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桃花塢】總編劇周楚囡:尊重失控,享受真實

2024-06-24綜藝

作者|衛解

「哭了,桃花塢永遠辦下去吧。」

看到【五十公裏桃花塢4】(後簡稱【桃花塢】)這場為宋丹丹準備的驚喜,彈幕感慨萬千。

【桃花塢4】剛播出時,不少觀眾對節目持懷疑態度, 幾個環節接連被評價「尷尬」。但這兩期,「桃花塢回來了」的聲音漸起,也讓觀眾意識到,【桃花塢】想做的事情好像並沒有變。

作為一檔新生代的綜N代,【桃花塢】的IP壽命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它在質疑中前行,堅持自己的行為藝術和社交實驗,破除了高開低走、話題先行、劇本炒作的質疑,從「人人喊打」的窒息感,走向了治愈。

我們因此好奇起【桃花塢】背後的故事。在第五期節目上線前,娛樂資本論和【桃花塢】四季總編劇周楚囡開啟了一次線上對話。有關被質疑的選角,被質疑的尷尬,被質疑的「桃花塢的風格」,也有關這檔綜N代的堅持。

桃花塢,不只需要鯰魚

在【桃花塢】,選角永遠是被關註的話題。

哪幾個老塢民還會在?新塢民是誰?能不能有不同類別的人?能不能帶來新鮮感?觀眾們總在期待能有幾條鯰魚出現,打破固有關系和預期,帶來新的失控。

【桃花塢4】在人選上遇到了不少質疑。其中一個核心點是,過往的新塢民往往會選擇鋼琴家、脫口秀演員、模特等等不同職業的人,但這一次的職業類別相對單一。

「一開始選擇不同行業,我們是覺得用行業來區分人的性格是最快的方法,但是到了現在,我們發現其實行業對性格的影響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大,我們還是想要選擇不同性格的人。」 周楚囡坦誠,多元化仍然是,也永遠是【桃花塢】嘉賓重要的考量維度。

仁科就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他天馬行空、無拘無束、極致松弛、完全不內耗,是【桃花塢】從沒出現過的類別。其實除了仁科,節目組還接觸過其他樂隊的人選。「但仁科老師太極致了。我們預料到他在塢裏一定會有特別、無可替代的化學反應」。

「小孩哥」王星越,是這一季比較早就定下的人選。「我們接觸了很多藝人,王星越是我們非常看好的00 後的藝人, 在接觸之前,曾經聽於正老師誇贊過星越,說這孩子跟人相處特別舒服,做事特別努力專註, 見面之後 ,我們發現星越是一個個性善良 ,熱情中又帶著一股特有自信魅力的00 後 ,非常適合桃花塢 。

另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真實。

第一次和單依純見面時,周楚囡覺得她簡直長在了大眾對她的印象上——00後那英、有點慢熱、有點搞怪。

「投擲了幾個問題後,其實能感受到她是一個很能感知情緒的人也願意表達的人。我們會覺得她很真實也很真誠,相處中可能會更容易觸覺到一些事情,也期待她能夠在節目開啟自己。」

沈月同樣如此。周楚囡將沈月形容成「半開啟式」人格,「她很真誠、共情能力也強,只是有點慢熱」。但她並不抗拒分享生活,2020年沈月就開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拍自剪的vlog,隨著越來越多的更新,沈月眼睛裏的世界得到了無數人的共鳴,「好想和沈月做朋友啊」的聲音常常出現在社交平台的角角落落。

這群新塢民既有不同的性格,也有共同的特點,周楚囡希望透過他們,去表現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和社交狀態。

「第一季的時候,其實相對好找嘉賓,因為那時候我們確定在做陌生人社交。」 但到了現在,【桃花塢】形成的社交場並不局限在綜藝裏常說的純破冰局、純熟人局。

一邊是和節目一起成長起來的,關系穩固的老塢民們,一邊是新踏入節目的新塢民們,在兩者之間,也總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譬如這季的沈月,既和小辣李嘉琦有著比較親密的原生關系,也和王鶴棣在六年前一起拍過戲。王星越在進入節目前,和孟子義、王鶴棣、李雪琴都曾有過交流,還發短訊先「走走關系」。

嘉賓們之間有著或近或遠的多線關聯,這樣的復雜似乎更接近一個真實的社交場,這種復雜和多維度,給了故事更充足的生長空間。「我們希望沈月在這裏能夠獲得新的羈絆,而不是說去消耗她和小辣李嘉琦的原生關系。」

周楚囡也認為,作為一檔社交觀察類的節目,桃花塢並不能只限於單一的表現方式,「社交不只是和陌生人,在這裏,熟人的故事也要繼續。」

譬如「650」的解散。

第三季的時候,「650」的壓力很大,在其他人肆意享受桃花塢生活的時候,他們往往需要腦想策劃。第四季籌備前, 他們曾和制作團隊提過, 新一季有解散 650 電台的打算 。

一件事情幹了三季,有些乏力,想重新尋找一個新的起點開始,「我覺得我們需要支持他們的想法,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發展的規律。我們不能依靠650電台的環節設定提供綜藝笑料和內容支撐,也想看看他們的友情能不能經受住這個考驗。」

當初,制作組只是準備了電台的器材和房間,想著如果有人願意,就可以來這個地方建立一個內容輸出地。而能夠誕生650,對周楚囡來說,就已經非常幸運了。「電台不在了,可能還會有其他的新東西,藝人大膽一點,我們也跟著大膽一點。」

「<桃花塢>到現在,其實不只是看新人怎麽融入社交場,打破尷尬,老塢民身上也有很值得去探討和看到的地方。我會覺得他們之間這種情感的變化,他們堅固友情的形成和維系,也是有可能讓大家共情、找到自己的對映,我覺得這也是節目的意義所在。」

「其實我們一開始就知道會尷尬」

從第一季開始,「尷尬」似乎就成為了【桃花塢】的一個標簽。

「但我們還是希望呈現更真實的社交狀態。」節目行至第四季,「社交實驗」仍然是團隊想要堅持的初衷。

「破冰」環節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起點。

「其實我們一開始就知道它會尷尬。」周楚囡坦誠道。

那為什麽要做?

因為新塢民需要有一個被觀眾、被其他塢民認識的機會。

「這一季其實你能看到,新塢民都是有備而來的,但我們不希望在桃花塢裏,相處和社交都被提前預設,我們也希望給所有人發言的機會,而不是讓那些個性內向的人自動流入社交邊緣,或者大家過於客氣的相處。」

實際上,「破冰」環節之後,回到桃花塢的新人們確實自動地開始了選擇性社交。在王鶴棣、小辣李嘉琦、徐誌勝大跳二人轉的時候,沈月遊離在客廳的角落,王星越在沙發上躺平遠觀,仁科、王子奇、吉娜和孟子義在廚房聊天,單依純則不知所蹤。

「如果沒有這個環節,可能直接呈現出的就是這種狀態,展現不出新塢民的性格,以及他們和老塢民的交集、故事、可能性。」

當然這個裝置也包含了節目一如既往的小巧思。「行為藝術可能是桃花塢一個比較獨特的標簽,我們想要維系自己的風格。」

節目也受到了「有點太慢熱」的質疑。

這背後的TMI是,【桃花塢4】在錄制時,確實遇到了特殊情況。因為場地、檔期等等原因,在東北團建之後,節目隔了一個多月才開始錄制後面的部份。再次回到寧德的時候,「大家又有種從零開始的感覺」。塢民們的磨合期,也就被動拉長。

周楚囡也想過,這樣下來節目會不會太過慢熱,但後來他們選擇和自己和解。

「這一季的<桃花塢>節奏確實有點不一樣,但是我們覺得,在現實生活中也會存在跟新朋友有段時間沒見面這種情況,它是一個客觀事實,我們就接受這個客觀事實。經歷了一段時間之後,情感有些冷卻,他們又該怎麽重新融入,我覺得這也是節目我們想要去觀察去看的東西。」

對於觀眾來說,轉折點在上周播出的第四期。一場爆笑人體撞球和一次追逐藍眼淚,讓人又笑又哭,彈幕裏出現了一次集體打卡,感嘆「桃花塢的感覺又回來了」。

「我們很感謝觀眾的反饋,在後面的內容設定上,我們也已經向著桃花塢的風格、節奏、橋段調整。」

好訊息是,周楚囡透露,從第六期開始,所有人的精神狀態越來越癲——仁科正在同化所有人。「後面仁科老師提出了一個想法,我們都覺得是天方夜譚,但是沒想到所有人都同意去做了,也完成了。」

【桃花塢】正在失控,但是失控正是這個ip的魅力所在。

其實很早的時候,這種苗頭已經冒了出來。第一期的時候650解散,汪蘇瀧就準備了上香環節。5月份的直播裏,王星越說想在一樓修廁所,沈月說想修停機坪給仁科的直升機用,仁科突襲來了一句「明天有霧開不過來」,一套連招打得張新成腦子轉不過來,後面的徐誌勝卻一直撅著屁股打球。

著實荒唐,也著實有趣。

「大家辦一場晚會、做一個活動,不僅是藝人,我們也不知道結果會怎麽樣,我們就等待事情發生,等待失控發生,這樣的失控對我們來說是欣喜的,因為它總會跑到我們想不到的地方,這才是真人秀的魅力。」

在尷尬的表象下,「桃花塢」的內核仍然是善意和治愈的,它雖然承載著當下年輕人在社交、生活中的遇到的陣痛、焦慮、不安,但也給藝人和觀眾提供了一個共同分享、共同療愈的場域,甚至是對負面情緒的解法。

不被設計、不夠完美,這就是桃花塢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雖然【桃花塢】總被調侃尷尬,但很少有人質疑節目的真實性和劇本。

「650」宣布解散的時候,一旁的汪蘇瀧、小辣李嘉琦、徐誌勝興致高昂,李雪琴卻哭了。這個突如其來的感情爆發,一度引起爭議。一部份人完全無法共情這種失落,或者覺得這個行為沒必要;另一部份人覺得李雪琴就像生活裏的自己。

深一步探尋這些反饋,可以看到,觀眾已經不再把「綜藝劇本」和【桃花塢】深度繫結,而是將塢民所有的行為歸於「真實」和「自我能動性」之上 。桃花塢裏舉辦的活動、發生的事情,或許並不是完滿的,但總是能夠被理解,甚至於這些不夠完美,更容易被觀眾看到共鳴。

正如李雪琴在節目裏說的那樣,「任何一件不被設計的,或者是說不夠完美的事情,這就是桃花塢」。

這樣的原因或許在於,【桃花塢】和所有人的信賴關系。

周楚囡直言,「我們一直都很感謝雪琴,我們一直覺得她是桃花塢的靈魂人物之一,因為不管是開心還是難過,她都勇敢表達,她很信任這個節目和她的朋友們。」

桃花塢的靈魂人物中, 要說最具代表性的,周楚囡覺得是宋丹丹。

剛剛播出的第五期,塢民們組織了一場給宋丹丹的驚喜晚會。王傳君領了「支開丹媽」的任務,和宋丹丹坐在沙發上促膝短談時,面對宋丹丹那句「三季下來我確實老了」,怔住了一刻。仔細想來,【桃花塢】三季下來,宋丹丹在節目裏的形象好像一直在變,她不再滿是棱角的,甚至漸漸有了邊緣感

但無論是上一季的高反,還是這一季錄制的遙遠,她仍然沒有缺席【桃花塢】。和王傳君對話的時候,她直言,「桃花塢將是我這一輩子最後一份工作」。

「她真的很愛<桃花塢>和塢裏的每一個人。」周楚囡感慨道。

驚喜環節,宋丹丹抽到「演繹一段當年的角色」。幾分鐘的表演,現場鴉雀無聲。 「看著丹媽演戲的時候,不只是塢民們,我們也哭了。做這個驚喜的原因是,我們也想告訴觀眾,其實丹媽對於桃花塢來說,真的是不可或缺的一個人。」

塢裏不可能都是快樂小狗,也有人會在這裏經歷陣痛。但至少在這裏,節目組想給所有人,一個能開啟的機會。

【桃花塢】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為所有的塢民提供了一個真正的自我釋放港灣,也讓這些「活人感」,能夠進一步治愈螢幕外的你我他。

正是這樣的雙向奔赴,讓在【桃花塢】制作流程上,有著一種很罕見的互動性。

對於節目組來說,預案幾乎不存在。往往是前一期拍完,節目組才透過塢民的表現即時設定環節,或者塢民們在錄制中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大家共同思考能否落地,怎麽落地。

「每一季錄的時候,桃花塢總能帶給你一些新鮮的東西,在創作過程中給予我們動力。」

這樣的流程,讓【桃花塢】正在打破綜藝的邊界,實作藝人和制作團隊共創節目。也因此,我們能在節目裏看到不同類別的表達,節目也就有了更多可以和節目情緒接壤的可能。

【桃花塢】IP的長期主義,背後核心是其提供的獨一無二的情緒價值,對應著制作團隊對於IP風格的深度理解和對內容的真誠,對應著團隊、卡司、觀眾的三方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