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上綜藝遇爭議,「擰巴」的張頌文,在流量時代裏如何安放?

2024-05-29綜藝

他在綜藝【燦爛的花園】中的言行,先後被吐槽「假」「窮酸」「好為人師」,受到了不少爭議。

張頌文遭遇了成名以來最大的「危機」。

他在綜藝【燦爛的花園】中的言行,先後被吐槽「假」「窮酸」「好為人師」,受到了不少爭議。

在此之前,張頌文一直被認為是少見的「內娛活人」。走紅前後,無論貼吧還是微博,他都堅持親自營運,並樂於分享自己生活的點滴,和網友互動頻繁。

錄制綜藝【燦爛的花園】的契機,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張頌文這次其實是打算以最「真實」的自己面對觀眾,他和節目組想要展示的「真實」,就是許多人都熟悉的,他一直住在農家小院、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

結果這次,他卻因「真實」引起流量逆反,陷入了一場大而無當的困境。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是一場非常典型的「張頌文式困境」。

一位演員的「真實」

【燦爛的花園】是一檔由張頌文即興主導的真人秀,「無劇本、無策劃、無目的」。

但它在熱播過程中,卻帶出了這樣的問題: 「真實」的張頌文,觀眾和他自己,到底誰說了算?

先來看看節目呈現的,張頌文自己認為的「真實」。

成名之前,張頌文有很長一段時間掙紮在貧困線上。最慘的時候,他一天的飯錢只有5元。這讓他養成了節儉的習慣。

所以節目中,張頌文展示了他有三十年功力的、熟練的砍價。

購置盆栽時,他和賣花大姨討價還價,惹得對方一個勁地埋怨他「你咋這麽摳門呢」。

後來節目開播,有網友就留言嘲諷張頌文壓榨花農、立「窮酸」人設。而張頌文則親自下場回應:「不砍價我就會很帥?只要講價我就被認為窮酸?」

這意味著,張頌文把他自以為真實的一面展現給了觀眾,但觀眾卻覺得「假」。

為什麽會造成這種認知差異呢? 首先,觀眾下意識地覺得,這是張頌文給自己的明星「人設」。

因為當張頌文成為明星,這種「摳」本身已經脫離了真實的生活需要,而僅僅成為一種自我標榜,甚至像是一種會影響普通人生計的作秀。

實際上,這未嘗沒有張頌文自己的「擰巴」。

張頌文雖無意打造人設,但他早年的小演員生涯,如今也廣為人知。

作為一位學院派出身的演員,他有很長一段時間接不到戲。到劇組面試,他和周一圍甚至被當作反面教材,被人拿來舉例「什麽人不能當演員」。

因為收入極低,他養成了很多節儉小竅門。比如每晚七點半,在菜攤收攤時去買一些廉價菜。有些刻薄的商販,甚至揶揄他:「送你了拿走吧,這堆爛菜葉,豬都不吃!」

這種窮困,在演員群體中普遍存在。張頌文曾在【演技派】上透露:只有0.5%的演員衣食無憂,剩下99.5%的演員,工作18個小時左右,收入極低。

而張頌文能從99.5%裏脫穎而出,變成金字塔頂上的0.5%,靠的是他自己的埋頭苦幹。

或許於他而言,這是屬於一個普通人的厚積薄發,而過往的生活,也都會成為他的財富,值得感恩和回顧,他希望繼續做那個自己,也希望展示這樣的自己。

但現實是,當他已經是明星,他也就不再是普通人了。

立場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

這就造就了張頌文在節目裏的困局: 他想努力表現出自己的日常狀態,但鏡頭對私域的侵入,又不得不讓他具有一些「裝」與「演」的成分。

他想強調自己是一個真實的普通人,可在鄰裏鄉親和觀眾眼裏,他卻像是在「假裝」普通人,猶如幹部下鄉體驗生活。

他篤信「埋頭苦幹後會有好的回報」,也把這種信念延伸到了節目中。但這只會讓他在綜藝裏顯得有些「用力過猛」,連攝影師都開玩笑地,說自己的腳步和思維都跟不上張頌文的節奏。

「真實」再一次證明了自己只是個相對概念,節目內外,張頌文的「真實」與觀眾的「真實」正面對撞。

但這是誰的錯?

「戲癡」

話說回來, 觀眾喜歡的,是客觀真實的張頌文?

張頌文是誰?一位純粹的演員,他對表演的熱愛,業內有口皆碑。

除了演員,他身上還有另一重身份——「明星導師」。 2008年,他成立「張頌文國際表演工作室」,從事表演教學和表演技巧研究。鐘漢良、林誌玲、田亮等人,都曾受他教導。

【狂飆】之前,他在【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和【隱秘的角落】裏的表演,都曾精彩到出圈。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他飾演的唐奕傑,是個油膩的中年官員。為了演好這個角色,開機前半個月,他專門跑到城建委上班。每天和大家一起吃飯、下班,去過拆遷現場,還管過路邊的小販。

他將體制內官員的神態與語氣,盡皆融入到了自己的表演裏。比如「王伯,我家就住在春風街33號,如果要拆,第一個拆我家」,這句台詞的勸解腔調,便是他從城建委那裏學來的。

【隱秘的角落】裏那場「雲吞戲」也讓人記憶猶新。張頌文飾演的朱永平在喪女之後,去買雲吞,不知情的老板照例給了他3份。為難的他把女兒那份放在了垃圾桶上,然後發現這像是丟下了女兒,於是他就拿回這份雲吞,到座位上吃了起來。

吃著吃著,桌子突然間晃了下,他一瞬間情緒失控,積蓄的眼淚奪眶而出。中年人的崩潰,就那麽自然而然地瞬間爆發了出來,成為該劇教科書級的名場面。

再到【狂飆】,這位實力派演員,終於等到了自己的時代。 在這背後,是他幾十年來保持的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的日常習慣,是依然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心,是興之所至就隨時來一段表演的熱愛。

錄制【燦爛的花園】期間,張頌文也將他的表演方法論帶入了節目。

節目裏,他喜歡碎碎念,走到哪兒講到哪兒,跟誰都能自來熟,喜歡講人生感悟,喜歡給年輕嘉賓上課,還喜歡把「我來考考你」掛在嘴邊。

他給年輕嘉賓營造了一種類似於解放天性的表演氛圍,讓馬嘉祺、姜佩瑤等人去觀察生活,讓他們做即興表演。

事實上可以看到,他的這種生活「教學」,對於年輕人們來說確實不輕松,但未嘗不是一種有趣的體驗,在馬嬸家做客過後,馬嘉祺、姜佩瑤等就分別在重現當晚場景的時候,拿出了真正動人的表演。

哪怕馬嘉祺在復盤時會笑著吐槽「我們好癲」,但所有人也在認真提煉著自己的收獲。

可是觀眾卻似乎不願意買賬。

網友認為節目裏的張頌文看起來「好為人師」,言行舉止隱隱透露著一股「爹味」。

觀眾以為張頌文過著田園生活,其實打理庭院絕非想象中的那般輕松;觀眾以為張頌文演技封神是天賦加持,其實這來自他數十年如一日觀察人群、積累素材的日常習慣。

張頌文的這些舉動,無不與當下呼籲躺平、反內耗的時代精神背道而馳。所以看他那麽用力地生活,人們會不那麽自在。

對表演的熱愛和戲裏戲外的鉆研成就了張頌文;但對觀眾們來說,這種努力卻過分緊繃,令人不適,更與一檔生活流綜藝背道而馳。

而一夜爆紅,也讓公眾對他裹上了厚厚的濾鏡,甚至將其提升到了一種「想象」的高度,忽視了他潛在的「瑕疵」。

所以,一旦他的行為出離了公眾的「想象」,有些人就「破防」了。

畢竟大家喜歡的,可能是個名為「張頌文」的標簽罷了。

「裝」與「不裝」都是錯

或許張頌文也想不到,這屆網友如此「較真」。

回憶母親時,他說「我生活中很理性的一個人,但就是母親節那天不太敢上網,就很怕每個人在那裏祝福」。

結果,還真就有人去檢查他往年的母親節動向,並揪出了一個細節:他不但曾在母親節上網,還在那天祝別人母親節快樂。有人因此得出結論:人設塌了。

可以說,張頌文遭遇的輿論危機,在某種程度上,巧妙折射出了目前內娛輿論場的怪現狀。

大家希望明星是真實的人,但骨子裏又不希望看到太真實的人;大家一邊感嘆「內娛已經沒有真人了」,一邊又在「真人」出現後,拿著顯微鏡審視對方。

成名後的張頌文,雖不情願,但還是被人們迅速地標簽化了。

事實上,這種「自以為‘不裝’,觀眾卻覺得他‘裝’」的困境,不止是張頌文一個人的困境,更是很多藝人都在面臨著的困境。

「立人設」就是標簽化的其中一種。被標簽化是一種捷徑,可以給人留下記憶點,讓他訊速地被記住。可「標簽化」也是一把雙刃劍,會形成一些條條框框,將人束縛其間。

而如此惡性迴圈,內娛也就沒「真人」了。

這其實是個悖論。

人們在造神與毀神之間反復橫跳。大家想看「真人」,可真人只有被標簽化後才能被更多人看見;結果「真人」與網友「標簽」下的認知存在出入,於是猛烈抨擊,導致「真人」消失……

高群書曾說,「是生活的痕跡成就了張頌文。」但一夜出圈後,如何才能保持個人魅力,不被迅速地消耗,這不止是張頌文,更每個演員爆紅後都要面對的問題。

擺在張頌文面前的,既是一個好演員在流量時代所要面臨的「生存困境」,也是內娛語境的荒誕套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