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佛教:「空宗」與「有宗」的區別究竟是什麽?

2024-04-10國風

佛教內分為空宗與有宗。但是,「空」與「有」的標準是相對的,且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因此並沒有固定的空宗,也沒有固定的有宗。

對於佛教與非佛教來說,佛教是主張「空」的,而其他的有神論、實體論是主張「有」的。原始佛教是無神論,無實體論者,所以是「空宗」。而其他宗教和哲學要麽認為有一個主神創造並控制著世界,要麽認為世界是由某種實體或規律控制著。所以,相對於佛教來說,這些宗教和哲學都屬於「有宗」。

但在佛教內部,又可以進一步分為「空」「有」兩派。大乘佛教屬於「空宗」,而小乘部派佛教屬於「有宗」。部派主張「人無我」,卻承認有「實法」,有「極微」(zui小物質單位)和「無分剎那」(zui小時間單位)。而大乘既主張「人無我」,也主張「法無我」。所以,大乘佛教比部派佛教更「空」。

在大乘佛教內部,中觀屬於「空宗」,唯識屬於「有宗」。唯識派主張「萬法唯識」「唯識無境」,一切諸法外境都是「阿賴耶識」的變現,而「阿賴耶識」是染凈共存的,其中「凈」的部份是實有的。而中觀主張「畢竟空」「空亦復空」,世間沒有一法是實有的。所以,中觀派比唯識派更「空」。

而在唯識派內部,又有「無相唯識」和「有相唯識」的抉擇。有相唯識認為,因為「識」是真實的,那麽由「識」變現的「相」(外境)也有一定的真實性。大唐高僧玄奘就屬於這一派。而無相唯識認為,「識」雖然是真實的,但由識變現的外境是虛假的,不承認有「相」的存在。當然,無相唯識還可以進一步抉擇,有主張「識」也是依他起的,這已經偏向中觀了。總之,無相唯識比有相唯識更「空」。

而在中觀派內部,應成派比自立量派(自續派)更空。自立量派並沒有完全空,還有自身的主張(立量),他們認為名言中也有一定的自相,承許有相似相續的「勝義」,此派後來與唯識宗結合而成了瑜伽行中觀派。而中觀應成派主張世俗諦、勝義諦一切皆空,否認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否認有阿賴耶識,不承許名言(假法)中有自相。應成派不立一法而專破其它任何實有自相的立量。所以,應成派是佛教中zui「空」的一個派別,常被其他宗派斥為「偏空」。

而在漢傳佛教內部,三論宗屬於空宗,唯識、華嚴、天台、律、凈、密都屬於有宗。禪宗的情況比較復雜,北宗以【楞伽經】印心,承認如來藏不變隨緣,因而偏向於有。而南宗以【金剛經】印心,不立文字(名言),教外別傳,拋開佛陀的傳統次第教法,直指人心。既然一切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而又沒有一法可以稱「無為」,故南宗比北宗更空。但慧能離世後,南宗還是容納了北宗的主張,頓悟不廢漸修。慧能之後,能頓悟者萬中無一,真實的頓悟法門早就失傳了。宋代之後的禪宗只是打著「頓悟」(南宗)的旗號,實際幹的卻是「漸悟」(北宗)的事。

空與有孰優孰劣?雖說佛門總體上是談空的,但並不是越空就越了義。抉擇的標準當然是「中道」。但什麽是「中道」?各人又有各自的抉擇,且各有一套說辭。按理當以龍樹菩薩的「根本中觀」為標準。然而,對於根本中觀的理解,仍然需要進一步抉擇,往往失之毫厘,謬以千裏。真實的勝義,乃至無限勝義,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非言語所能明了,非二元思維所能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