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大朵:竹外小記

2024-03-03國風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的這句詩一直以為是人與自然的性靈最和諧的表達。在博山「一以貫之——史從忠書畫作品展」上,蘇軾的詩化成了一幅「春江水暖圖」——一只鴨子,黃色的蹼像兩把小槳,一邊遊還一邊回頭,想必是看竹外那三兩枝桃花吧。畫中幾筆淡彩似春光斜照入水,詩情在宣紙上暈染開來,書畫家的文氣入墨,耐人尋味。

書畫是精神意識的產物,也是書畫家的修養。從忠書畫接雪個之氣,有天壽之風,老松上的鷹、巖上的雛鳥、蘆葦邊的魚鷹、巖上望月的蛙、池塘中怒目的魚乃至茄子、蓮藕、瓶花,在墨的枯、焦、潤、濕的變化中,不墨守成規,從古氣中開拔來,以雅供養俗,有了自家氣象。別致在自擬的題畫詩,幽默詼諧,天真爛漫,見其性情以及在俗世賴恩放自我的智慧。

從忠有一幅【梅鵝圖】:一只大白鵝,肥大的屁股朝著眾人,長脖子帶動腦袋轉過來,目光呆滯,有意思的是,這只鵝站在一棵梅花樹下,梅花朵朵噴雅氣,樹下白鵝傻呆呆,看得人不禁哈哈笑出聲來。題識:「換取黃庭已成煙,路過西子問前賢。孤山空有小梅在,試把白鵝充鶴仙。」又題:「羲之和靖醉婆娑,鶴是鶴來鵝是鵝。兩物原無交際在,入圖賴自慢消磨。」這俗與雅之間,是你,是我,也是他。

另有一幅【醉步鴨圖】,畫中鴨子雙腳步態偏斜,身體歪扭,目光恍惚。題詩曰:「茅台嫌價高,家釀亦稱豪。不學邯鄲步,寧隨彭澤操。三垟橫復縱,四海避而逃。舉目羅山在,歸心向內勞。」在題跋中註明「題畫詩時常畫罷草草便題,不作推敲,偶落平仄不調之弊,知錯就改,自笑一番。」其吟詩作畫時的隨性可見一斑。

詩書畫印同源,難在相得益彰。從忠打通了書與畫,畫與詩的氣脈,與落在書畫一隅的「天真」「安雅」「浩然氣」「恕盦」「東錢湖」「八行堂」「東錢史氏」「八行堂之後」等鈐印氣息渾然一體,實屬不易。這些鈐印也暗指了自己的來處。溫州的史氏家族可溯至南宋的四明史氏。四明史氏家族是明州(寧波)最顯赫的望族。北宋大觀二年,宋徽宗設立「孝、友、睦、姻、任、恤、中、和」,稱為「八行」,以此選拔人才。徽宗詔用,史詔不就,隱居到東錢湖畔專門伺候年邁的母親。宣和年間,帝再詔,史詔不赴任,宋徽宗就嘉獎他,賜「八行高士」的稱號。後人稱史詔為「八行公」,「八行堂」也就成為四明史氏支派的堂號。四明史氏家族出了史浩、史彌遠、史嵩之三代三位丞相,有「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之說。史浩的曾孫史榘卿曾任永嘉縣令。南宋末年,元蒙鐵騎攻破臨安,史榘卿膝下的眾多子孫四處避難,其子史戊炳留居溫州,為鹹淳七年進士。

溫州龍灣嶼田的下垟有史氏支脈聚居,宗祠老門台有楹語雲「鄞州溯祖千載盛」之句,譜中記載是從樂清磐石遷徙至此。其中二十三世祖史尊朱,字師晦,號格庵,年僅七歲即通曉【孝經】,十二歲補弟子員(縣學生員),將成為歲貢時,卻棄去不就,結廬於大羅山,講學授徒,著有【孝經刊誤淺解】【讀書淺解】及【史論】【太極圖說】,並行明學庸易象詩禮性理等書,成當地一代大儒。溫州圖書館古籍部藏有史尊朱著作【孝經刊誤淺解】抄本,前面有兩頁是參與校閱的門生和門孫的名單,羅列有百人之多。史尊朱卒後崇祀溫州府學鄉賢祠,紀念他在教書育人和理學方面的卓越成就。

從忠承繼了史氏家族的家風和文風,仁愛厚道,勤學鉆研。他用工楷抄錄史尊朱【孝經刊誤淺解】的自序,制成十二條屏,以紀念其先祖之德。

陸遊【示子遹】裏有「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其實同樣也在畫外,書外。「外」,是進得去出得來的功夫,如蘇軾的「竹外」,境界全現。從忠做「詩外」之功,成「竹外」境界。觀從忠的書畫,人的性靈得到啟發,跳出塵滿面的生活,看到生活的盎然情趣。(大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