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元代【富春山居圖】全卷賞析

2024-03-19國風

本文/圖片 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特別聲明

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

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

僅供愛好者參考

版權聲明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黃公望 元 【富春山居圖】全卷及其中的人船屋細節欣賞】

如果說宋畫代表了中國畫的雅與勢,那麽,元畫的淡與逸則是任何時代都難以企及的。

元代的「落寞」文人們隱居山林,砍柴打魚,卻無意中將山水畫推向了又一個巔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畫便是【富春山居圖】,當把它放大,黃公望藏在畫中的秘密才慢慢顯現。

黃公望出生兩年後,蒙古人建立元朝,這個歷時98年的王北韓有漢人被委以要職。當然,從南宋過渡到元朝的文人們也恥於服侍「異族」,他們多數隱逸山野,沈醉丹青,不問世事。

民眾在元朝被分為四個等級,依次是蒙古、色目、漢人和南人,黃公望屬「四等公民」。近7米長的【富春山居圖】裏共有8人,也都是四等或三等人,他們看似只是山中普通的看客、漁夫和樵夫,實則非同一般。

畫中人,有1人端坐涼亭,從他的襆頭帽子可以看出,這是一位漢人士大夫。他目光隨意的射向遠方,若有所思,也許在看水裏自在的野鴨,也許在與船上閑適的漁夫對望。

在這樣的情境中,兩人的身份可以互換,士大夫可以變成漁夫,漁夫也可以變成士大夫,黃公望用暗喻的方式表露了身處元朝的文人們的無奈。

無論是松林間的垂釣者、浩渺江水中的兩位好友,還是橋上的砍柴人,黃公望都只用了極少的筆墨。處於大自然中的他們顯得極其渺小,這種由筆端生發出的世界觀與宋代大相徑庭。

以黃公望為代表的元代文人們,創作更加自由,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他們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開始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

畫中共有5只船,只有1只停靠在岸邊,只有這一只船上沒有出現主人,也只有這一只船是一個可以久居的家。

從船上屋舍的造型可以看出,船主必定也是歸隱之士。

這種出世的生活態度在元朝並不少見,黃公望的潔癖至極的好友倪瓚,在人生的後20年就一直泛遊太湖。在創作上,他不僅受到了黃公望的影響,更是將這種淒清冷寂的畫風發揮到了頂峰。

黃公望用4年時間完成的巨作,沒有刻意將風景統一在一個季節裏,相反,他含蓄的畫出了四季的變化。

長卷前端的景色飽滿,樹木茂盛,像是春夏一場雨後的清晨,繁華蔥榮;中間部份是秋景,樹葉的垂直皴法使整個山林更加肅靜蒼茫,生機漸弱;再往後,樹梢上已經沒有了樹葉,加上大面積留白的相襯,突出了冬季的繁華落盡和人的蕭條淡泊。

到清朝,【富春山居圖】落到了乾隆手裏,[doge]但他拿到的並非真跡,[doge]而是由明末的文人臨摹而成的仿作,被後人稱為【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當年在遊覽富春江時,每次走到和畫裏相同的位置,興之所至,乾隆都會在這件仿品上提筆詠懷,上面密密麻麻的布滿了他的50多處禦跋,後來實在無從下筆了,才戀戀不舍地題上「以後展玩亦不復題識矣」,很遺憾的樣子。(隆皮癬果然不是蓋的。)[doge]

不久,乾隆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那幅名叫【無用師卷】的真跡。顯然,他不能承認自己此前收藏的是假畫,[doge]於是一邊堅定地宣布【無用師卷】是贗品,一邊又用高價將這幅所謂的贗品買下,乾隆與大臣進行了少量題字蓋印後,這幅真跡就被打入了「冷宮」。直到 1816年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時,【富春山居圖】的真跡才得以正名被編入,算是逃過了一劫。

對於中國古代的畫家來說,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風光,而是他們的精神訴求,是他們的人生態度。

【富春山居圖】不只是一張畫,它像是一種哲學,使創作者能夠把積壓了幾十年的不滿轉化成一種豁達,還原到山水裏。

當黃公望多次往返於富春江時,張士誠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統治已是岌岌可危,不過,對他來說,朝代的更替已經不重要,「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隱居於山林而忘於江湖,或許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