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源黃河,誌在大海——韓敬偉在藝術道路上的抉擇與進取
評論摘抄:「‘行萬裏路’、‘師法造化’、‘搜盡奇峰打草稿’本是歷代畫家重要的創作思想,但在對大自然的審美觀照上,古今畫家更多地是看取其雄奇秀麗的一面,而對那些尋常之景、平實之象則少有人描繪,尤其是那貧瘠粗陋的黃土高坡,更難贏得畫家們的青睞。而韓敬偉沿著黃河走下來,所看到的正是這不入畫家眼目的自然景觀,這裏少有蒼巖雪練、湖光帆影,多的卻是土嶺荒坡,茅屋窯洞,和那些生於斯、戀於斯、老於斯的再淳樸不過的普通民眾。
蔡樹庵寫生之十二 50x50cm 2018年
同那些青山綠水相比,這裏似乎缺少那種迷人的魁力,但你投入到它的懷抱之中,聆聽到它的呼吸時,就會發現這裏蘊涵著一種感人至深的東西,這是一塊未經鑿琢的璞玉,未被汙染的凈土,在它的至樸中蘊含著至美,正像賈又福在談到太行山之美時所講的那樣:‘較之那些奇峰異洞,虬枝怪石,我更喜歡平平常常的山鄉景色,它們像不善說道的莊稼漢,像靦腆的村姑,它的美是內在的,有待人們去發掘。’韓敬偉必定也是觀察到了這些,領悟到了這些,所以才以這種‘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去接近它,謳歌它,創作了近百幅凝聚著他的摯愛與深情的作品。」
蔡樹庵寫生之三十 50x50cm 2019年
「由於這些景致和風情前人少有表現,所以已有的藝術語言也就不能簡單地套用,如山水畫中的各種皴法就不能直接用來描繪這裏的特定的地貌植被,傳統山水中的構圖法則在這裏也多不適用,創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迫使畫家必須去探索一種新的藝術語言,去尋找一種新的畫面構成。這樣,韓敬偉所做的就不僅僅是拓寬傳統的創作模式,而且還要以這種新的語言和構成改變人們的審美心理定勢,引導人們走進他所發現的美的領域。
蔡樹庵寫生之二十四 50x50cm 2018年
從韓敬偉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傳統繪畫中的形神觀念,時空表現,意蘊構成,直到筆墨章法等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變革,固有的規矩法度在他這裏都可以打破,他所看重的只是如何將自己的所見、所思和所悟充分地表達出來,他的畫風一如滋潤他的藝術的黃河之水,一任自己的性情和潛能自由地奔淌在廣袤的大地上;又像那在八十年代曾一度橫掃了全國的「西北風」流行歌曲一般,是如此的強勁、粗獷、熱烈和純情。同傳統繪畫比較起來,韓敬偉的國畫確有某種「野性」,但這正是他的藝術的生命活力所在,是只有他們這個年齡的藝術梯隊才可能具有的品格與優勢。」
杏黃村寫生之十 50x50cm 2017年
「韓敬偉的國畫可以說是集中專業畫家的藝術素養,民間美術的抒情手法、傳統藝術的意蘊滲透和西方美術的現代構成於一體的創作。」
蔡樹庵寫生之二 50x50cm 2017年
「他的國畫在用筆上是野戰無律,在用黑(色)上是隨意點染,在構成上是縱橫捭闔,但卻給人以粗頭亂服中見姿質,縱任無方中顯功底的感受,頗有化腐朽為神奇,不經意中見慧心的藝術特色。從他的作品中,人們驚奇地發現,在這再尋常不過的黃土坡上,竟有著如此豐富的色彩,如此厚重的體量,如此深邃的意境和如此感人的情思,一掃人們觀念中黃土高坡上的蕭瑟荒寒,沈悶老舊的印象,這裏的高嶺長坡、茅舍窯洞無處不有生機,無處不有詩意,清新、明快、幽邃、雋永構成了韓敬偉國畫創作的主旋律。作品中沒有絲毫的頹唐傷感的成分。各種色彩的運用,更突出這一特色。紅、藍、綠幾種色彩的巧妙運用,使畫面變得十分明亮,尤其是用純白色以沒骨法勾畫林木和烘染氛圍,更使作品顯得格外清爽剔透,沁人肺腑。」
(文/杜哲森,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發表於【美術】2004年第九期)
蔡樹庵寫生之二十 50x50cm 2018年
身所盤桓,目所綢繆,心所吐納
——讀韓敬偉扇面山水畫近作
我看韓敬偉近期畫的這批扇面上山水畫,覺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自古以來扇面畫形式的別致與精巧,以及他畫裏常出現的黃河流域的厚土與風情,依山小村、柴門古道、村邊田疇、山間的白雲與流溪等平凡形象與景致,以及他筆端流露出樸野無華的風神。我感到陌生的是這些扇面山水畫,卻沒有古人扇面常出現的那些名山大川的華美嬌縱,或風雨行舟、漁舟唱晚,或文人山居的閑適,或林中獨步、江邊垂釣、踏雪尋梅、騎驢覓句的閑情逸致。
富春江寫生 50X50cm 2019年
他畫的都是極普通的山野、村旁的景物與樸實的深情。再者,這些扇面山水也不像他畫大畫那樣有著周密的布局,嚴整的結構,長坡巨嶺、深溝大壑的雄偉與厚重,以及周密推敲、精密刻化的嚴謹。布局與筆墨顯得那麽自然順暢,頗有順手拈來之致。形象不多,景物平凡,卻能小中見大,平中見奇,給人一種輕松感,於樸素中表露作者對自然和黃土文化的深沈情感。與他以往的宏篇巨制相比,其品格趨於清新、簡樸,淡中有味,樸野中含深意。筆墨也透著鉛華脫盡的真率,簡約的筆墨中只有北方漢子樸野的個性氣質沒有變,更顯得純粹。
(文/孫世昌)
響水湖寫生之一 50x50cm 2019年
和而不同
韓敬偉這位北方漢子,長著一付英俊的臉龐,卻筆名老坡——這大概與他喜歡黃土高坡有關。他1986年至1989年間四度考察黃河流域文化,以單車、木船、駱駝代步,實踐著先人「行萬裏路」的古訓。有此種行為者必有非凡之誌向和堅定之毅力,不像當今「飛」萬裏路的浮光掠影者卻號之曰「采風」的鋪排。他在1992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個展上,呈現出黃河文化的強烈影響,雖然他在那個新潮狂起的時代裏敏感地受到西方現代美學的影響,但是卻早熟地發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他那些準抽象的或者接近表現主義的色墨探索中,融入了黃河流域特有的壁畫、建築、剪紙、戲曲等藝術符號,從傳統、民間文化符號的抽象性角度找到了當代中國青年畫家的方位。我在1992年為他寫的【走出困惑】一文中說:「他的這些手法和他力圖表現的情思作為一個整體,形成了他那樸實中寓有精巧,縝密中不失空靈,以浪漫之思表現現實,欲圖融合筆墨和色彩、文人藝術與民間藝術的新的畫風,一種中國畫的現代風神,一種獨屬於他自己的格調。
杏黃村寫生之十九 50x50cm 2018年
韓敬偉不獨在「行萬裏路」中磨煉自己,又喜讀群書。他和他的同代人同樣喜讀卡西爾、蘇珊·朗格,卻又嗜讀老、莊哲學和古代畫論。所以,他在傾向於現代時不忘民間,在20世紀90年代國學回歸的熱潮中,又做藝術的大振幅調整——題材上向山水畫的集中,形式上向傳統筆墨的回歸,並於世紀之交趨於成熟。在那些繁皴密擦的滿構圖上,穿插著墨霧、祥雲、老屋、色樹和裝飾性的田壟節奏,墨與色、枯與潤、密與疏交錯諧和於他喜愛的黃土高坡上。不是說他舍棄了早期現代性表現,而是把那些因素選擇性地消化在山水圖式之中了。他在傳統與現代、文人與民間這些關系上和許多同代人有共性,但他的「老坡」新作,卻在與江南逸品傾向的不同中為我們提供了一位北方樸厚的田園山水畫家獨特走向的個案。
(文/劉曦林,摘自「和而不同——戴順智、範揚、韓敬偉、袁武四教授中國畫作品集」)
溪山春曉 96x60cm 2010年
春度香椿坪 97x178cm 2010年
(來源: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畫家簡介
韓敬偉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主要繪畫作品獲獎情況:
曾獲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牌獎;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牌獎;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展銀獎;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展銅牌獎。
主要教學成果: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主講【山水畫技法】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出版教材:【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教授講堂】;【筆墨訓練教程】;【山水寫生教程】和【韓敬偉扇面集——山水教學稿】均獲清華大學優秀教材二等獎。出版繪畫專集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