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潮汕民俗為何能保留的如此完整?這到底是迷信?還是文化瑰寶?

2024-04-02國風

隨著隔段時間,就會「平地驚雷」起般爆火一處旅遊勝地,大家蜂擁而至的同時,也不禁會思索,如此費心費力的貼近到底是在追尋些什麽......

如西安勿幕門裏煙火氣十足的早市、淄博的烤串、天水的麻辣燙,發現比起曾流行過的碧海藍天、蒼山洱海,當下溫暖人心的正是平凡生活裏的民俗味道。

——那提起民俗保留最好的地區,無論如何也繞不開廣東潮汕。

一、潮汕的特殊地理位置

任誰也得承認,這是一處神奇的地方,仿佛與世隔絕一般擁有著自己的一套流程,好似荏苒的歲月在潮汕都慢了幾拍。

而潮汕人更是相當特別的群體。

他們既有「愛拼才會贏」的膽氣,敢於背井離鄉漂洋過海的闖蕩,做到有潮聲的地方就有潮汕人,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但又溫和守舊,哪怕闊別故土數十年,也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根在潮汕,從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都堅守著潮汕民俗。

令人難免對此十分好奇,想要探尋這個神秘的潮汕,到底用何本事將中國的民俗文化保存的這樣好。

從潮汕地區約二千多年的發展史來看,自然與氣候環境是首要原因。

三面環山一面環海的地理構造,使潮汕同時掌握封閉和開放兩個特點,連綿的山脈和一望無垠的大海,正是天然的保護屏障,隔絕掉戰爭、社會變遷等各種動蕩。

尤其在科技水平不發達的古代,潮汕就是現實版的「桃花源」,就算中原已經打得火熱,訊息都半點兒傳不過來,大家依然可以安生的過日子。

並且自秦始皇大一統開始,華夏的疆域圖裏潮汕地帶都是「省尾國角」,屬於完全不起眼的所在,決計不是影響天下局勢的關鍵要塞。

因而任何一方都不會過多防備,又給潮汕的安寧生活上了一層保護鎖。

二、潮汕的民俗是交融形成

成百上千年的安定,就會讓潮汕對於民俗文化的保留更不受幹擾,做到代代傳承。

——不然,若像中原歷來處於兵家必爭之地的等地區一樣,沒幾年就兵荒馬亂、百姓得舉家逃難,那疲於奔命的過程裏,自然會遺失掉許多的民俗文化。

倉稟實而知禮節,是不變的真理。

管仲的意思其實跟金字塔理論有異曲同工的效用,都表達出只有吃飽穿暖、人身安全不受威脅的情況下,才有精力去傳承發揚文化方面的事。

並且,潮汕一面環海的地勢,也給予潮汕人開放接納的心態,因自生活在這片地方,就離不開靠海吃海,跟波瀾且莫測的海洋打交道。

那生存帶來的多變危機,就會讓其養成思想開放不固化跟善於接納新鮮事物的習慣。

將這種思維方式運用在民俗文化中,就會保留原有習俗的同時,對於外來新鮮的文化也不抵觸,可以融會貫通成為潮汕民俗的一部份。

三、三次人口遷移湧入

潮汕的歷史上,有過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湧入。

——總的來說,都跟中原的戰爭有關,大家厭倦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世,只想跟親人過著消停的日子,遺世而獨立的潮汕,就是絕佳的遷徙之地。

頭一次是五胡亂華時期,西晉的八王之亂,讓各善戰的遊牧民族政權看到機會,都打算趁亂入主中原,硝煙四起南下......

許多漢人看不到和平的曙光到底哪天才能到來,就紛紛南渡遷往潮汕,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文化和習俗,如瓷器、宗教及書法畫作等。

本以為偏安一隅的潮汕人會排外,可沒想到卻得到善待,很快透過姻親等關系,潮汕民俗中就加入了新鮮血液。

而到唐朝安史之亂時,新一波的漢人遷居潮汕,令佛教文化等再一次走入潮汕家庭的日常,至宋朝的靖康之變再次南渡時,功夫茶、刺繡等民俗又成為海納百川的潮汕民俗的一部份。

由此可見,潮汕因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封閉、開放,既促進保留傳承民俗文化,又能源源不斷的吸納新鮮的民俗風情,通通延續下來。

在中原早已改朝換代物是人非的情況下,逐漸成為灼灼閃耀著的瑰寶。

四、代代相傳的民俗

那潮汕人為何要堅持代代相傳民俗文化呢?除了民俗的根兒不能斷這個宏大的理念以外,另有更發揮出切實作用的效果。

拆解潮汕的民俗,衣食住行之外,就是神明與宗族,這裏不僅有大量的「地方神」,還有隨著遷居帶來的各種神,潮汕人都給予盛大的祭祀之禮,核心其實是對自然力量的恐懼。

浩瀚的海洋,無處不散發著神秘又危險的氣息,是能提供吃住來源的財富寶藏,也是隨時能吞噬生命的高危之地。

每一次出海,都是把腦袋揣在褲腰帶上的豪賭,賭老天爺慈悲,能讓大家夥全須全尾的滿載而歸。

為了消解掉這份恐懼,將其化作拼搏的動力跟勇氣,「祭拜神明」就是獲得信念和力量的方式之一,另一重就是宗族,透過信奉宗族、祭祀祖宗,用血緣親疏來讓精神世界更加強大。

而有關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方面的民俗,則能讓每一代潮汕人產生認同感和安全感,透過強關聯來達到守望互助的作用。

——如潮汕方言,郭沫若曾認為這是中國古語保留最多的方言,堪稱古代漢語發展的「活化石」,它跟客家話、粵語等周邊方言都不一樣。

所以世界各地的潮汕人,只要聽到相同的方言,心理上就會親近幾分,從而形成林林總總的「潮汕幫」。

潮州戲、潮州菜、功夫茶等民俗,也都有類似的效用,會讓潮汕人透過一致的民俗習慣產生認同感跟安全感,無論孤身漂泊到何方,總覺得不是孤零零無依無靠的。

五、迷信?還是文化瑰寶?

至於祭拜神明及宗教文化、信奉宗族的祈求祖宗保佑,煊赫的熱鬧之後,令人深思在日新月異的當下,屬於迷信還是文化瑰寶呢?

無論是一飲一食所富含的文化、亦或是婚喪兩事裏的規矩,約束與枷鎖本就是一體兩面必然存在的事情,傳承千年文化的代價就是自由跟意誌,人人都這麽做,非有一個不合群,那就會被排擠、說教。

而神靈和祖宗,更是純粹的唯心主義,信則有不信則無。

用科學的眼光來看,誰也掏不出紮實的論證來證明神是真的存在,祭祀會帶來怎樣明確的作用,逝去的先人,又是否能給後裔提供守護。

因而迷信或文化瑰寶,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想從刨根問底的角度來判斷,那必然是迷信,畢竟誰都沒實證的事,興師動眾到底拜什麽呢?

但要從淵源流長的視角來說,則妥妥的「文化瑰寶」,千百年都這麽祭祀,經過數代傳承,擁有種種講究,怎能不是耐人研究的文化呢?

地方民俗特色受到尊重,實屬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