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江蘇有戲|為昆劇保下火種的蘇劇,究竟是怎樣一出好戲

2024-03-30國風

一生守信諾,雙鼎續華章。3月25日,蘇劇電影【國鼎魂】由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廣受關註。第二天,光影江蘇觀影團便推出了【國鼎魂】免費放映專場,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此次專場放票不到半小時就被一搶而空。這部改編自同名蘇劇的影片背後,究竟是怎樣一出好戲,引得人們為之癡迷?蘇劇傳承,做出何種探索與努力,走到了觀眾面前?

從好戲到好電影,不斷創造歷史

蘇劇,曲調清麗優美,唱腔婉轉動聽,被譽為「灘簧之母」,和昆曲、蘇州評彈並稱為蘇州藝壇「三朵花」。300多年來,蘇劇在江浙滬開枝散葉,影響了滬劇、錫劇、甬劇、姚劇等多個劇種的產生和發展。2006年,蘇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蘇州地區,蘇劇和昆曲兩個劇種關系密切,學員往往是「蘇昆兼修」。在唱腔上,兩者區別卻很大,昆曲是曲牌體,曲牌體是長短句的,一出口到唱完這一段沒有過門;蘇劇是板腔體,以七字句居多,唱段中會有過門。相比之下,蘇劇既接地氣,又走心,更貼近生活,可以說是昆曲的白話版本。

【國鼎魂】劇照(王芳 飾 潘達於)

蘇劇電影【國鼎魂】以蘇州潘氏一族,尤其是潘達於保護並捐贈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為主線,走進觀眾的心中。影片描繪了華夏子孫重禮崇文、守護文脈的家國情懷,譜寫了一曲為國護寶、九死不悔的「時代正氣歌」,深深打動人心。

在電影制作前,故事的舞台版本已經過多次打磨,獲得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文旅部百年百部重點扶持劇目、江蘇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榮譽大獎等多項嘉獎。在蘇劇的基礎上,電影【國鼎魂】由曾獲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的汪灝、藍天導演執導,著名蘇劇演員王芳、張唐兵主演,該片曾在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被提名為「最佳戲曲片」。

蘇州演員,演蘇州劇種,講蘇州故事,如此成就了一出好戲。從獲得「文華大獎」,到搬上大銀幕,再到獲「金雞獎提名」,可以說,【國鼎魂】不斷為蘇劇創造著歷史。

曾為昆劇保下火種,卻成「天下第一團」

作為蘇劇的「出圈」代表,【國鼎魂】承載著蘇劇傳承與復興,更記錄著蘇劇人對蘇劇藝術的堅守與弘揚。

蘇劇【花魁記·醉歸】劇照(王芳 飾 莘瑤琴)

主演王芳,昆劇、蘇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名譽院長,二度梅、文華獎、白玉蘭獎獲得者,多重身份下,她還有另一個角色——蘇州市蘇劇傳習保護中心成立後的第一位主任。「為什麽我重心漸漸轉移到蘇劇?因為全國有八家昆劇團,但蘇劇全世界講起來就我們一個團,其他地方沒有,所以說是‘天下第一團’。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不做,蘇劇就慢慢沒有了。」

然而,在半個世紀前,這兩個劇種的境況是截然相反的。王芳告訴記者:「上世紀40年代,昆劇曾出現了長期的低迷。此時,蘇劇正值蓬勃發展,伸出援助之手,邀請眾多老藝人加盟,他們在蘇劇演出中夾雜昆劇,為昆劇藝術保留了火種。大概在1949年之後,昆劇才得以恢復生機。」

從1977年進蘇昆劇團至今,幾十年來,王芳見證了昆劇、蘇劇發展的起起伏伏。提起蘇劇曾遭遇的困境,王芳坦言:「前輩老師們年齡都大了,等不起了。老一代藝術家們陸續離開,讓我們每天都很著急,希望蘇劇能傳承下去。」蘇劇團的創始人之一尹斯明,一位百歲老人,常常叮囑王芳:「你一定要把蘇劇團弄起來,我們不能把昆劇救活了,就把蘇劇一腳踢開不管。」

當時,還未從錫劇團剝離出來的蘇劇只是傳承一些傳統劇目,小打小鬧。直到2011年,由王芳主演的蘇劇【柳如是】被認為是蘇劇復興的裏程碑作品,「當時因為沒人,還抽調了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和蘇州市錫劇團的精兵強將進行排演。」王芳說。

後來,得益於政府支持,蘇劇有了「一套班子,兩塊牌子」:蘇劇傳習保護中心和蘇劇團有限公司,從文化上和市場上給予雙重保證。

註重年輕化傳播,青年才俊是希望

初春的午後,蘇州十全街上暖陽流動。在Citywalk悄然興起的當下,融合了時代氣息與古韻的十全街,成為了市民、遊客打卡的熱門地。半個多月前,一場蘇劇沈浸體驗活動在這裏展開,讓大家停下腳步。

蘇州十全街上的蘇劇沈浸體驗活動

一折經典的蘇劇【花魁記·遊湖】,演繹著少男少女初相遇的悸動與矜持,充溢著溫婉清麗、柔美細膩的江南氣息。其中的互動環節,讓現場觀眾過足「戲癮」,體驗精美妝容,身著華彩服飾,學習戲曲身段……沈浸式感受蘇劇藝術的獨特魅力。不僅對蘇劇藝術進行了推廣宣傳,形成相融共生、相得益彰的良性觀演迴圈,又深入推進文旅融合,多元釋放優秀傳統文化能量。

孩子們在學習表演蘇劇

一提到戲曲,人們總會跟老、舊等字眼聯系起來,這提醒我們,戲曲的年輕化傳播不僅要加快步伐,更要在創新推廣宣傳上下功夫。像這樣的蘇劇沈浸體驗活動,正是一次生動嘗試。「以前我們做戲,不太註意宣傳推廣,慢慢我們才明白,這有多重要。」

年輕化傳播只是一方面,王芳表示,在順應戲劇自然演變的同時,為創新發展註入新鮮血液,以實作藝術層面的革新與傳承發展。「過去覺得去高校、圖書館做講座不搭邊,後來發現效果很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戲曲,青年才俊是蘇劇的希望。」她說。

蘇劇【太湖人家】走入高校演出

2023年,蘇劇【太湖人家】走入各大高校,00後戲迷湧現,不同角度的解讀反饋給演員帶來全新思考;專門為青年人打造的【五女拜壽】學習改編自越劇同名劇目,是繼【花魁記】【十五貫】後,又一大膽嘗試,其中最小的演員僅18歲;將蘇州市吳中區郭巷實驗小學打造成唯一一所「蘇劇教育傳播基地」,定期開展教育培訓,為孩子點燃藝術的夢想之火……

近年來,在蘇劇人的努力下,這一傳統戲曲增添了更多魅力與內涵,經典與創新兩手抓,得以讓蘇劇這一出好戲唱得響、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徐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