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從「嗟來之食」看勇氣與堅韌

2024-02-07國風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

「嗟來之食」的典故出自【禮記·檀弓下】。當時齊國發生大饑荒,有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擺食物,等待饑民來吃。有個饑民用袖子蒙著臉,腳步踉踉蹌蹌地走來。黔敖左手拿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餵!來吃吧!」饑民擡起頭,瞪著眼睛看著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的!」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終還是沒有吃食物,餓死了。

有氣節的人,不會接受不勞而獲的食物。這體現了他們高尚的誌向,以及對不勞而獲的羞恥感。就像俗話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富應該透過正當的方式獲得,而不是依靠別人的施舍。

比如說,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隱,親自耕種,追求內心的寧靜與自由。他的骨氣讓人敬仰,不接受不勞而獲的食物,才顯示出他清高的誌向。

又比如,顏回住在簡陋的巷子裏,用竹筐吃飯,用瓢喝水,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苦,他卻依然快樂。他不因為貧困而改變自己的氣節,不接受不勞而獲的食物,堅守著道義。

還有伯夷和叔齊,他們采薇而食,不吃周朝的糧食,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他們的義舉傳頌千古,不貪圖榮華富貴,不接受不勞而獲的食物,成為了氣節的楷模。

所以說:「有誌之士追求道義,而以穿得差、吃得差為恥的人,是不值得跟他談論的。」有氣節的人的所作所為,正是堅守道義的表現。他們不被物質欲望所動搖,不因貧困而改變自己的原則。

如今的人們,應當效仿古人的高尚品德,不接受不勞而獲的食物。以廉潔為本,以自尊自強為誌向。這樣,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取得非凡的成就。

例如,張海迪在五歲時高位截癱,面對生活的困境,她勇敢地挑戰自我,透過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業,並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作家。她堅韌不拔的精神,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和贊譽。又如,江夢南自幼失聰,卻憑借著驚人的毅力和勇氣,透過唇語學會了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她的故事激勵著無數人,成為了逆境中奮鬥的典範。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

這些例子都體現了面對困境時的勇氣和堅韌。他們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用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希望這些故事能給你帶來啟示,成為有氣節、有勇氣、有堅韌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