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木上生花——傳統木雕藝術的紛繁世界

2024-03-03國風

| 明清家具研習社 |

研習君語

一棚傀儡木雕成,半是神形半鬼形。

木雕是一門相當古老的藝術。它最開始發端於實用木器的制作過程,當人有了審美意識、有了創作藝術品的念頭,它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門藝術。

具體來說,新石器時期的人們就已經用粗糙的工具制作粗樸的木雕作品。比如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中,便出土了木雕魚等等實物。

河姆渡文化 雙鳥木雕神器(田螺山遺址出土)

而到了殷商時期,青銅鑄造工藝的進步也促進了木雕工藝的發展,且這一時期的木雕作品已經形成一定的民族特色,對後代木雕藝術有著深遠影響。

從這一時期遺留下來的木雕實物來看,當時已經有了施漆、鑲嵌和花雕等多種裝飾手法,其中木雕與漆器的深度結合更是互有裨益。同時,木雕工藝還被套用到了建築當中。

安陽侯家莊西北崗大墓出土的商代朱漆雕花漆棺

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冶金工藝的發展,木雕工具變得更為精巧耐用,木雕藝術也有了更多可能。

下圖中的這件戰國木俑高36.7cm,面部五官雕刻了嘴、鼻、眉,又用漆繪眉、眼及頭發,雙耳穿孔,雙手合攏於胸前。俑身髹黑漆為地,並用紅、黃彩繪服飾,服飾紋樣主要為渦形雲紋。腋下系紅色束帶,束帶以下左右兩側各佩掛1串玉佩飾,可見珩、環、珠、帶結等。

戰國時期 彩繪木俑 荊州劉家灣99號墓出土

這件木俑雕琢細致,細節豐富,裝飾精美,可見這一時期的木雕藝術已經比較成熟。

除了主要發現於南方地區墓葬的木俑,各種木制的宗教造像、禮祭用品等也有發現,木家具中也同樣套用到了這一工藝。

戰國 彩繪鳳鳥紋木雕漆座屏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楚墓出土

兩漢時期,厚葬之風盛行,大量的木俑、木雕成為了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從發掘實物來看,隨葬木器的品類已經相當繁多,僅動物木雕一類就包括牛、羊、馬、狗、豬、雞、鴨等,各類生活器具更是一應俱全。

木俑作為其中的主要門類,更是有男女侍、人首獸身俑、說唱俑、儀仗俑、武士俑、騎馬俑、生肖俑、動物俑、神獸俑、樂俑等等。

漢代 木鵝 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

漢代 彩繪木雕博戲俑 武威磨嘴子漢墓48號墓出土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和傳播,為佛教人物造像之風興起,石雕、木雕、銅鑄、陶瓷等工藝各顯神通,使佛教造像成為中國傳統工藝品中的一大特色產物。

此外,晉代以後木偶藝術也逐漸發展起來,蜚聲中外的福建漳州布袋木偶就是「源於晉、興於宋、盛於明」。

而到了唐代,這時的木雕工藝已經日趨完美,涵蓋生活器皿、宗教造像、建築、甚至碑文等多個領域,當時還流行木畫、木偶戲劇等相關藝術。這些木雕藝術作品還透過絲綢之路傳到海外,輻射周邊,影響深遠。其中佛教造像更是融入了唐朝的雍容氣度,擁有令人震撼的藝術性。

唐代 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

唐以後的佛教造像藝術仍然保持了較高水平,【五代名畫補遺】中記載過這樣一個被稱為「伎巧夫人」的奇人,這位夫人姓嚴,是蘊能和尚的妹妹,尤其擅長木雕工藝,用一段檀香木「刻作瑞蓮山龕門。雕成細真珠八花球露重網,然後透刀刻成五百羅漢眾相,其形相侍從一一互出,皆慈覺法相」。

明清時期,大木作與小木作各自攀上了巔峰,甚至還實作了精妙無比的深度結合。以徽州木雕為例,匠人們根據建築物體的部件需要與可能,靈活采用圓雕、浮雕、透雕等多種技法,使木構建築的細部亦能滿目雕飾,琳瑯富麗。

清 木雕魚紋雀替 安徽博物院藏

這一時期木雕工藝的進步是多方面的,黃花梨、紫檀等種種價值不斐的良材作為癭木家具的主力軍,同樣成為了木雕工藝施展的舞台。而百寶嵌、嵌螺鈿等等新裝飾技法也成為了木雕必不可少的點綴,同時,木雕作品的題材也更為豐富多樣,各種生活風俗、神話傳說、帶有吉祥寓意的意象都得到了市場的廣泛歡迎。

明 紫檀木雕荷花紋寶座 故宮博物院藏

清 天然木雕子母獅 故宮博物院藏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木雕也出現了地域性的四大流派,分別是:浙江東陽木雕、浙江樂清黃楊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和廣東金漆木雕,它們風格獨特,歷史悠久,享譽全國。清乾隆年間,朝廷還征召了十多名東陽地區的木工進宮修繕。

樂清黃楊木雕則以雕黃楊木而出名,這種木材色澤淡黃,隨著年限逐漸加深,沈郁潤澤時更是古雅可愛,十分契合文人雅士的審美。同時它還肌理致密,溫潤光潔,不易開裂,適宜精雕細琢,可謂是木雕藝術的上等良材。

清 黃楊木透雕根形架 研習社藏品

清 紫檀嵌黃楊木滿工雲龍紋印盒 研習社藏品

清 黃楊木雕達摩人物像 研習社藏品

龍眼木也就是桂圓樹,這種木材材質堅實、木紋細密,色澤柔和,往往具有古樸、穩重的美感,龍眼木根部更是虬根疤節,姿態萬端,堪稱木雕良材。

金漆木雕即在木雕作品外殼上髹金漆,這種方法多用於制作神佛造像或特殊場合使用的木器,開元寺內的掛筒「仙姬送子」、大殿龕桌和「金千佛塔」等,都是明代的金漆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