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乘風2024】裏,她為什麽總抱著一只雞?

2024-05-15綜藝

名創優品應該沒想到,自家墩墩雞在【乘風2024】播出後又火了一把。

節目裏,陳昊宇和這只小雞公仔簡直是形影不離,走哪帶哪,吃飯得抱著,練舞得看著,睡覺也得枕著,過上了真正的「有雞生活」。

圖源:【乘風2024】截圖

就連和別的姐姐合照時,她都要把小雞帶著。

小雞我呀,和姐姐拍合照了捏 (左二為陳昊宇)|圖源:微博@陳昊宇

這只小雞叫墩墩(DUNDUN),是MINISO名創優品在2021年4月推出的原創IP。這些年來,它在【大偵探】【密室大逃脫】【聲生不息】等綜藝中都有亮相,也曾被何炅、楊蓉、毛不易等人rua來rua去。

圖源:【大偵探】第八季截圖

不過,像陳昊宇這樣原地化身「墩墩雞推廣大使」的,還是頭一個。

這只小雞到底有什麽魔力,為什麽陳昊宇去哪都要帶著它?

萬物皆可「阿貝貝」

走哪帶哪,離開它一切都不好了,可以說,這只墩墩雞已經成了陳昊宇的阿貝貝。

阿貝貝,這一名詞源於抖音博主「西貢A貓」,她在影片裏向網友介紹了一條名為「阿貝貝」的小被子,這條被子堪稱她兒子的睡覺神器,在兒童創造力的加持下,被子陸續扮演了頭套、圍巾、手套等角色。

圖源:抖音@西貢A貓

隨後,眾多網友紛紛在評論區曬出陪伴自己多年的毛毯、玩偶甚至是牛仔外套。伴隨著影片的爆火,阿貝貝逐漸成為那些陪伴人們較長時間的「老朋友們」的代稱。

現在所說的阿貝貝,就指陪伴了人們較長時間、且可以帶來滿足感或安全感的事物,它們往往代表著主人的情感寄托。

留心觀察,會發現阿貝貝現象簡直不要太常見。

在動畫片【小豬佩吉】裏,小喬治最愛的玩偶「恐龍先生」就是一款典型的阿貝貝。無論是吃飯、洗澡還是睡覺,恐龍先生都會和喬治同屏出現。

圖源:【小豬佩吉】截圖

類似的還有「不老男神」湯姆·克魯斯愛女蘇瑞的邦尼兔。在小姑娘幼年時期的街拍照裏,這只兔子的出鏡率可謂是相當高,無論是春日的紐約街頭,還是夏天的洛杉磯機場,有蘇瑞的地方,就大概率有邦尼兔。

圖源|Facebook

當然,並不是只有毛絨公仔玩偶才能成為阿貝貝,它們的種類可沒卡得那麽死。

【摔角吧!爸爸】的主演阿米爾·汗,他有一只枕頭從不離身,就連來中國出差期間,這位銀幕上的鐵血硬漢都隨身抱著他的阿貝貝。

誰看了不誇一句真愛|圖源:微博@阿米爾汗電影

再比如演員羅晉,在綜藝【非常靜距離】裏,他就被爆料有一件掛在床頭但從未穿過的紅色沖鋒衣,每逢睡覺就必須搓一搓沖鋒衣的衣角,大學同學稱這件衣服「從大一搓到了畢業」。

圖源:【非常靜距離】截圖

憑借一句「洪荒之力」火遍全網的傅園慧則習慣斜跨一條紅色的繩子,這條名叫「摸摸」的紅繩曾陪伴她度過漫長枯燥的訓練時光,是她安全感的秘密武器。

圖源:微博@傅園慧o_O

不過上面這些都還算比較正常,要論起最神奇的阿貝貝,莫過於戚薇家的美妝蛋。

戚薇曾在節目裏親自爆料稱,女兒lucky睡覺的時候手裏必須抓著美妝蛋,在親子綜藝【想想辦法吧!爸爸】中,爸爸李承鉉還因為美妝蛋不慎丟在機場而急得團團轉。

圖源:【拜托了冰箱】截圖

一句話總結,阿貝貝就是寄托了你情感、是你安全感來源的物品,萬物皆可阿貝貝。

阿貝貝的誕生

實際上,阿貝貝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含義相似的專業名詞: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指兒童的第一個「非我」(not-me)所有物,我們可以借助它來理解阿貝貝的誕生。

精神分析學家、客體關系理論主要奠基人瑪格麗特·瑪勒(Margaret Mahler)把兒童心理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孤獨期、共生期和分離-個體化期。過渡性客體一般就出現在分離-個體化期。

研究發現,6~10個月大的嬰兒會進入分離-個體化期的第一個階段。他們一方面渴望對周圍環境進行探索互動,另一方面又害怕遠離母親的風險。這個時候,嬰兒在軀體上開始感覺到媽媽是「另一個人」,嘗試觸摸媽媽的鼻子、眼睛、耳朵,甚至會把媽媽的頭發放進嘴裏咬一咬。

在這一階段,如果自己的情感得不到媽媽的回應,孩子們就會退而求其次,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創造出一個「非我」所有物。這個東西可以是一塊柔軟的毛毯、一個毛絨玩具,甚至是某種熟悉的聲音,其特有的「觸覺紋理和氣味」有著同母親的慰藉相聯系的特征,從某種意義上發揮著代替母親的功能,可以滿足孩子對身體接觸的需要並幫助他們降低分離焦慮、獲取安全感。

1951年,英國心理學家當勞·溫尼科特(Donald Winicott)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將嬰幼兒用來自我陪伴、自我撫慰的母親象征物命名為「過渡性客體」。

著名的「恒河猴實驗」則從側面說明了過渡性客體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意義。

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發現,對於從小與母親分離的猴寶寶來說,它們更偏愛不能提供食物但觸感柔軟的人造「絨布母猴」。相反,能提供奶水但觸感堅硬的「鐵絲母猴」則往往是被猴寶寶拋棄的角色。

圖源:參考資料[5]

不過,在溫尼科特的研究中,並沒有明確針對成年階段過渡性客體的表述,而是從發展的視角進行了洞察性的概括,「它 (過渡性客體) 沒有被忘記,也沒有被哀悼。它失去了意義,因為過渡現象變得彌散了……」

如今我們所說的阿貝貝,並沒有限定年齡,說只有兒童才有阿貝貝,實際上阿貝貝是一個全年齡段的過渡性客體。

除了分離-個體化期得不到母親足夠的回應,泛靈心理也是成年人擁有阿貝貝的助推器。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Piaget)的研究表明,兒童會將無生命的物體視為具有生命和意圖的認知物件,這就是泛靈心理。從天上的星星月亮,到地上的樹木花草,乃至於自己的玩偶和枕頭,在孩子看來都可能擁有獨立的意識,給玩偶起名字、穿衣服,和芭比娃娃聊天、過家家都是正常操作。

隨著個體知識的增長,泛靈心理也會逐漸淡化,但部份人在成年後也依然有類似的思維傾向。

豆瓣就有一個名為「毛絨玩具也有生命」的小組,組規中寫著:「每一個毛絨玩具,都有閃閃發亮的靈魂」。如今,組內已匯聚四萬七千多名「飼養員」,日常就是分享自家「寶寶」的可愛瞬間,交流「洗完澡怎麽讓毛毛變蓬松」的護理心得。可見,阿貝貝早已不是孩子們的專利。

英國人類行為學家迪斯文·莫裏斯(Desmond morris)在其著作【裸猴】中提到,嬰幼兒時期與母親的柔軟接觸會給我們留下終身銘印,當面對生活帶來的焦慮與不安時,我們會渴望擁有一個溫暖柔軟的避風港,既然回到媽媽肚子裏是不可能的事,那麽在毛絨玩具的抱抱裏尋找平替也情有可原。

無論是名創優品的墩墩雞,還是備受年輕人喜愛的jELLYCAT,它們之所以能成為眾所周知的「情感代糖」,就是因為和受眾心底的精神需求達成了完美契合。

但是,也有不少人擔憂阿貝貝會妨礙身體發育,對心理造成不良影響。許多家長甚至千方百計地想要讓孩子遠離阿貝貝。

今年2月就有報道稱,為了讓外孫女戒掉用了25年的枕頭巾,外公就將其偷偷藏了起來。不過該計劃最終還是在女孩的「圍追堵截」下宣告失敗。

圖源:抖音@金蟬影片

實際上,兒童對阿貝貝產生依戀是一種正常現象。由於人們對阿貝貝的需求程度各異,有些人在成年後也會繼續依戀它。

如果感覺阿貝貝對我們造成了身心健康方面的負面影響,最好及時前往醫院就診並進行專業的心理評估與治療。如果沒有影響身心健康,那麽,只是保留一只毛絨玩具或者其他不會影響他人的物件,這沒什麽大不了的,也不必強行「戒除」。

參考資料:

[1]Winnicott,D.W.(1951).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In:Playing and Reality.Australia:Penguin Books,1971:1.

[2]郗浩麗.(2017).溫尼科特過渡客體理論的發展線索.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03),97-104.

[3]吳曉晴.(2007).人類心理的誕生(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師範大學)

[4]陸艷請 & 陸詩偉.人格三部曲之人格養成.(202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Joan Littlefield Cook,&Greg Cook. (2020). 兒童發展心理學. 中信出版社.

[6]李曉文.(1991).兒童「過渡物」依戀現象研究概觀.心理科學(02),58-60

[7]胡誌紅 & 朱麗莉.(2023).把握童話世界的「邊界」—淺析成人應如何應對幼兒的泛靈心理. 科技視界(35),56-58.

[8]潘澤泉.(2024).青年群體為何流行治愈系文化.人民論壇(01),84-86.

作者:敏敏 杜雨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