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種地吧!給耕地最好的保護——對話【種地吧】節目總導演楊長嶺

2024-06-25綜藝

農田中的10位少年。【種地吧】節目組供圖

「認真對待土地,土地會回報我們嗎?」

2022年冬天

揣著各自的困惑

10位少年走近土地尋找答案

從最初的142.8畝土地

到後來的450畝

他們排水、播種、施肥、收割

親歷「汗滴禾下土」

飽嘗「粒粒皆辛苦」

在躬耕之間長理想的穗、收夢想的箋……

這便是慢綜藝【種地吧】的主題呈現

開播一年多來

從不被看好到廣受贊譽

再到連續兩年入圍

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綜藝節目獎

它像一粒「種子」那樣倔強生長

這粒「種子」

是如何孕育、生根、發芽、成長

「種地」這個樸素的詞匯

又究竟蘊含怎樣神奇的力量

第34個全國土地日前夕

【中國自然資源報】記者和

【種地吧】節目總導演楊長嶺

進行了一場關於土地的對話

重建少年與土地的連線

當年輕人遇到土地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這一想法劃過楊長嶺的腦海時,是2020年。

那時,閱讀了【農民為什麽離開土地】一書的他,有了不少對農民與土地的思考。而在山東壽光、杭州臨安青山湖實地感受現代化農業後,要做一檔關於「種地」綜藝的想法,則開始變得清晰。3年後,一檔名為【種地吧】的勞作紀實真人秀上線,掀起了一場有關土地和成長的討論。

導演楊長嶺。【種地吧】節目組供圖

「我希望讓人們看到的農村,不再是暮氣沈沈,而是擁有現代化的農業和活躍的新農人;也希望更多年輕人從‘種地’這件最樸素的事情中找到對生活的掌控感,去相信有付出就有收獲。」談及制作節目的初衷,楊長嶺的想法很簡單:在年輕人紛紛離開鄉土的當下,找一群年輕人種地,傳播關於土地、種植與責任的理念。

想法有了,怎麽呈現?「思路變了好幾次。」楊長嶺坦言,本來想著拍攝明星嘉賓在田裏種植蔬菜瓜果,不用每天守在那裏;幾番討論後,節目組決定還是「老老實實種地」——以農作物的生長過程為敘事邏輯,用接近紀實的方式,展現少年們與莊稼一起成長。

最初,選地就花了很多力氣。「2022年7月開始,我們先是跑遍了北京周邊130多個農場,後又去了四川、雲南、廣西、海南等地方考察。這些地塊要麽已有關聯的農業品牌,要麽過於碎片化,涉及戶數太多,很難一次性流轉,也不利於規模化種植。此外,還得考慮農時、拍攝進度等問題。」楊長嶺告訴記者。

最終,位於杭州市西湖區三墩鎮後陡門小組的142.8畝地,成為第一季的拍攝地。八塊農田、一條河道、三個魚塘、兩棟舊房子、一個倉庫,搭配著原生態的鄉村面貌,精準匹配了節目組的需求。

然而,如此「地利」並非天生。

據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西湖分局副局長王海峰介紹,這142.8畝地正是杭州大力推進的「百畝方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工程」的成果之一,原來有許多魚塘,地勢低窪不平且排灌設施不完善,透過整治變為集中連片、易於耕種的水田。節目第二季新增的地塊,屬於二期成果。

做電視節目20多年,在楊長嶺眼中,【種地吧】和制作過的其他綜藝都不一樣:「土地關系著糧食安全,拿土地做選題是很嚴肅的事兒。比如,種植冬小麥一年只有一次機會,春水稻也只能在三四月份播種,農時不等人,種地不能兒戲,更不能拿來作秀。」

正因此,【種地吧】在開播之前,導演組做了大量「功課」——不僅在辦公室用一口長約1.6米的生態缸打造微型農場,還開辟了一小塊地當作「試驗田」,將種小麥的過程走了一遍,甚至還種了些家常菜、孵了兩只鵝。「心中有數,才敢開機錄制。」楊長嶺說。

和導演組一樣,10位少年在正式拍攝前,也經歷了一月有余的培訓:了解糧食安全、土壤、農作物方面的知識,學習各類農機駕駛技術並考取執照等。

節目中,允許少年們有糾錯的過程,但也設定了警戒線,做好了預案——如果有導致減產或者錯過重要農時的舉動時,節目組便會下場幹預。「要對土地有責任感」,是楊長嶺在節目中反復提到的一句話。

2022年國慶日期間,節目啟動前,西湖區政府相關部門和節目組在一起開了個會。「我們講了耕地保護、依法用地的重要性,也希望透過節目更好傳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這一基本國策。」王海峰表示。

這,也是對土地負責。

改變,從耕耘開始

土地與糧食,是宏大而嚴肅的命題;在10位少年面前,則現實而緊迫——從「雙搶」(搶收水稻、搶種小麥)開始。

2022年11月10日,進村第二天,少年們就要收割上百畝水稻,隨後必須在11月25日前種下冬小麥。時間緊迫,卻偏偏趕上南方「爛冬」,雨雪連綿,農田裏水積得不成樣子。沒啥種地經驗的「門外漢」們,一上來就和壞天氣打了個正面「遭遇戰」。

「6天時間,收割八塊農田水稻,收割機陷泥37次,經歷48次農機維修,收獲62.66噸稻谷,可供萬余人食用1個月。」這是少年們拼盡全力搶收水稻的勞動成果,亦是他們對「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的一次具象感知。

時間花在哪裏,果實就會結在哪裏。

少年們搶收水稻。【種地吧】節目組供圖

眼看著,田裏的小麥黃了,大棚裏的玫瑰花開了,櫻桃蘿蔔更是上了餐桌,成為盤中美味。少年們還註冊成立了「十個勤天」公司,對於土地與糧食的更多認識,也像種子一樣,生發於少年們的心間。

「守規矩」是他們學到的重要一課。節目第二季伊始,楊長嶺給少年們展示了擴大後的農業版圖,並鄭重告訴他們:新增的地塊,必須得種主糧。

這讓少年們冒出了「稻蝦共養」的想法。但蝦塘的溝渠到底能挖多大,得按規矩來——溝坑占比不超過總種養面積的10%。采訪中說起這一規矩,楊長嶺脫口而出。

在田勞作期間,少年們也不時會發現巡田的無人機略過頭頂,日積月累中,對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也多了些了解。

田間的少年。【種地吧】節目組供圖

「這些孩子還開始關註土地質素。遊學路上,去河南的時候,他們會羨慕黃河灘的肥沃土壤,去雲南時會專門研究紅土如何適合種花,等等。」鏡頭外,少年們對土地的關心與熱愛,讓楊長嶺印象深刻,「趙小童甚至給我發來微信,表示想做‘土壤醫院’研究改良土壤,卓沅也想繼續水培生菜之路。」

改變的,還有楊長嶺自己。他坦言,從前對糧食安全「有認識但不多」,在地裏幹了兩年後,認識越來越清晰,也深刻意識到「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多麽重要。

從土地出發,少年們將目光放到了更廣闊的大地上。

少年們到騰格裏沙漠種樹。【種地吧】節目組供圖

今年3月,甘肅騰格裏沙漠,少年們用一周的時間,與當地村民和誌願者共同栽下18萬棵梭梭樹苗,占地超過500畝。種樹的費用全部來自種地的收入,這是他們所希望的,用土地的饋贈回報土地。

種樹的想法,源自遊學路上的感悟。「他們說想去沙漠做點‘厲害’的事兒。」楊長嶺回憶道,後來看到甘肅經歷了地震,少年們又想著為甘肅做點事,於是到了騰格裏沙漠。

種樹的影響,有些出乎楊長嶺的意料。沿著「十個勤天」的腳步,越來越多「禾夥人」自發前來種樹,真實感受治沙之不易。

春夏秋冬,四季流轉。麥子在成長,樹苗在成長,少年們也在耕耘勞作中成長。

從十個人到千百人,從小小村莊到廣闊沙漠,從「禾下乘涼夢」到「沙漠變綠洲」,「紮根土地」「做大做強」不斷照進現實。

相信土地的力量

「相信土地的力量」,節目的這句口號,影響著螢幕內外。

曾有一封來信,讓楊長嶺頗為觸動。寫信人22歲,年紀不大卻已換了十多份工作,在工作中遇到一點困難就辭職。某一天,當他看到節目中幾個少年反反復復修建大棚數月,改變發生了。「以前都是給自己找不幹的理由,現在要給自己堅持下去的理由」,他這樣寫道,無論遇到什麽困難,手上的工作起碼先堅持180天。

「你看,土地的力量不僅在土地本身,也在土地之外。」楊長嶺說。就像許多南方老宅中至今仍會懸掛的「耕讀傳家」匾額那樣,不斷提醒家族晚輩:耕耘土地,也是耕耘自己。

隨著拍攝時間的推移,楊長嶺愈發認識到種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會種地到發展智慧農業,就好比從一樓直接到十樓,沒有年輕人進來,很難實作農業的現代化。」

年輕人回歸土地,恰是抹平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差距的「神奇變量」。

2023年5月,西湖區在文化和旅遊高質素發展大會上釋出「十個勤天·種地星球」專案,打算建一個農文旅融合的體驗基地。如今,三墩鎮開啟了農產品的銷路,後陡門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子變身網紅打卡地,區域共富有了新思路。

一年之後的5月18日,「十個勤天」發起了「種地吧518愛儂日」活動,以超8小時直播的方式,與山西、湖南、江蘇、浙江等地相關部門和新農人們一起推介農產品,收獲了線上4500萬次的觀看,25種農文旅產品秒售罄。

兩年時間,10個年輕人的出現,為鄉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讓更多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正如卓沅寫在麥田牌子上的那句話:我們終於做了一件有結果的事。

豐收的麥田。【種地吧】節目組供圖

節目第一季結束時,趙小童模仿【楚門的世界】中的楚門對著鏡頭說了一句話:如果再也不能見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這是電影裏的經典台詞。

對於【種地吧】來說,這個「楚門的世界」能否照進現實?

關於未來,楊長嶺已有了許多想法:去更多地方「種地」和創業,體驗不同的農田、地貌和農耕方式,試著描繪更多維度的現代化農業圖景……「中國是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我們希望更多人能夠關註土地、糧食、種子、農業。兩年時間遠遠不夠,期待越來越多‘合夥人’參與進來。」

相信土地的力量,也是相信人的力量。

今天再問:「誰來保護耕地?」

從種地開始,行動就是最好的答案。

【種地吧】節目組供圖

轉載請註明來源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記者: 李卓聰、車娜

文字編輯:高悅、陳舒

新媒體編輯: 劉川

i自然全媒體

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i自然全媒體

i自然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8047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