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共生寰宇:探索女性與萬物的深層次關系

2024-07-03國風

親愛的讀者們,如果你感覺最近沒有收到我們的推播,可能是因為公眾號又調整了推播規則,導致推文沒有推到你們的跟前。請星標我們,或是多多給我們留言,點贊,人海茫茫,不要走散哦~

一直以來,女性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都是為人們所關註的話題。在一些古老文化中,就有提及女性的生理周期與月亮的盈虧周期極為相似。

而無論是在東西方神話傳說中,人們都將自然或大地視為是母親般的養育者,將它與女性的生育力緊密關聯。

上世紀七十年代生態女性主義的興起,為研究兩者的關系提供了更深刻的視角。 當時間發展到現代,我們又應當以何種角度與思維,去思考這一議題?

撰文 | coralsky

編輯|核桃仁

在探索女性與自然的關系中,人們一直未曾停下腳步。十八世紀的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曾提出「萬物有靈論」,其核心思想是,不僅人類和動物有靈魂,山脈、河流、樹木、巖石,甚至是人造物品和自然現象(如風或雨),也都被認為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意誌和精神。

這種論點賦予自然萬物以靈力,使人得以與自然交流,體驗萬物之間關系,進而兩者通達。這也為人們研究女性與自然的關聯,提供了深層次的參考。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法國女性主義者法蘭西斯娃·德·奧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在【女性主義·淪陷】(Le Feminisme ou la mort)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一詞,旨在呼籲女性加入拯救地球的行動,這也被視為西方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研究的開端。

生態女性主義在1990年代得到重要發展,這一思想流派即是將生態學與女性主義結合在一起。它有這樣兩種提法:女性主義的生態學(the ecology of feminism)和生態學的女性主義(the feminism of ecology)。

時至今日,互聯網以及影像技術的進步,又為對生態女性主義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視角。正如在本次展覽中,八位女性藝術家以自然翡翠綠所象征的時間緯度及女性視角為雙向起點,回溯人與自然、萬物關聯與時間厚度,敘述人與自然之關系存於「自我」與「萬物」之間,相互依賴,彼此生長的關系。

「共生寰宇」展覽現場。

「那些凝視大地之美的人,會發現持久的力量儲備。」雷切爾·卡森曾如是說道。 本次展覽「共生寰宇」的理念亦源於此,萬物共生、同長,利用女性與生態之共同關聯而相互指代,以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視角,強調女性與自然在社會中的相似經歷,重新審視女性與自然之間的隱喻關系,探索更加平衡與尊重自然的方式解決問題。

策展人祝羽捷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策劃女性藝術家展覽,仿佛是我的一種宿命,也是自覺的選擇」。而這一次,她將目光轉向到探討女性與自然生態的關系之中。

策展人祝羽捷於展覽現場。

女性與自然,或大地,有一種特殊聯系,在自然界中扮演獨特的角色。 身體被視為神聖,透過儀式與象征,能與大自然建立深刻精神認同與共鳴。女性化自然隱喻本質,在於透過女性特性理解與體驗自然,將自然物體擬人化,以女性的特性、功能、組織形式及活動等,理解自然界非人類的實體經歷。將自然比喻為「母親」,也是女性特征觀念向外部世界的投射呈現。

這次群展所邀請的八位女藝術家,來自不同的創作領域,以「共生寰宇」為主題,利用多媒體及跨學科手法,透過回應性別、身份、生態等問題,展示更為廣闊之生態女性意識,倡導萬物共生願景。

「共生寰宇」展覽現場。

走入展廳之中,最先呈現於眼前的是藝術家袁曉天的作品【花·序】,也是本次展覽的序曲。袁曉天以不銹鋼絲網為素材,以木蘭的生長過程為靈感,展現出木蘭從花苞、 含苞待放到盛開、雕零的過程, 以其不同時期的形態變化,去解讀生命與時間。

【花序】袁曉天,裝置,尺寸可變。

金屬本來是一種堅硬而具冷感的物質,而在這位師從著名藝術家何多苓的青年藝術家手中,卻展現出一種柔和曼妙的姿態,呈現出獨特而具有層次感的美感。

【花序】袁曉天,裝置,尺寸可變,2024。

同樣是以金屬為手法進行創作,位於【花·序】右方的羅黛詩作品又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

作為一名有工業設計背景的藝術創作者和煉金術士,藝術家羅黛詩透過三組作品:【蛻變】裝置系列、【種子】、以及【控制中的失控】來深入探討人與自然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系。

【蛻變】羅黛詩,尺寸可變,銅,頭發與氧化生⻓物,高分子材料,LED光組,不銹鋼,實木烤漆,裝置,2024。

裝置作品【蛻變】(2024)使用銅,生長物,高分子材料,LED光組,不銹鋼及實木烤漆制作,在五件折疊培養皿中,透過映像對稱和透明與不透明的形式,呈現出銅在人工幹預和自然力量共同作用下的雙重生命形態。

藝術家使用自己的頭發,炭化成黑色「發墨」以象征自我,在銅板上繪制復雜的生長路徑。這些銅板在精心設定的培育環境中,經過72小時的自然生長,生成發墨與層次豐富的藍綠色結晶的交融體。透過透明高分子材料揭取生長物,最終蛻變出一個個具有生命活力的獨特畫面。 羅黛詩借此探索了人與自然深度協作的可能性,以及生命中控制與不可控性的本質。

【控制中的失控】的創作是基於【蛻變】裝置作品的實際制作過程,這段影片記錄了每一個關鍵制作階段,最終展示了由自然和人為共同創造的融合產物,揭示了創作過程的復雜性和不可控性。

「共生寰宇」展覽現場。

與【控制中的失控】不同的是【種子 III】,藝術家使用微觀鏡頭語言,透過延時攝影技術捕捉頭發(人)與銅板、空氣、水等(自然)合作反應的生長過程。在拍攝的過程中,藝術家也遇到了多種偶發性,使一些自然的生長。作品不僅展示了自然生長的美麗和復雜性,還邀請觀眾探索在人為控制下生命形態如何展開和發展。

「共生寰宇」展覽現場。

與羅黛詩靠自然而生長出的作品不同是,羅比專註虛擬生物設計和虛擬生態營造,嘗試用虛擬作品進行藝術療愈。其作品畫風溫柔又帶有一絲奇異,常采用透明水晶、高反光材質等塑造形象。

在這次的【木蘭綠境】影像作品的創作中,她以數碼技術展現出一幕帶有空靈及科幻感的「木蘭綠境」,翡翠綠色的空間中,木蘭花裊裊綻放,純凈而飄渺, 仿佛在邀請人們進入這個純粹、不摻雜任何雜質的世界。

【木蘭綠境】羅比,數碼影像,靜幀截圖,2024。

女性對於世界的感受,是多維切面的,藝術家柳溪用更個體的感受去創作作品,她在上海和景德鎮建立了自己的藝術實踐場地, 或許這種變遷的「遊牧狀態」也使得她的創作更具有天然的感知力。

柳溪的作品以陶瓷為原點,她探索性與愛、自由與約束、女性氣質與男性氣質等主題,並持續探索新的形態、表面和材料的創作。

【2020】柳溪,陶瓷雕塑,尺寸不等,2020-2024。

本次展示的作品【2020】,不僅體現藝術家的感受力,還有她對材質的不斷探索呈現。【2020】的創作靈感正如其名——2020是特殊的一年,在全球處於自我隔離和不確定的狀態下,每個人似乎是個容器,被各種情緒填滿。該系列以瓷及綜合材料為素材,利用傳統器型的陶瓷瓶子,進行切割,變形,重組,形成了新的形狀,變成了承載當下情緒的容器,焦躁,抓狂,未知,恐慌,不安且抱有希望;同時像苔蘚一樣依附於當下狀況生存。

漸變綠色描述著時間,不過綠色是存在希望的,而時間又有著不可赦免任何人的腐蝕的力量。 透過時間考驗,希望帶來更多的感悟和智慧。

【2020】柳溪,陶瓷雕塑,尺寸不等,2020-2024。

藝術家秦妍同樣是以綠色為主色調進行創作,古著與線共同構成了這幅裝置作品【身體的消失】。

作品是由三十余位朋友從各地寄來的綠色舊衣,透過「剪碎」與「縫補」制作而成的 。「剪碎」的行為是對物體完整性的破壞,對實際效用進行消解,於此同時造成心理上的刺痛,是對即將消逝記憶的不斷喚醒。「縫補」的行為是一種下意識的勞作,使緊張不安的情緒得以釋放,讓焦慮慢慢緩解。

【身體的消失】秦妍,古著、線,240x550cm,2024。

每一塊織物都帶有來自不同個體的記憶,將其縫制在一起,試圖獲得情感的連結。一片片織物的拼合是對「物與物」、「人與物」的一種深深的執念。最終,身體的消失,使「物」還原為「物」。

備展期間,策展人祝羽捷還在微博上轉發了古著募集資訊,令它成為了一個富於趣味性的互動專案。同時,也引發了參與者對於自己過去的生活、未來的環保之深度思考。

藝術家陳欣的繪畫作品【如春伸展】,是藝術家對於初春時期木蘭花的描繪,以初春寒冷之際綻放的植物代指面對困境的勇氣與自信,如春伸展,綻放枝頭。

【如春伸展】陳欣,繪畫,2024。

本次展覽展示的陳欣大多作品,都與植物相關,在藝術家的轉述下,植物如同人,不同的植物像是不同人的性格。陳欣將對植物的長期觀察轉向成繪畫語言,透過植物對映多元變化的可能性。

「共生寰宇」展覽現場。

藝術家應歆珣的藝術創作從日常生活出發,發掘材質、物的「社會質感」,以材質作為一種創作方法,研究「過程中的物」來表達某種當下的社會現象,形式語言主要包括纖維藝術、裝置,也涉及影像、行為、劇場表演、繪畫等。

應歆珣的「天鵝絨計劃」自2018年開始持續至今,從初始的1.0版本到如今的3.0版本,經歷了多次更新和叠代。藝術家想要探討的是過度包裝之下的「日常美好」,如居伊·德波所說的「在這個景觀社會中,真實只是虛假的某個時刻」。

「共生寰宇」展覽現場。

應歆珣在本次展覽中,突破原有天鵝絨系列,利用數碼刺繡,珍珠粉、鐵,塑膠、尼龍等材質,創作出一間現場徐徐展開的小說空間。藝術家提到,本次作品的創作路徑來自於小說,根據書中的一些描寫物件,再根據自己的線索進行二次創作。

藝術家所要研究的方向是把物件放到跟人平行的一個共生狀態裏去研究,把「物」從原本以人類為中心的主客體關系,變成與人平行與共生的一種關系。應歆珣在創作中涉及的「人造物」,強調人們創造的「物」反過來也在塑造人們的意識形態,對人們形成一種視覺上的滲透和意識形態上的某種指引。「相對於將物質視為一個物而言,它更是一個過程」。

【描寫女主角的裙子】應歆珣,裝置,夜光線數碼刺繡,樹脂,尼龍,200x280cm,90x400x40cm,2024。

【描寫男主角的西裝】應歆珣,裝置,絨、線、皮革,55x77cm,2024。

【有彈性的自尊】應歆珣,裝置,天鵝絨、拳擊手套、樹脂、珍珠粉、鐵、塑膠等,80x60x30cm,2024。

【男主角眼中的光】應歆珣,裝置,樹脂、窗紗簾、珍珠粉,180x55x40cm,2024。

藝術家費亦寧的作品試圖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交叉的領域建立新的移動影像拓撲結構,探索自然敘事的神話力量及其塑造多重行星敘事的可能性。

【歧路故事I : 外祖母】是一段時長為10m50s的單鍊結影像,「歧路故事」系列是一個在進行中的專案,起始於對後人類生命與菌根共生,以及其他存在和繁殖形式的推想。而這段影像是該系列作品的第一節——「我」追尋所謂「外祖母」留下的痕跡,並意識到她是一個在衰毀與被離棄之前,主動試圖與菌根體聯結、或期待被其解碼同化的類人智能生命體。

【歧路故事】費亦寧,單鍊結影像,靜幀截圖。

單花錫杖花 (Monotropa uniflora)並無光合作用,而是依靠著細密的菌根菌獲得碳與養分,在片中作為「外祖母」的身體隱喻,她意圖模仿這種真菌異營的「駭客「植物,介入樹聯網(Wood Wide Web),並最終以單性生殖的方式,叠代出「我」所在的陰性族系。

【同往】與【安慰】是費亦寧創作的兩組雕塑作品,基於藝術家對於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海洋環境的推想,以透明樹脂、水泥與石英砂試圖與行星記憶的儲存媒介——冰川與巖層建立連結。

「共生寰宇」展覽現場。

本次「共生寰宇——木蘭綠境女性藝術家群展」由NEXY.CO(奈蔻)贊助支持,本次展覽集結了八位風格迥異的女性藝術家,她們各自使用不同創作手法,共同探討生態母題背景下的藝術實踐,詮釋出她們心中對女性與自然及生態關系的解讀。女性與自然之間擁有微妙而深遠的聯系,這樣古老的默契使得女性領悟生命的律動,在當代社會不斷探索與突破。生態命題如女性的處境,在更多的話語與表達之後,成為更為多元、豐富、帶有平等意識的敘事。

女性視角的表達觸摸我們與自然之間的聯結,這樣的敘述總是令人動容,不僅在展覽中,更在我們的身邊與當下。

展覽資訊

共生寰宇

木蘭綠境女性藝術家群展

展覽時間

2024年6月28日 —— 2024年7月17日

展覽地點

上海市福州路655號2樓(上海春美術館)

本文配圖均來源於展覽現場及藝術家提供,版權屬於原作者。

Read More

40歲後,離職,待業,他們都幹了什麽?

40歲,從大廠離職,去咖啡店打工

83歲,獨身一人,「家庭」「音樂」「行動」位列她人生要事

趙可兒:關註自我也許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容易

【僅你可見】:當女性擁有了敘事和重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