」「入古出新」。這與龔華在打通有宋以來瓷藝發展脈絡後的感悟相一致。「瓷器的每一步探索都有古可依、有法可循,在‘吃透’傳統的基礎上突破才是真正的創新,這也是中國瓷器一脈相承的發展路徑。」龔華說。

「技近乎道。」龔華認為,「通古」的過程就像與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得「道」之匠對話,進入他們的視角思考、連通他們審美與情感,也只有這樣才能還原他們的技術、感受他們的智慧。

在龔華的講解中,古人對瓷藝的探索是那麽鮮活有趣——

「湖田窯是宋元時期景德鎮最負盛名的窯場,出產的青白瓷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質地溫潤如玉。據傳,出於對青白瓷的喜愛,宋真宗趙恒便將自己的年號‘景德’賜名於青白瓷的產地,景德鎮由此得名。」

「漢唐時期景德鎮的原始陶瓷用釉由水稻稭稈燒灰陳腐後配置而成,因含有大量鐵元素,所以燒制出的陶瓷釉色為醬色。古人不斷地探索制瓷材料,在某個春天,工匠突發奇想,用景德鎮漫山遍野旺盛生長的蕨類植物鳳尾草替代之前的配釉輔料,於是,清透、素雅的青白瓷就誕生了。這種植物材料是瓷器釉面潤澤如玉的關鍵,並且是現代化的電、氣窯器材難以掌控的,只有傳統的柴窯才能駕馭。」

「再比如,宋朝時瓷器泥坯還是單一的瓷石配方,可塑性強但不耐高溫,燒制時窯溫不能超過1200攝氏度。在探索中,古人發現了可塑性不及但更耐高溫的高嶺土。於是,在元明時期大放異彩的‘二元配方法’誕生了,領先歐洲近千年……」

一講起制瓷,平日賴恩靜少言的龔華滔滔不絕,且毫無保留。他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視作「公共財產」,和研究標本一起捐獻給了首都博物館。他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入古」「通古」,「汲古開今」。

讓專家「打眼」的國寶「分身」

龔華窯轟動業內的開端,是一次國寶級文物的復刻生產。

2008年,龔華窯受北京市文物局立項委托,對首都博物館館藏的10余件明清陶瓷文物進行保護性復刻,其中包括世界罕見的成化鬥彩瓷器——明成化鬥彩葡萄紋杯,和記錄了清代道光年間景德鎮建制分布的青花禦窯廠圖瓷板。

龔華說:「這些文物很多是孤本,出於文物保護和研究的需要對它們進行復制,以便更好地展陳、交流。」

美術設計領域有句行話:「出樣容易,跟樣難。」比起沿用古法創作,文物復刻更加考驗生產者的技術水平。文物最大的價值是史證,每一處易被忽略的細節都可能蘊藏著重要的文物資訊,為此,龔華和團隊成員經過大半年的精細打磨,數次往返校對,投入海量心血。

「需要把自己真正投入古人創作瓷器時的場景,感受古人在制作這件作品時的心理活動。」龔華說,每次畫坯都需要極高的專註,有時還要屏住呼吸體會古人畫線時的韻律節奏。最終,龔華窯實作了足以亂真的完美復制,連細微折痕等「缺憾中的完美」都與原作無二,透著手工藝瑰寶的靈動可愛,甚至讓負責驗收的專家都「打眼」恍惚,一時分不清真假。

近年來,龔華在遵循古法的基礎上,不斷嘗試將傳統工藝套用於適合現代生活場景的創作生產中。「讓不同消費能力的購買者都能在品香茗、賞文玩的同時觸摸歷史。」龔華發現,如同雍正時期對宋瓷延續氣韻又別出心裁的仿制,當代所提倡的「守正創新」本身就是中華瓷藝的發展規律。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假期,景德鎮3天接待遊客55.85萬人次;在景德鎮的制瓷工坊內,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從傳統工藝中汲取能量。這些都讓龔華深感欣慰、自豪。「這就是景德鎮的靈魂所在。」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