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寫自然之性 亦寫吾人之心

2024-03-14國風

山林聽泉(中國畫) 郭鈞西作

長安畫派秉承「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傳統」的創作理念,師造化,向生活要素材和創作靈感,向優秀傳統要技法和精神命脈,湧現出一批包括石魯、何海霞在內的優秀畫家。20世紀60年代中期,畫家郭鈞西向石魯、何海霞等前輩求教,並在秉持傳統的同時,發揚「筆墨當隨時代」的理念,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郭鈞西山水繪畫中的題材多以西部風光為主,多年來,郭鈞西常常內建幹糧,經年累月行走在秦川大地上。華山、太白山,以及秦嶺兩側的渭河、漢江等,飽遊飫看,歷歷羅列於胸中,大秦嶺的萬千氣象被他展示在一幅幅畫作之中。下棋亭、秦嶺松、古道松花、山頂人家,郭鈞西不時透過造景、布勢,把自己的筆墨精神、熾熱情感註入【山林聽泉】【賓虹遺意】【山水之戀】【早春】等畫作,營造出「黑墨團中天地寬」的境界。

傳統是藝術家的根脈,只有根脈紮得深,藝術的大樹才能長得壯。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畫論中說,「神采為上,形質次之」,這個「神采」要靠筆墨來呈現。郭鈞西用心在無筆墨處,畫面看似縹緲天倪,實則「亦有靈氣空中行」,傳遞出一種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追求,給觀者留下開闊的想象空間。在那幅【山水之戀】中,墨色濃淡變化渲染出含煙帶雨的氣氛,黑與白的對比呼應,可謂筆筆相生,筆筆相因。層巒疊嶂,卻沒有給人淤積感,山中的白雲、流瀑隔開了重重山林,山的硬與雲水的柔和,使得畫面更增添了一種飄然與靈動之氣。

【早春】中的華山刀劈斧削般挺立著,直入雲端。對遠山的處理,郭鈞西不是用淡墨,而是用深色的焦墨,顯得更有力道,和千山一碧的山體對比、映襯,效果更突出。【山林聽泉】中的墨色和在夕陽照射下通體金色的山林相鄰,這時如果用透視法來處理,可能是若隱若現的山形,就不如現在的處理視覺沖擊力強。郭鈞西畫山,不是簡單化照搬生活經驗,而是根據畫面內容,在色塊的對比、相互關系中突出表現物件。

郭鈞西不把山和水的位置畫得和實際形狀一模一樣,而是「寫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在客觀的自然景物中直抒胸臆。他筆下的大山因為大塊墨色的渲染而厚重感十足,但突出穩、重、硬的同時,又彰顯它的靈性,山頭點綴筆直的松和遠山起伏的線條,以及山體的翠色、朱砂勾勒的紅葉、黛色的遠山,使得奇崛山水中又添神秀。

李可染先生總結山水畫的藝術規律在於「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只有抓住了「魂」,才能達到寫形、寫意、寫神相結合的境界。郭鈞西畫華山,得山水之形,更能得山水之勝,關鍵在於他抓住山水的「魂」。這個「魂」,一是突出華山的壯美,一是突出山石的堅硬。

看郭鈞西的山水畫,撲面而來的是他那筆筆鮮活的寫意氣息,姜夔【續書譜】曰:「余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面對郭鈞西的大幅畫作,我們同樣有「如見其揮運之時」的感覺。郭鈞西不是站定某個地點,以固定視角畫其所見,而是移步換景,在全面觀察理解後加以表現,登高覽勝,「籠天地於形內」,壯麗山河盡收眼底,大有與造化爭奇的氣象。

為了突出華山的堅硬,郭鈞西大膽把物件加以「變形」,看似是形式上的簡單化,實則是高度的概括。他畫了一批像【雲湧太華】【江山覽勝】【華嶽松風】的作品,他筆下的華山山頭索性變成了幾何體。這顯然是一種典型化手法,不僅畫出了華山之「形」,也畫出了華山之「魂」,使華山具有一種鋼鑄鐵打般的堅實感。

美學家宗白華說:「藝術家以心靈對映萬象,代山川而立言。」目睹八百裏秦川的壯闊,山光水色混漾奪目,郭鈞西的山水畫是美麗中國的寫照,是藝術家「胸中丘壑」的外化,師法造化並消於無痕,達成筆墨藝術中的「真我」。

(作者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