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宋·梅堯臣【陶者】
陶工們默默耕耘,耗盡心血,用雙手挖盡了門前的泥土,制作出了一件件精美的陶器,只為那一抹生活的希望。
然而,他們的辛勞並未換來安居之所,屋頂之上,竟無一片完整的瓦片來遮擋風雨。這,便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辛酸而又無奈。
而那些從不沾泥的富貴人家,手指纖纖,不事生產,卻安然居住在高樓大廈之中,享受著生活的奢華與安逸。這種強烈的對比,如同一把鋒利的劍,直指封建社會的不公與殘酷。
此詩創作於封建社會,那時階級分化嚴重,貧富差距巨大。梅堯臣身為文人,卻能深切體察民間疾苦,以陶工的艱辛生活為鏡,映照出社會的不公與冷漠。他用質樸無華的語言,將陶工的辛勞與富人的安逸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底層百姓深切的同情與關懷。
【02】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零在外頭?
——宋·佚名【月兒彎彎照九州】
夜空下,一輪彎月如詩如畫,輕輕灑落銀輝,溫柔地擁抱著九州大地。那月兒彎彎,似是天邊最溫柔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人間悲喜交織的畫卷。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在月光的照耀下,九州大地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映照出了不同的情感色彩。
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百姓們的生活如同這輪明月,有盈有虧,有喜有悲。
有的人家,夫妻恩愛,兒女繞膝,歡聲笑語,享受著天倫之樂;
而有的人家,卻愁雲滿布,淚眼婆娑,為生計奔波,為命運掙紮,默默承受著生活的艱辛與無奈。
「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零在外頭?」這更是將人間疾苦描繪得淋漓盡致。
在月光的見證下,有的夫婦能夠相依相偎,共享生活的甜蜜與幸福;
而那些因貧困、戰亂等原因而流離失所,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如同月光下的孤影,無助而迷茫。
這種對比,不僅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不公與殘酷,更表達了詩人對底層百姓的深切同情與關懷。
【03】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唐·白居易【賣炭翁】
此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筆下的佳作,以一位年邁的賣炭老人為主角,深刻描繪了封建社會底層百姓的艱辛生活與不公遭遇。
在白雪皚皚的寒冬,南山之巔,一位老人孤獨地伐薪燒炭。
他的面容被煙火熏得灰黑,兩鬢斑白,十指漆黑。他默默地勞作,只為換取身上的衣裳與口中的食物,那是他生活的全部。
然而,生活的艱辛並未因此減輕,他身著單薄衣裳,卻仍心系炭價,盼天更寒,以賣得好價,這份無奈與堅韌,讓人心生憐憫。
一日,城外大雪紛飛,老人清晨便駕著滿載千余斤炭的牛車,輾過冰凍的車轍,歷經艱辛抵達市集。
然而,正當他疲憊不堪,在泥濘中歇息時,遭遇兩名宮使手執文書,口稱皇命,無情地將炭車強行牽走,僅留下半匹紅紗和一丈綾作為炭的價錢,這遠遠低於老人的勞動所得。
這不僅是物質的掠奪,更是尊嚴的踐踏,是封建社會不公的縮影。
白居易以細膩的筆觸,將賣炭老人的悲慘遭遇娓娓道來,不僅展現了封建社會官僚階層的橫暴貪婪,
更深刻揭示了底層百姓在沈重剝削下的無奈與辛酸。
此詩情感真摯,語言質樸,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義,讓人不禁為老人的遭遇而哀嘆,也為封建社會的不公而憤慨。
【04】
承時偷喜負明神,務實哪能得庇身!
不會蒼蒼主何事?忍饑多是力耕人。
——唐·鄭谷【偶書】
在這紛擾的塵世中,人們往往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而背離了內心的良知與道義,得勢便忘形,暗自歡喜,以為務實便能保全自身。
卻不知在這亂世之中,真正能庇護人的,絕非世俗的財富與地位,而是內心的善良與正直。
然而,這種「偷喜」的行為,卻是對神明與道德的背叛,最終只會讓人陷入更深的困境。
這不僅是對當時社會風氣的批判,也是對人性貪婪與自私的揭示。
詩人以深情的目光,註視著那些在大地上辛勤耕耘的百姓。他們,如同大地之子,用汗水澆灌著希望,卻往往收獲的是失望與饑餓。鄭谷質問蒼天,為何這些勤勞善良的人們,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與庇護?這份對蒼天的質問,既是對封建社會剝削制度的控訴,也是對底層百姓深深的同情與關懷。
創作此詩時,鄭谷正值中年,他親身經歷了晚唐社會的動蕩與變遷,目睹了百姓的苦難與無奈。他的心中充滿了對時代的憂慮與對人民的同情,這份情感,化作了他筆下的詩句,流淌著對人間疾苦的深刻感慨。
【05】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
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
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唐·張籍【野老歌】
一位老農,居住在那貧瘠而偏遠的山間,僅靠著三四畝山田為生,是他全部的希望與依靠。
然而,苗稀稅重,那薄薄的土層,難以承載他厚重的期盼。
辛苦勞作卻難以果腹,收獲的糧食大多被無情官府征收,最終只能化為官倉中的塵土與滿心的無奈。
歲末之際,老農只能空手持鋤犁,站在那空蕩蕩的屋子裏,呼喚著兒女,一同上山采摘橡實,以充饑腸。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西江上的富商賈客,船上載滿珠寶百斛,光彩奪目,奢華至極。
他們的養狗,都能常年常食肉,生活富足而安逸。這巨大的反差,如同冬日裏的寒風,刺骨而冷漠,讓人不禁為老農的遭遇而心生憐憫。
張籍創作此詩時,正值唐朝中後期,社會矛盾日益激化,農民生活困苦不堪。
他透過老農與富商的對比,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階級矛盾和不公,表達了對貧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關懷。
【06】
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亦不走。
健兒無糧百姓饑,誰遣朝朝入君口。
——唐·曹鄴【官倉鼠】
那官倉裏的老鼠,身形竟肥碩如鬥,它們在倉庫中肆意橫行,即便有人開啟倉門,也毫不畏懼,公然貪婪地享受著倉中的糧食。
這些老鼠,不僅是自然之物,更是封建社會那些貪婪成性、中飽私囊的官員們的化身,老鼠的囂張是那些官員們的縮影,貪婪無度地吞噬著國家的財富,卻毫不在意百姓的疾苦。
「健兒無糧百姓饑」,曹鄴描繪了戰士與百姓的悲慘生活。那些為國效力的健兒,英勇無畏,本該受到敬仰與優待,卻連基本的口糧都無法保障;而那些辛勤耕耘的廣大百姓,更是飽受饑餓之苦,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誰遣朝朝入君口」,那些貪婪的官員們,為何能日復一日地享受著官倉中的糧食,而讓百姓與健兒們飽受饑餓之苦?
而官倉中的糧食卻任由老鼠糟蹋,流入貪腐官員之口。是誰讓這些貪婪的官吏得以日日享用民脂民膏?是封建制度的弊端,還是人性的貪婪?這不僅是對官吏的質問,更是對整個封建社會的控訴。
此詩創作於晚唐時期,社會動蕩,政治腐敗,百姓生活困苦。曹鄴目睹此景,心生悲憫,遂以詩為媒,抒發胸中塊壘,期望能喚醒世人對不公現象的警覺與反思。
【免責聲明】插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刪除內容!特別說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屬於商業類別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