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簡牘探中華】:簡牘文獻從「學術象牙塔」中走出來

2024-06-27綜藝

作者:王文婷(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助教)

近期,首檔聚焦簡牘的文化類節目【簡牘探中華】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熱播。節目選擇將簡牘文獻作為呈現物件,探索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實作了電視綜藝對傳統文化的又一次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簡牘探中華】選取裏耶秦簡、雲夢睡虎地秦簡、懸泉漢簡和居延漢簡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簡牘發現,以重要簡牘相關的歷史人物、重大事件為藍本,透過實地探尋、實景戲劇、文化訪談的演繹模式,讓冷門的簡牘文獻從「學術象牙塔」走到普通觀眾當中。比如,為凸顯懸泉漢簡的文化內涵與懸泉置遺址的歷史價值,節目組深入河西走廊,在漢代懸泉置遺址進行實拍。同時,節目還用新聞釋出的形式,公開懸泉漢簡的最新發現,為觀眾揭示懸泉置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讓目前全國漢簡藏量最大的專題類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進入更多觀眾的視野。這種以實地、實錄、實證的態度探尋考古現場,讓文物在遺址上「說話」的做法,使大眾身臨其境,對簡牘的考古挖掘和研究過程形成更加感性直觀的認知。

簡牘文獻由於在內容釋讀與價值闡釋方面的難度較大,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大眾視為「冷門絕學」,有些難以親近。【簡牘探中華】卻以影像為媒,帶觀眾重返「歷史現場」,挖掘久遠文獻背後鮮活生動的歷史人物故事,讓人們感受到簡牘內容中的人情味和歷史故事。在節目的實景劇中,我們看到了在懸泉置任職十余年的嗇夫弘。他與許許多多在此地任職的漢吏們一樣,以方寸簡牘,記錄著懸泉置的點滴,保障著東西方交流的暢通,守護著絲路「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初心。嗇夫弘的一生,見證了長羅侯出使西域、匈奴日逐王降漢等重要歷史事件。實景戲劇讓觀眾真切感受到簡牘中人物的悲歡離合,了解其中蘊含的社會價值。

【簡牘探中華】在探尋考古現場、拍攝實景戲劇時,以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的釋讀文本為學術基礎,讓觀眾在專業客觀的論證中回看簡牘所記載的歷史往事,挖掘文獻中賡續傳承的基因密碼,建構起回看歷史、思考歷史、理解歷史發展的邏輯。節目中,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雙全的學術對話,向觀眾闡釋了實景戲劇的文化背景。何雙全以當事人的身份向觀眾講述了懸泉置遺址發掘的過程,引領觀眾親歷發掘懸泉漢簡的考古歲月。酈波則以旁白的形式解讀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從專家視角闡釋懸泉置在便利交通和民心相通方面的重要意義。鄭炳林以具體簡文為例,講述「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的生動景象。在專家的學術講解中,觀眾既了解了幾代考古人風餐露宿、青燈黃卷的邊疆考古生活,也增強了對懸泉漢簡作為絲路「即時檔案」與「原始記錄」的價值認知,使節目進一步夯實了引領公眾尋根、普及考古成果的社會價值。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物見證,簡牘中蘊含的巨大文化價值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挖掘。讓簡牘「開口說話」,成為溝通大眾與歷史文化的橋梁,是擺在簡牘研究者、保護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比起鴻篇巨制,簡牘更像是歷史的註腳,勾勒著具體而精微的古代生活。【簡牘探中華】讓簡牘學裏這些具體而精微的古代生活走進大眾視野,為考古學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可借鑒的案例。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26日 1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