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點,在閉館音樂裏,還有人對著尹代波作品【慶典·人民廣場】前後左右,拍個不停:「只能拍回去,再好好數數這裏面出現了多少人。」
距離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雕塑作品展開幕已經過去一個多禮拜,觀展人氣越來越高。
從浙江美術館1樓逛到4樓,整整343件雕塑作品,並沒讓人有眼花繚亂之感,展品的高低、大小、疏密都經過了巧妙組合,相對統一又富有變化。
「本次展覽的亮點,就是利用了很多不一樣的展台,對不同內容、形式、藝術語言的作品進行了選擇性的擺放。每個展廳都有不一樣的動線,觀眾可以自由盡情地穿梭在雕塑藝術走廊之中。」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王敏傑介紹。
在全國美展雕塑作品展中,創作者們追溯歷史,將歷史人物與當代生活相連線、解讀的同時,也聚焦日常生活,將生活場景細節融入作品之中。許多展品不僅植根於東方情懷,還對西方雕塑語言進行創造性轉化。
「藝術家們對於雕塑語言、材質的探索,對新的生命體驗的挖掘,使得整個展覽呈現出多元化的氣象。」王敏傑發現。
而這種「多元化」的具體表現,則是不同的人,都能在同一個展覽中找到了自己的回憶——
退休的大嬸看到【相簿】想起小時候:「鉛筆兩分錢一根,如果帶個橡皮頭就要三分錢,我很想買一根,但媽媽不同意。當時的一分錢也是錢,不是想買就能買。」
帶著孩子的媽媽看到【孕育】想起了懷孕的那段日子:「我懷孕的時候,也像她那樣穿著這種裙子,雕塑的肚子那裏剛好是樹的年輪,年輪本身就是生命的象征。」
暑假來遊玩的大學生看到【我們·梳洗】紛紛拍照發給朋友:「這不就是我們早八?趕著上課,眼睛沒睜開牙刷就已經塞進去了。」
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們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活,也找到了展覽打卡的N種姿勢。
抱娃打卡的帥爸爸
劉元捷的作品【帥爸爸】很吸眼球,大背頭,無框眼鏡,工裝背心,登山長靴,一身彰顯健身成果的肌肉線條……這位走路帶風的「帥爸爸」,其實最引人註目的是「壁掛」在前胸後背上的兩個人類幼崽。
有老杭州犯起嘀咕:「我們那年代,小孩麽,都是女人家帶的。現在才有這樣的爸爸吧?」
話音剛落,便有一位年輕爸爸帶著6月大的孩子,興奮地在雕像面前,擺出同款姿勢,讓媽媽拍下來。
90後阿凱和霹靂,今年1月迎來了小家的新成員。作為新晉的辣媽、奶爸,只要一有空,兩人便系上嬰兒背帶——出門「遛娃」。
前陣子,霹靂刷到薦展,一家三口便直奔浙江美術館,一進展廳就撞見【帥爸爸】。阿凱的驚喜溢於言表,「早知道有這麽一件作品,我就提前穿得和他一樣,發型也再抓抓。」
沒關系,造型不夠,神態來湊。
戴著黑框眼鏡的阿凱,很自然地擺出了跟雕塑中的帥爸爸一樣的身姿,左腳站定,右手插兜,目視前方,孩子在他懷中笑得開心。霹靂趕忙各角度拍了好幾張。
透過人物造型反映時代變化的雕塑還有很多,有身穿「CHINA」衛衣凸顯【我來自中國】的青年男子,有拿著滑板神色張揚的【國潮少年】,有穿著球服挑著扁擔拿著獎杯的【村超——神射手】……
就像【帥爸爸】作者劉元捷說的那樣,除了關註革命人物或者歷史人物,創作者們也正在深入當下,關註現實主義題材,嘗試展現新時代的生活和人物風貌。
同樣是帶孩子,身為爸爸的陳剛,從日常的生活場景出發,創作了作品【接送線】。
「一開始我想創作的是敘事龐大的類別題材,但後來改變了思路,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出發,從生活的小場景切入,來反映當下的社會生活。」
【接送線】中,冒雨接娃的家長們,有各行各業的上班族,也有退休的爺爺奶奶:「在很多行業耕耘奉獻的中堅力量,他們所取得的成績和家庭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除了學生、老師、家長之外,陳剛還在作品最右側做了一個拿著指示牌的「誌願者」。
「這個誌願者其實也是來值勤的家長,每個人都為大眾盡一份力,這也是我們的日常。」陳剛說。
朝著50後微笑的15後
【百年巨匠】【1972年2月21日·中南海】【延河早春】【新征程·1933】……展覽中,不乏承載著歷史厚重,繼往開來的作品,其中暗含著宏大的時代背景和動人的細節故事。
一群10後甚至15後的小朋友,他們的看展方式別具一格——舉著智能手錶,靈活地穿梭在各個作品之間,拍下自己喜歡的作品,觀察角度也非常清奇。
「媽媽,這個雕塑好像有問題。」站在【烈火騎士——龍麻子】面前,呂梓童指著「龍麻子」的臉。只見「龍麻子」坐在摩托車上,背著一筐消防器具,右手高舉一個瓶子,正在往頭上倒。
媽媽錢巧英左看右看,仍然不解:問題出在哪裏?「你看‘龍麻子’的汗,不是透明的,而是棕色的,好奇怪。」
錢巧英用手機搜尋「龍麻子」:2022年8月,重慶北碚區發生山火,來成都學習救援知識的摩托騎手「龍麻子」不顧個人安危,奔赴火場提供物資。一張照片中,滿臉通紅的「龍麻子」正拿著一瓶礦泉水往頭上澆,臉上淌下來的水已經變成了微微黃褐色。
「他一路奔波,臉上淌下來的汗水混合了身上的煙塵,這是他努力滅火的證明。」錢巧英向孩子解釋道。
透過雕塑,孩子們正在用更多的視角,填充的小小世界,對他們而言,這或許是一堂特殊的美育課、歷史課,給他們開啟一扇扇新的大門。
那遇到與他們熟悉的時代相距甚遠的雕塑,15後的視角又當如何?
站在【我的父親母親1983-2023】前,面對穿著軍裝的中年女性雕塑,梓童的第一個反應,是沖著她笑。
「為什麽要沖著她笑?你知道這個阿姨是誰嗎?」錢巧英問。
「不知道。」梓童笑嘻嘻地說,「我只是覺得,我越朝這個雕像笑,她對我笑得也越多了。」
猜出雕塑資訊的場外球迷
開展後,在「自來水」流量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湧入浙江美術館。年輕人喜歡線上上分享看展所得,展示有共鳴的展品,與網友進行討論、互動。
嶽艷娜作品【時間系列作品之西西弗斯】刷屏小紅書。作品中,巨大的鐘表被西西弗斯推向山頂,又滾落下來,這個過程不斷反復、永無止境的重復。
這件體現人與時間關系的雕塑,引發了熱議,也成為浙江美術館四樓最具人氣的雕塑作品。無論何時,裏三層外三層的年輕觀眾都圍在雕塑面前,舉起手機,屏息等待巨大鐘表滾落下來的一刻。
「這不就是現在的‘卷’嗎?看到這個作品,我情不自禁地想哭。」有網友留言道。
從社交平台被吸引來打卡的小袁和小明,花了一個下午,轉完了整個展覽。談及印象最深刻的展品,小袁點名了展館一樓張亞敏的【百舸爭流】。
交通高峰時期,騎著電瓶車的外賣小哥,騎著共享單車的普通打工人,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非機動車形成了流動的車潮,這就是【百舸爭流】。
這讓在上海實習過的小袁深有感觸:「我感覺作者描繪的是大城市,到了早晚高峰,大家為了生活,爭相前進的狀態。」
因觸動現實感受,而引發大家駐足的雕塑還有很多,比如展館三樓馮悅的【我們·梳洗】抓住了女大學生宿舍洗手池梳洗的神態,女生紛紛拍照:「這不就是我們宿舍,連肥皂盒長得都差不多。」
作品【體育場】則「硬控」了不少男生,看到綠油油的草坪,他們走不動道,遠拍近拍,將上下左右都拍了個仔細。
熱愛運動的朋友小王,收到作品【體育場】的現場圖後,微信回復:「這是2006年世界杯決賽,你在哪裏看到的?我也想看看。」
光憑一張照片,他怎麽就知道是世界杯決賽?
小王圈出左下角一藍一白兩個正在「纏鬥」的球員:「白色球衣是施丹,藍色球衣是皮耶羅,當時施丹頭頂馬特拉齊被紅牌罰下,成為了2006年世界杯決賽的關鍵轉折點。」
這件作品還有一個小彩蛋,在小王的指點下才找到,作品中還有一個帶白帽穿淡藍色球衣的男子,球衣上的縮寫為「W.JN」。「意大利人和法國人哪有叫什麽JN的?」這個「JN」,剛好對上了作者吳建楠的拼音首字母。
小王好不得意:「找個有空的時間,我得自己過來打個卡。」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