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如何自學成為大師?哲學家梁漱溟親自給出8條底層邏輯和8個步驟

2024-04-15國風

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 先生(1893-1988)是中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愛國民主人士,也是現代新儒家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他受到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提出了鄉村建設運動,並獲得了一些具有借鑒意義的經驗。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梁漱溟發表了許多有深遠影響的著作,其中包括【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印度哲學概論】、【鄉村建設論文集】、【鄉村建設理論】和【中國文化要義】等。他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他的思想和著作對於我們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梁漱溟先生在一生中只接受過有限的正規教育,包括兩度家塾、四個小學以及順天中學的畢業。

在此之後,他沒有再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也沒有入讀較高級的學校。

然而,梁先生能夠成為一位大儒,完全是依靠自學而來。

他透過自我修學,甚至在某些學問上都可以說是自主掌握而無需外師。

他寫下【我的自學小史】的目的是為了將自己從幼年開始修學,一直到無師自通的過程描述出來,以此激勵年輕朋友。

這本書所講述的故事和呈現的思想觀點,即使對於今天的學子來說,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幫助。

【我的自學小史】中學習的8個底層邏輯

1、自求

真正的學問只有自己去探求才能真正受益。

必須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形成一體,才能達到真正的理解和能力。

然後自由自在地展現出來,才會有好的效果。

學問真正與否,完全取決於是否自己去探求。

一分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一分真正的收獲。

2、自學

每個人在學問上的成就都是透過自學獲得的。

自學並不僅適用於那些沒有師承的人,所有有師傅教導的人也都需要自學。

相對而言,沒有師承的人更多地需要依靠自學的意義。

學校教育只是幫助學生更容易地進行自學。

3、自覺

自學最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保持自覺。

我從不強迫自己去追求學問或成為學者。

只有在引發我的興趣和註意之後,我才會去學習。

自學是一個人終身向上自強的過程,關鍵在於在生活中保持自覺。

4、向上

自學的關鍵在於培養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

世俗中的人們若缺乏眼界和見識,就會局限於境界。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向上追求,不斷提升自己。

由於我擁有一顆向上的心,我對自己的責任有著自我要求。

無論是什麽事情,我很少需要別人逼迫我去做。

即使別人要求我去做某些事情,如果我覺得不符合我的意願,我也會選擇不去做。

5、做學

僅僅求知識是不足以完全實作自學的。

在整個人生的自強過程中,求知識是一種激發我們智慧和見識的手段,而不是唯一的目標。

智慧和見識的增長是生命向上自強的體現,也是善學的表現。

「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是非常正確的。

指的是在做人和做事的過程中要自學,而不僅僅是追求知識。

學習並追求知識,並非僅僅為了追求學問本身,而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6、健康

閱讀並不是唯一的首要任務, 真正的首要任務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並善用它。

我們需要運用身體去完成各種任務,而閱讀只是其中的一種。

如果追求知識導致廢寢忘食,身體和精神不健全,甚至更多知識使頭腦變得混亂,那就不能算是善學了。

7、提問

真正的自學是受到向上的心驅使,讓 我在兩個方面不斷追求: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在人生問題上的追求,使我涉足西方哲學、印度宗教以及中國的周秦宋明等學派,因而被認為是一位哲學家。

而在社會問題上的追求,使我參與了中國革命,並一直致力於社會運動。

8、矛盾

如果大家問我為什麽會特別專註於思考,為什麽會有那麽多問題。

我很容易感覺到事情的矛盾之處,很容易發現存在兩種或更多的解釋。

我會陷入猶豫不決的狀態,不知道應該選擇哪種。

但又無法擺脫這種矛盾,它就占據了我的思緒。

許多學問都以此為出發點。

【我的自學小史】中學習的8個步驟

梁漱溟先生正在練功

梁漱溟先生認為:

哲學是一門非常奇特的學科:一方面它是人人都應該學習的學問,但另一方面又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學好的。

哲學不僅需要天賦,還需要下大量的功夫,才能有成功的希望。

對於宇宙和人生這樣的問題,雖然它們看起來深遠,但實際上又是非常接近的。

由於這些問題既是普遍的,所以每個人都必須提出這些問題,也不能不提出。

其他學問只要有積累的努力,對於那個領域的知識就可以不斷增加。

而哲學則不同,它始終在圍繞那些古老的問題徘徊。

有人說各種科學都在進步,只有哲學從古到今沒有進步。

只是科學問題的解決可以被呈現出來與人們共同見證。

哲學問題的解決則是個人主觀的,無法與他人共同體驗。

以下分八層來說明我走的一條路:

(一)由於我勤於思考,所以具備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學問究竟是什麽?擁有獨到見解就是真正的學問!

當面臨問題時,一片茫然無措,那就是缺乏學問的表現。

學問不在於讀書的多少,而在於是否有見解。

我們的獨立見解可能相對膚淺,但將其表達出來就能夠感動他人,就能夠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二)因為有自己的觀點,所以能夠覺察到他人的意見與我不同。

要擁有自己的見解,才能夠有個體性格,才能夠與他人存在差異,才能夠發現身邊的各種意見與我不同。

這個時候,你才會感受到沖突、矛盾和無理之處,卻也都是理性的存在。

於是,你不得不邁出第二步,深入思考。

學問是什麽?學問就是透過學習來認識問題。

沒有學問的人並不是沒有機智,沒有理論,而是在內心缺乏問題的意識。

要知道,必須首先看到問題,其次才能尋求答案;

如果沒有問題,又怎麽能說解決問題呢?

只有能夠解決問題,才能算得上擁有學問。

(三)因此以後我會透過閱讀和傾聽他人的意見來獲得進一步的收益。

對於他人言論,與自己的不同之處,我們需要尋求解決使之融合為一。

對於隔膜的存在,我們需要努力去了解它。

判斷一個人是否會讀書的方法:

會讀書的人在說話時,會表達自己的思想,不會過多地堆砌名詞,也不會濫用參照。

(四)透過學習,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學然後知不足"是非常正確的。

問題的復雜性不可輕視,前人對於事理的理解超過了我,世間的事物超出了我的知識範圍,一直以來我都顯得輕浮和浮躁。

因此,學問的進步不僅僅是在見解上的提升,也需要不斷修正和鍛煉內心和態度的謙虛。

心態虛懷而思維密集是追求學問的必要條件。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對某個問題的不了解時,我們應該摒除一切主觀的偏見,全心全意地去求知、去了解它。

透過這樣的方法,我們一定能夠更好地閱讀相關的書籍。

因此,我希望大家經常銘記兩句話。

第一句是" 關註他人超越我之處 "。

第二句是" 關註我自身不及他人之處 "。

只要保持這樣的擔憂,我們就能夠實作學習的進步。

(五)透過逐漸深入學習,我能夠以簡潔的方式應對復雜的問題。

綜合前面四點,就是我們要時常保持主見,經常發現問題,並虛心求解決。

透過一步步的探索,涉及的範圍越廣,觀察越細致,追究越深入。

這時候零散的知識和片段的見解都會消失,心中只剩下一個始終貫通的系統和完整的組織。

只有達到這個階段,我們才能夠簡化復雜,學問也就變得豐富而不覺得繁冗。

所有有系統思維的想法,在心中都是簡潔明了的,仿佛只有一兩句話。

當我們對一個道理非常清楚時,反而會覺得無言以表,最好保持沈默。

我們心裏明白,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

學識淺薄的人往往善於口若懸河,而思想不清晰的人則對名詞濫用。

當我們明白了道理之後,名詞的使用與否就變得可以隨意抉擇了。

(六)真正的學問是能夠帶來實際受益的。

對於一個學問是否有用,關鍵在於能否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外部或內部仍存在著無法解決的問題,那說明我們的學識還不夠深入。

沒有問題存在的時候,這是因為我們已經掌握了知識。

而虛假的學識,對於那些沒有真正掌握的人來說,是無法套用的。

(七)透過觀察,能夠輕易看出旁人的得失和長短。

看他人的觀點和主張時,我們能夠清楚地辨別其中的得失長短。

我們可以對於每個人的能力和水平都有一個清晰的判斷。

這是因為我們自己從過去的經歷中已經有所體驗。

(八)能夠巧妙而深刻地表達出自己的話語。

每句話都非常明確和深刻,因為此時我們內心沒有任何疑惑。

我們對思想和原理都非常熟悉,理解得很透徹。

如果每個人都按照我的方法努力,即使是天賦較低的人,也不會毫無成果。

因為要達到高明的境界,確實需要一定的天賦和才能。

只有當我們的思維專註於事理,並堅持不懈地追求,既不急於求成又不松懈,才能驅散世俗的迷惑和隱秘之物,逐漸積累進步。

所謂高明並沒有什麽神秘的奧義可言,只是世俗迷惑被解開之人真正理解到位而已。

這個道理,前輩們早已發掘並留給了我們,可是可悲的是後來的人未能領悟。

只要真正按照這條路前行,必然能夠獲益;而能夠獲益,也就能夠接近古人的境界。

梁漱溟手寫【我的自學小史】

整本書簡潔而生動,以一個普通出身的孩子的成長過程為線索,描述了他受到家庭、社會和不同思想的影響,透過自學逐漸獲得學識,並最終取得成就的過程。

梁漱溟曾提到他自學的體會:「我本來無學問,只是有思想;而思想之來,實來自我的問題,來自我的認真。」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梁漱溟成為國內外享有聲譽的學者的原因。

希望今天的年輕人能夠將梁漱溟先生的學習底層邏輯運用於實際並傳承下去。

搜尋並關註微信公眾號「餃子愛自學」

發送私信關鍵詞「自學小史」

即可免費獲取梁漱溟【我的自學小史】精品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