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譚維維路向何方

2024-07-31綜藝

◎金兆鈞(樂評人)

熱熱鬧鬧的音樂綜藝「歌手」落下了帷幕。

參與這檔節目的歌手們算得上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年齡分布可說是「四世同堂」,風格也可說是「百花齊放」,曲目選擇上看得出各有所好,加上「全開麥」和期期變化的賽制,所以收視率和各種爭論也創新高。

我看完了想說一說的是譚維維。

我和譚維維半熟不熟。知道她很早,因為她曾經參演音樂劇【金沙】和【碟】,當時就感覺,能參演這兩部音樂劇的歌手不會太差,因為作曲家三寶對歌手選擇的苛刻程度人人皆知。後又得知她與崔健合作參加「歌手」第三季總決賽,進而又以崔健的【給你一點顏色】與華陰老腔合作成功。這也算得上另一份旁證——崔健是不會輕易贊許哪一個歌手的。

譚維維天賦條件是夠的,有過很好的專業訓練是聽得出來的,表演上的激情和投入也顯而易見。當然,具備這些條件的歌手這些年來也並不少。譚維維之所以令我對之更多關註,是在於近年來她在一系列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獨有氣質。

在我看來,這份氣質更多得益於她在整個成長過程中,經由大量作品演繹,而有意識進行的表演美學意義上的探索和領悟,功夫更在天賦和訓練學習之外。

如果籠統地說風格,毫無疑問譚維維也屬於近年來一些圈裏人發明的所謂「民通」流派——由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批女歌手奠定的,在傳統「美聲」和「民族」訓練基礎上吸收台灣、香港地區的流行唱法,而形成的一種比較「老少鹹宜」的演唱風格。她是其中比較出色的一個。

這一派中佼佼者,成功往往與其演唱的特定作品直接相關。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西北風」時期的毛阿敏、範琳琳、胡月,到出道早期的田震、那英等,再到其後的李娜、韓紅乃至譚晶,身上都可見這一共性。

簡而言之,作為所謂「三種唱法」中持混合型唱法的歌手,這一風格要求她既要保持對傳統的承續,又必須對不同時期當代流行音樂演唱方式加以吸收。而作品恰是變化萬端各種流行演唱風格的提示者和試金石。

所以,在競技類如「歌手」「中國好聲音」這類舞台上,選歌太重要了。這是大多數聽眾都明白的。

「只聽聲音就夠了」的歌手有沒有?有,不多。若降格以求,成為一個時期的代表性歌手,那就必須成為這個時期代表性作品的最佳演唱者——不一定是首唱者。

所以,並非本屆「歌手」正選陣容的譚維維最終拿到第二名,這一結果值得她自己,也值得相關人士「回顧和反思」。

譚維維相對來說,是比較有「萬金油」式能力的歌手,而並非像有些人批評的只能「大喊大叫」。但對於已經走到當下的她乃至整個流行樂壇,恐怕都面臨一個躲不開的問題——下一步向哪裏去?

守正創新、繼承和發展這些大原則,似乎是大家都明白的,但生活和行動當中的人更多面臨的現實處境,卻是「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是「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看看譚維維這次的歌單——【蘭花花】【川江號子】【瞎子】【緣分一道橋】【人間道】【蒙古人】……我看到有人不無譏諷:這是民歌大會嗎?

我不知道譚維維這次選歌是否有過精心策劃,但有心人會發現她近年來演唱的曲目有了兩個傾向——一是平民氣,作品更多關乎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一個是哲理氣,作品更多關乎人與自然這類的感受與思考。

在這樣的基礎上,譚維維的歌路似乎有一個指向——歌詞內容上關切人本深度;曲風上註重對民族民間傳統音樂元素的發掘;編曲上對各種技法混搭式運用;演唱上不拘一格跨界表達。

如前所說,四十多年來流行音樂的發展雖然顯示出日益多元的發展趨勢,但不斷發掘發現傳統音樂,即自覺地「尋根」,與不斷借鑒學習世界流行音樂潮流特別是技術手法,一直是一條時隱時現的主線。

我想這應該是譚維維具有自覺性的一個選擇。也是我多年來觀察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一個思考結論。

曾經,一位美國音樂人類學家二十年前考察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後對我說:二十一世紀的音樂應該是中國的,因為你們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資源,而音樂從本質上說,是惟一必須有資源支撐才能存在的藝術。但他也刺激了我一句:告訴你們的小夥伴要抓緊,不然別人會替你們來幹。

還好二十年來,我發現很多年輕一代音樂人已經有了這種自覺。他們開始一手伸向遙遠的傳統,一手伸向廣闊的世界,並試圖以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去發出自己的聲音。

也因此,我認同譚維維的態度,在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世界各民族文化構成的巨大張力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音樂之路。

2024.7.27

供圖/雨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