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的機遇走進了浦東美術館,走進了曾梵誌的畫展。
曾梵誌,1964年出生於武漢,80年代開始繪畫生涯,被認為是當今最有影響力的在世畫家之一,作品頻頻在世界各地展出。這次參展作品六十余幅,90年代的「面具系列」,2000年以後創作的「抽象風景系列」,還有第一次展出的「閃爍繪畫」(畫面的光、骨骼與樹木以一種驚人的技巧被描繪出來),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曾梵誌
牛舞之二 1988
木材拼貼布面油畫
110.8 x 89.5 cm
這是藝術家唯一一件在綜合媒介上完成的作品,以木板在畫布表面進行拼貼。這件作品創作時,中國各地正湧現著前衛藝術思潮,藝術家們紛紛嘗試以更新的觀念進行創作,【牛舞之二】便是在這個背景下的一次實驗。畫面完全超越客觀,純粹由大塊面的色彩和線條構成。
肖像 1989 布面油畫
90✕70.3cm
理發 1989. 布面油畫
84✕55.5cm
強強 1989
布面油畫
81 x 71 cm
這是早期人物肖像中非常獨特的一件作品。繪畫方式近似於速寫,身著紅色上衣的人物仿佛融於同色背景中,但又被寥寥幾筆勾勒出身體輪廓。用筆用色雖極度簡潔,卻又準確展現出人物的神韻。
人體 1989 布面油畫
75✕55cm
歡笑的貝克寧
1989 木板油畫
74.5 x 58.5 cm
這是藝術家探索色彩表現力的首批創作之一,筆觸大膽且充滿激情,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手部的描繪上:左手與手臂的界限被完全抽象的筆觸所模糊,使觀者的視覺焦點集中於強烈、扭轉的油彩痕跡。這種獨特的筆觸表現力同樣離不開色彩的成就,他在畫面中大量使用的亮白色與鮮紅構成強烈對比,仿佛不受人物輪廓的限制而成為一種獨立的存在。
人體 1989 布面油畫
72✕54cm
黃昏 1989 布面油畫 80✕100 cm
憂郁的人 1990
布面油畫 110 x 90 cm
作為早期實踐之中的代表作,藝術家透過這件作品找到後來很多肖像作品的創作方法。在描摹方式上,這件作品大量使用刮刀,以抽象筆觸呈現具象造型,準確捕捉到了人物的內心情緒;在構圖方式上,既有一種敘事性情境,又極其克制。而這幅作品的模特與【歡笑的貝克寧】為同一人,創作時間則相隔一年,二者相較就能發現藝術家在這段時間內創作風格的演變。
黃昏之二 1993
布面油畫 180 x 200 cm
這件作品在主題和畫面結構上近似於四年前的作品【黃昏】,因而沿用了舊題,命名為【黃昏之二】。這二者都描繪了傍晚的武漢街頭。不同的是,【黃昏】是實景寫生,而【黃昏之二】則是把記憶中的情景和身邊的人物合成一個全新構圖。左側地面上的煙霧、玻璃渣等,都提煉自當時武漢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息與市井一角。成長經驗中的諸多場景就這樣成為藝術家記憶的碎片,並不斷閃現在他日後的諸多創作中。即便在其後的抽象作品中,他有時也會在錯綜復雜的線條深處隱藏一些來自傳說或老電影之中的人物,並以一種相當主觀的方式去想象和刻畫他們。
肖像 2004布面油畫
200x150 cm
這是"面具系列"的最後一件創作,也是藝術家的自畫像。人物臉上的面具在此時已被摘下,但卻仍保持一種介於木然和深不可測之間的表情;他不再被歸為那個時代的"都市群體",而是被作為一個獨特個體來刻畫。畫面中的人物和木馬擁有不同方向的投影,烘托出矛盾怪誕但又安寧天真的氣圍;人物的紅色外套凸顯在深灰色的背景前,肘部、背部、衣角等位置又緩以反差強烈的藍綠色,這種用對比來突出色彩的方式後續被藝術家
面具系列1995 第11不油畫,
180✕150cm
1993年他搬到北京,一年後"面具系列"的主題就出現了。在這些作品中,藝術家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著大城市的人群,也表達出其個體意識與社會身份之間的矛盾。這個系列的誕生時間恰逢他被國際藝術界關註的開始,這一主題性創作也持續了近十年。直至2004年,他以一幅讓人印象深刻的、繪有玩具木馬的"面具"作品【肖像】,正式告別了這一階段。
面具系列1995—9號
布面油畫 149✕129.4cm
面具系列1995第7號
1995 布面油畫
150 x 130 cm
"面具系列"的創作靈感來源於藝術家搬北京之後的個人體驗。彼時也正是時尚雜誌開始風靡中國的時期,這一系列中的很多人物造型都因此得到靈感。1995年,"面具系列"的技法經過最初的探索階段已日臻成熟,構圖變得更為嚴謹,各種元素嚴絲合縫地組合在畫面上。這幅作品就代表了其中的一個方向:在主要人物上方,出現了形似舞台燈光的圓形光圈,顯示出強烈的戲劇性和夢幻感。
面具系列1995第14號
1995布面油畫
200 x 180 cm
這件作品的構圖和情境延續了1994年"面具系列"之中的一條線索:畫面中的兩人並肩分享同一座位並咧嘴而笑,人物主體被細細描摹,但沒有任何光線與透視。畫面背景中濃郁的黃色,已完全異於此前常用的中間色調,而是更貼近1996年以及之後的創作。這些因素都使這件作品具有承前啟後的代表性意義。它曾於1995年在德國漢堡國際文化中心展出,是首批亮相歐美藝壇的"面具系列"之一。
我 2003
布面油畫150 x 450 cm
與鄰近的【抽象風景﹣無題】(2002)相比,這件作品展示了藝術家在同時期的另一個實驗方向。畫面中的人臉如同熒幕中的定格特寫,其上又被藝術家所獨創的螺旋式筆觸所覆蓋。這些螺旋形線條在這組三聯畫中從左往右漸次密集,在使人物客觀形象愈發抽象的過程中,也使得藝術家主觀情緒的外化愈發明顯。
抽象風景﹣無提2002
布面油畫 215 x 280 cm
這件作品創作於"面具系列"的尾聲階段,是藝術家進入轉型期的實驗。畫面中的線條靈感來自於書法和觀察自然的收獲,筆觸和質感均體現出中國傳統美學的意境。這些嘗試最初是無意識和直覺的產物,而"抽象風景系列"此後就逐漸在這個基礎上生長和發展了起來。
抽象風景﹣江山如此多嬌之二 2006 布面油畫
而略早些時候,藝術家曾開啟另外兩組更為抽象的創作,開始將中國傳統繪畫的一些元素運用到油畫創作中。一組作品用封閉回環的繁復曲線勾勒出人的面孔;另一組則用錯綜復雜的長線條布滿一些影像的表面,這些影像有的來自其生活,有的出自其想象,間或還有一些即興選擇的人物閃現其中,而它們皆是為了探索線條在空間中的力量及其所暗示的戲劇性效果。
這些早期畫作體現出一種強烈的獨創性,使藝術家栩栩如生的記憶與我們那不可捉摸的意識世界奇妙交融到了一起。在十多年的時間裏,藝術家就這樣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繪畫之路,使之洋溢著生命力並延展向無限的可能。
抽象風景﹣江山如此多嬌之四
2006 布面油畫
150 x 200 cm
抽象風景﹣夜 2005
布面油畫215x330 cm
在這件作品的創作階段,藝術家觀察了線條的構成及組合,再將之與自己長期以來的視覺經驗相結合,以交錯疊障的方式構建出一種嶄新的空間模型。他有時會在畫面的一些位置安置大小不等的人物,再以前景或後景連續的線條變化來測試景深和視覺焦點等元素,用線條和人物結合的途徑來探索畫面中的空間維度。
作者的生平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